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冊封大典(一)
文在左,武在右!
百官按照品銜入座,第一排是正三品以上官員的位置,第二、三排是從三品以下官員的位置。
「哈哈,王大人來了!」
「看來諸位同僚,都是踩著點來的呀!」
「哈哈,彼此彼此。」
百官身著朝服,端正有方的入座,各級將領則是身著戎裝,腰掛長劍,威風凜凜的邁進奉天殿,秦帝國尚武,可攜帶武器入任何大殿,哪怕贏常的咸陽宮,都可以攜劍進入,當然,進入咸陽宮的前提肯定是要提前通報,擅闖是死罪。
不光是武將攜劍,文官也都是統一腰掛長劍,這並不是什麼忌諱的事。
「齊使到!」
殿外宦官高聲一喝!
眾人抬眼望去,只見一名身材較為肥胖,年齡約四十的中年男子笑哈哈的走進奉天殿,齊使身著紅色官服,看其官服繡著白鷳補子,便知其是正五品齊臣!
九州列國的官服都差不多,只是顏色不一,配置也基本相同,都是頭戴冠帽,冠帽兩邊掛著官綬,腳穿黑舄。
這名齊使乃大齊帝國禮部郎中湯文。
「齊使終於來了,快快入座!」
年近五十的禮部尚書孔文連忙上前迎去,臉上帶著笑容。
「孔尚書有禮了!」湯文笑著作輯行禮,孔文也連忙還禮,坐在第一排首位上的丞相常子飛緩緩從座位上起身,臉上帶著笑意的走了過去。
孔文瞧見常子飛走來,當即對著常子飛行了一禮,常子飛揮了揮手,示意孔文退下,只見常子飛面帶笑容的向著湯文彎腰作輯行禮,湯文也連忙還禮。
「南關一事,在下原本想親自前往一趟齊帝國,要當面謝過齊帝,誰成想,恩國親自派人來,實在是秦之失禮,還未齊使莫要介意!」常子飛面帶感激之色的說道。
這個感激,三分真七分假,連感激都是半真半假,更別說要親自去一趟齊帝國謝齊帝了。
湯文聞言,忍不住露出滿意的笑容,隨而彎腰作輯笑道:「秦相嚴重了,秦齊兩國交好,為盟友,誰來誰去都一樣,不必太客氣,再者,在下也知,秦帝國剛剛收復失地,一切百廢待興,一大堆事等著處理,在下乃至我家陛下,都能理解秦的苦衷。」
「齊帝能夠理解,實在令在下為之感動,不瞞齊使,我朝現在還沒有派人去金陵拿戶籍呢!」常子飛苦笑一聲。
當初晉軍撤出武進關外之時,就帶走了各地的戶籍,只有南陽郡少部分城池的戶籍來不及拿走,其餘戶籍都被晉軍帶回金陵了。
戶籍是什麼?戶籍就是記錄人口、田地的神器,只有有了戶籍,就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四郡百姓的一切,如,這個人家裡有幾口人,這個縣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田地等等,還能查到近些年來的賦稅,若是沒有這個,朝廷就得重新派官員統計,非常費時費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這戶籍本來就是秦帝國的,當初閔太后竊國割地,戶籍一併打包送給晉帝國了,要不然,晉帝國怎麼可能這麼快了解並控制四郡。
「是嗎?戶籍得趕緊拿回來,這可拖不得!」湯文一臉鄭重的說道。
「晉燕趙三國亂戰,如今正是晉帝國怒火燒眉頭之時,若此時去,怕是碰的一鼻子灰,所以啊,我朝準備等晉燕趙三國停戰之後,再派人前去金陵要戶籍!」常子飛臉上掛著淡淡笑容說道。
說完,常子飛便拉著湯文入座,由於齊帝國兩次助秦,是大秦帝國的恩人,將湯文的位置排在常子飛旁邊,以示大秦帝國對大齊帝國的待遇。
湯文對此也是非常滿意,入座之後,湯文眼神略帶疑惑之色看著常子飛,語氣有些遲疑道:「剛才聽常相一言,在下有一疑惑,不知常相可否講解?」
「但說無妨!」常子飛輕輕一笑。
「常相說,晉燕趙三國亂戰,晉處怒火之中,秦擔心前去金陵被晉帝國怒火所燒,所以準備等戰後前去金陵,在下重複可否有錯?」湯文開口說道。
常子飛淡然的點了點頭。
「於此,那麼在下便疑惑萬分了,在下想,晉帝國慘遭燕趙兩國攻伐,這不正是大秦的好時機嗎?這個時候上門要戶籍,他晉帝國敢不給?而若按照常相所說,戰後去,在下想,恐怕晉帝國有恃無恐,不會給了!」湯文語氣充滿疑惑說道。
「哈哈!」常子飛忍不住大笑兩聲。
湯文眉頭皺下,語氣有些不悅道:「常相為何發笑?莫非是我湯文才智略薄,口出蠢言,令常相見笑了?」
常子飛滿臉通紅的擺了擺手,「齊使誤會,在下只是想到晉帝國的慘境,便忍不住發笑,實不相瞞吧,其實我大秦無論是戰時去還是戰後去,都能要到河東、河北、淮南、南陽四郡戶籍!」
「戰時去,有燕趙兩國的壓力,晉帝國不敢不給,戰後去,燕趙兩國已經將晉帝國打殘廢了,而我大秦收復四郡,實力大增,國力遠遠超越晉帝國,屆時兵壓黃石,派人去金陵取戶籍,晉帝國便迫於邊境壓力,也不敢不給!」
「而之所以選擇戰後去,是因為我大秦四郡還未安穩妥當,官員也未進行調配,四郡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齊使應該知道我秦之國策,這國策,百姓喜愛,然各地世家門閥不喜甚至厭惡!」
「不處理官員調配、各地世家門閥,要來戶籍有何用,再者,我朝如今又在進行募兵、科舉,這些都需要人力啊,可以說,我大秦已經無人可出使金陵,所以只能等這些事處理完畢之後,再派人前去金陵要戶籍,等到那個時間,燕趙晉三國也差不多打完了!」
「原來如此!」湯文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聽完常子飛這一番話,他心裡是一點都不高興,特別是聽到晉帝國被燕趙兩國打殘廢了,更是心一跳,原本大齊計劃就是,讓秦晉互相牽制,這樣大齊北部便無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