第206章 吹牛大王
宣詔的情形,跟李申之一路之上的設想有著巨大的區別。
順利是真順利,商州知州邵隆二話不說,接過了詔書,沒有鬧情緒,沒有搞事情,就這麼痛痛快快地接下了詔書。
但是也有出乎意料的地方,那就是他依然不知道邵隆會如何處置和議之後割地的事宜。
到目前為止,大家還在試探,誰也沒有對誰露底,都想先套出對方的心裡底線,然後在做出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抉擇。
其實按照李申之的想法,不論商州知州邵隆會如何應對,他只管把詔書送到便好。
這邊任務完成了,他好儘快回到應天府去搞大基建去。
也就是感覺邵隆這個人還不錯,算是亂世之中一個難得的忠臣良將,所以才想與他多交談一番,賺個人情。
邵隆確實把詔書接了,然後露出了一副與李申之共商大事的姿態,更是讓李申之這個宣詔使也無法拍屁股走人,趁勢留下來與這位不僅殺人如麻,還吃過死人肉的邵猛人共商大事。
邵隆讓李申之猜一猜,邵家人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倒是讓李申之有些不知所措。
想了一陣,李申之猜不到邵隆的想法,索性不猜了,說道:「在下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科進士,自然猜不到邵知州有何打算。不過在下有一個想法,不知邵知州有沒有興趣?」
一招移花接木,李申之轉移了話題的重心。
邵隆沒計較李申之的這小心思些,而是繼續問道:「李文林且說。」
李申之先是鋪墊道:「邵知州應當知道,此次和議的條件是在下與金人在開封相商的結果,其中割讓商州、秦州、陝州三地,便是出於在下的謀劃。」
邵隆點了點頭,說道:「某家不怨你。原本和議之時便要割讓商州的一半,你雖將商州全部划走,卻換來了應天府,怎麼看都是賺的。」
沒想到這位面向兇惡的殺神知州這麼好說話,李申之心中稍定,說道:「在下想代張相公邀請邵知州去應天府知一州如何?」
在宋代的機構設置中,相當於現代市一級設置的有四種,分別是府州軍監。其中府與州一樣,區別在於府比州大,比州更重要。至於軍和監,更多在於功能上的劃分,比如以軍事駐紮為主要功能的或者承擔重要邊防任務的地區一般叫作軍,而有礦藏的地方亦或是某種物品的官營生產基地叫作監。
前文說過,應天府不僅僅是應天府一府之地,還兼具著一路(省)的首府,以及整個東部軍區的總部。若是按照滿編來算,受應天府節制的州一級單位有十多個。
是以張浚安排邵隆當一個知州,並不是什麼難事。
雖然提前沒有與張浚商量過,但李申之覺得讓邵隆去應天府轄下擔任一個知州,應該沒什麼問題。
張浚與邵隆原本就是上下級關係,邵隆驍勇善戰,治州有方,張浚對邵隆更是有知遇之恩,這樣的組合應當是大家所共同期望的。
邵隆說道:「邵某自然願意,只是這一州官吏和百姓該如何安置?」
在重大抉擇面前,邵知州最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和百姓,讓李申之對他多了些好感。
李申之說道:「應天府被金人蹂躪,此刻正是荒涼破敗,我等赴任之後正是草創之時,這些官吏和百姓若是願意前往,在下願意攜他們一同前往應天府。」
「呵……」邵隆聽了,不僅沒有絲毫高興,反倒是滿臉的不屑:「城中官軍百姓有數萬人,若是加上鄉里百姓,怕不有幾十上百萬,你打算如何帶他們去應天府?」
