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二世胡亥死後,大秦帝國最後一根接力棒戲劇性地交到了嬴子嬰的手上。雖然這個時候,始皇嬴政建立起來的強大帝國已經土崩瓦解,但從子嬰表現出來的氣魄和政治手腕來看,他不失為一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有幾件大手筆可圈可點:
手筆之一:擒賊擒王,計除趙高。其實從趙高指定他當繼承人的那一刻起,他便知道,自己不過是一隻替罪羊,是趙高手中隨時擺弄的一枚棋子。趙高一日不除,他便難以展開拳腳,實現自己的抱負。不過,趙高把持朝政多時,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馬,要想儘快剷除這股勢力,唯一可行的辦法,便是來個擒擒賊先擒王。不過,趙高也不是傻子,平時身邊護衛也不少,貿然行動,反而會適得其反。經過一番斟酌,子嬰決定乾脆裝病不出,引蛇出洞。眼看登大位的日子越來越近,趙高看在眼裡,也急在心上,不知子嬰葫蘆里賣的什麼藥。無奈之下,他只好派自己的弟弟趙成前往一探究竟,可想不到的是,趙成竟然吃了閉門羹。趙高心中雖然有氣,但也沒有往壞處想,畢竟,子嬰平時偽裝得比較好,給大家一種溫順聽話的好印象。所以趙高思前想後,認為子嬰這樣做,無非是想自己親自去請,這樣才有面子。直到登大位的那天,趙高遲遲不見子嬰露面,便決定親自去請,結果落入子嬰的圈套,死於非命。能將胡亥和眾多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趙高絕非等閒之輩,這次栽在子嬰的手上,自然說明,子嬰是個非常有氣魄、有計謀、做大事的人。
手筆之二:重振朝綱,安撫民心。除掉趙高后,子嬰並沒有開展大規模的派系清除,因為他非常清楚,趙高及幾個關鍵的黨羽一死,其勢力便已土崩瓦解,如果再擴大打擊範圍,恐怕會製造慌亂,造成朝中人人自危的局面。於是,為了安撫民心,他一方面花大力氣重振朝綱,另一方面,對原來跟趙高的人也放了一馬,不再追究他們的責任,對穩定局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手筆之三:傾盡兵力,與劉邦大軍進行決戰。當時對於是否跟劉邦大軍決戰,朝中兩派一直爭論不休。投降派認為,秦軍不是劉邦大軍的對手,應該跟劉邦和談。主戰派則認為,秦軍可調集的軍隊比劉邦大軍要多,假如集中兵力,決劉邦決戰,勝算極大。子嬰審時度勢,最後決定跟劉邦進行大決戰,因為他非常清楚,此時項羽大軍尚未到來,尚有勝算,如果等到劉項大軍兩邊夾擊,便無力回天了。雖然這樣的決策非常正確,怎奈秦國已軍心動盪,再加上劉邦從中策反,說好的大決戰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手筆之四:拒絕遷都,以最後綿力保護咸陽百姓。在大決戰失敗後,有人提議子嬰遷都漢中,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想法,因為漢中易守難攻,如果遷都成功,說不定將來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可子嬰拒絕了,最後還是選擇留下來,跟咸陽的老百姓一起承擔亡國之辱,跟劉邦談判投降,盡最大能力保護城中百姓。
總的來說,子嬰是個有膽色、有謀略、有擔當的國君,可惜生不逢時,天機盡失的秦國,任他再怎麼努力,都是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