或許是邵隆真的想帶這些人去應天府,卻無能為力。心裡明明很想要,卻拼命抨擊著李申之的漏洞:「從商州到應天府行程近千里,行走過去至少也要一個月時間。路上的糧餉如何解決?更何況一路上全是金人的地盤,如何避免金人的襲擾?」
「這……」李申之一時有些語塞。
陸游很有主見地站出來,他也是新科進士,按照原本的慣例,他考了殿試第四名,是要入翰林,以後有資格進入宰執行列的人,從心裡上來說對邵隆這種起於微末的人很有優越感,即便是邵隆此時的地位要比他高許多。
陸遊說道:「商州城內沒有輜重補給嗎?咱們攜帶足夠的補給出發,一路上省吃儉用,定能安全抵達應天府。至於路上的安全,邵知州不必擔心,我們自由辦法。」他見識過李申之與金人的關係,安全問題應該不是問題。
李申之點了點頭,表示這就是他想要說的。
邵隆聽完陸游的話,嘆息地拍了一下大腿,用手在大腿上前後摩挲了一陣,說道:「俺也不瞞你們,現如今城中的糧草已然不多,全賴興元府和金州的補給。然而關中連年大旱,他們收成也不好,每次給的補給也僅僅夠口糧罷了,多的確實沒了。」
在古代,某一個地區連年遭災是常有的事。若是在盛世,還有官府救濟賑災,或用常平倉,或從其他地方調撥糧食,總歸是有人管,不會讓老百姓餓死。
若是在亂世,那就個憑本事吧。
不管偷也好,搶也罷,能活下來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說,有時候看到那些一臉麻木的老人們做出一些很沒有素質的行為,不必急著去批判。沒有經歷過那種物資極度短缺的時代,那種偷上了就能活,搶不到就得死的時代,未必能理解他們心裡的苦。
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還有下半句: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
對於糧草這一點,李申之也有些為難。他可以讓完顏亮提供糧草,但也僅限於自己身邊的二百來號人。若是真的帶了幾萬人上路,去跟完顏亮要糧草,恐怕不僅糧草要不到,還無端地把完顏亮這個准盟友給坑死。
雖然完顏亮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完顏亮對李申之有很大的價值。
聯想到了金人,李申之忽然冒出一個想法:「敢問邵知州,既然關中連年大旱,那麼金人是如何度過的?」
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
大旱不只是宋人的大旱,同樣也是金人的大旱。沒來由宋人種不出糧食,剛好金人腦袋頂上正好下雨。
邵隆又是一巴掌拍到了腿上,嘆道:「那金人自然不需要耕種,他們只需要掃蕩各縣鄉便好。整個關中荼毒百里,每一寸土地都被他們禍害過。」
又是說不完的慘狀,大家心有戚戚焉。
只不過李申之的思緒已經飄走,他想到了一個荒唐的辦法。
「按照邵知州的說法,金人的糧草應該很充沛吧?」
邵隆說道:「豈止是充沛,他們還把搜刮來的牲畜養在營中,還能頓頓吃上肉呢。」看邵隆一副恨恨的模樣,仿佛金人吃的不是牲口,而是大宋子民身上的肉。
李申之說道:「既然金人有糧食,咱們為何不與那金人買糧食?」
「嘎?」邵隆正想說話,忽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邵隆心想:這傢伙不會是腦子壞了吧?這可是官家欽點的新科狀元,今年的科舉不會有什麼內幕吧?
他像看傻子一樣看著李申之,把目光移向了陸游,想從陸游的眼神里得到肯定的答覆,肯定李申之是傻子的答覆。
然而陸游的眼中的確有肯定,卻是在肯定李申之的話。
邵隆再轉頭看向使團的其他人,大家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仿佛真的可以跟金人購買糧食,只是他邵隆是傻子,從來沒想到罷了。
雖然話題有些詭異,但終歸是關係著商州百姓的生死,邵隆不得不慎重,硬著頭皮問道:「李文林打算與金人買糧草,可是當真?」
李申之鄭重地點了點頭:「自然是當真。」
邵隆不想跟著李申之胡鬧,打算趕緊把話說清楚,把這傢伙送走算了。至於自己的未來,還是等朝廷安排吧。
根據川陝制置使吳璘的安排,他下一步應該會到金州(陝西安康)安置。
邵隆說道:「與金人購買糧食,且不說那金人願意不願意賣與咱們,就算他們願意賣,咱們也沒那許多銀錢去購買。李文林未曾執政一方,想問題太過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自顧自地說了一通,也不等李申之回復,邵隆繼續說道:「此間宣詔已罷,李文林還要去秦州和陝州宣詔,路途遙遠,還是早些動身為好。」
轉眼之間,邵隆便下起了逐客令。
李申之不為所動,而是問道:「邵知州莫要急著拒絕。我且問你,自古以來通敵之人可還少了?兩軍在前面正打著仗,後面就有人把武器糧草賣給敵人。你怎知金人陣中沒有這樣的人?」
邵隆聽了李申之近乎無賴的辯解,不氣反笑道:「好,就算你說的是對的,那金人之中的確有通敵之人,願意賣糧食給咱們,可買糧食的錢呢?總不會還有通敵之人會送銀錢給咱們吧?」
「我帶了。」李申之認真地點了點頭:「銀錢之事不必邵知州費心,我帶了。」
「你帶……」邵隆被噎得一下沒接住話,回過味兒來說道:「你能帶多少?這可是數萬人一個月的口糧。」
他看過李申之的隊伍,區區二百人的隊伍能帶多少東西?數萬人一個月的口糧數量極其龐大,別說對他們一個小隊伍來說,即便是對於朝廷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籌措到的。
李申之掰著指頭算了起來,說道:「一石糧食按一兩銀子來算,勉強夠一個人吃一個月。五萬人就需要五萬兩銀子,折合金子不過五千兩。」
算了個大概,李申之轉向他的軍需官陸游:「也就是五個鬼見愁罷了,咱們帶了不少,應該夠了。」
宋代的一石,大概有一百二十斤重。一個成年人每天吃四斤口糧勉強夠一天消耗。李申之雖然計算得很粗糙,但跟邵隆心裡的計算大差不差,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情況。
現代人一天肯定吃不了四斤乾糧,但若是放在古代,沒有足夠的肉類和蛋白質的情況下,只吃乾糧的話,一天四斤都未必夠。
在宋代,平日裡普通士兵每天的口糧就是四斤,打仗的時候翻倍。李申之打算領著商州的軍民去應天府,長途跋涉雖不是打仗,但對體力消耗也不小,一天四斤口糧已經是最低限度了。
邵隆很鄙夷李申之的想法,想反駁,卻又無從反駁,便心中帶氣,故意正話反說道:「現在萬事俱備,就差金人出個奸細這陣東風了。」
若不是李申之來自臨安,邵隆都恨不得把這傢伙給押到大牢里去關起來。
明明覺得這小子說得不對,可是又怎麼都辯不過他,當真是氣人。
天馬行空的想法誰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實現。說大話誰不會啊?我邵隆還打算收復關中,進軍河東,殺回老家去呢。可是說大話有用嗎?如果有用的話老子已經直搗黃龍了。
張口就是五千兩金子,你小子見過五千兩金子嗎?見都沒見過就敢在這裡信口雌黃。
好,咱就當你真有五千兩金子,你還能真找到個金人的奸細不成?
那金人都是平日裡驕橫慣了的人,會跟你談生意?既然你有金子,人家直接搶過來就好了,何必用糧食跟你換。
搶劫是金人的拿手好戲,搶了你的金子,金子便成了人家的,糧食也還是人家的,這多簡單。
以上都是邵隆的內心戲,卻一句都沒有說出來。
李申之畢竟是朝廷天使,代表著朝廷和官家,即便是心中再鄙夷,邵隆也需要始終保持表面上的尊重。
果然,只見李申之臉上露出了猶豫之色,轉頭去跟陸游商量。
邵隆看在眼裡,才覺得這事兒稍微靠譜了些。畢竟陸游看上去像一個正經讀書人,比李申之要靠譜一些。
等到兩人商量完,李申之說道:「且請邵知州稍後,關於金人內應,在下這裡倒是有個人選,只不知道靠譜不靠譜。還請邵知州給在下幾日時間籌備,行與不行很快便會有結果。」
邵隆無奈了,拱手道:「上使請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