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韓國桓惠王的兒子。他不僅貴為王族公子,還是一枚頂級學霸!
年輕的時候,他跟李斯一起,師從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學藝。後來,李斯棄文從政,到秦國跟秦王嬴政打工,而韓非子則回到韓國專門搞學術研究。
因目睹了戰國弱肉強食的血腥,作為備受欺侮的小國的一個王子,韓非子非常渴望自己的國家有朝一日能夠強大起來,所以他的學術研究方向主要以政治變法為主,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由弱變強之道,先後寫下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多萬字的法學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引起了當時各國領導層和思想文化界的重視。
或許是家花不敵野花香,他的著作並沒有引起韓國人的重視,甚至他多次向韓王安進諫,希望韓王勵精圖治,變法圖強,都沒有被採納。
不過,當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推崇備至,仰慕至極,大加讚賞之下,竟然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
因不知這兩篇著作出自何人之手,秦王嬴政便問李斯。李斯如實告訴嬴政,說作者是他的師弟韓非。
嬴政為什麼對韓非如此推崇?因為韓非在《五蠹》中談到治國要「以法為教」, 對於臣下要去「五蠹」,防「八奸」。所謂五蠹,就是指:學者(指儒家)、言談者(指縱橫家)、帶劍者(指遊俠)、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剷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 「同床」(指君主妻妾)、「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 「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當時,秦國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五蠹」、 「八奸」的情況,所以引起了嬴政的強烈共鳴,心想如果能得到此人輔助,豈不是如虎添翼?於是,嬴政下令攻打韓國,想一舉拿下這個小國,順便得到韓非這個治國奇才。
聽說秦國大軍壓境,韓王安一下子慌了神,無奈之下,只好起用韓非,讓他出使秦國,希望憑他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嬴政罷兵,扭轉不利的局面。
對於這次出行,韓非應該還是有信心的,因為師兄李斯已經是嬴政身邊的紅人,按理會幫助自己一把,即使不幫也不會太為難自己。
韓非到達秦國後,秦王嬴政非常高興,對他禮遇有加,甚至當面跟他探討國家大計,這多少讓李斯有些不安,妒忌是其中的一方面,還有一點很重要,因為他認定韓非此行的目的就是改變秦國的吞併計劃,讓嬴政放棄攻打韓國。
果然沒過多久,韓非便對嬴政說,秦王啊,你不能先滅韓國,因為韓國已經成了秦國的附屬國,對秦國已經沒有威脅了,如果要滅,就先滅最強的趙國,這樣其他國家都會過來歸附。
李斯聽說韓非勸說嬴政攻打韓國,知道其另有圖謀,便提醒嬴政說,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公子,肯定是要幫韓國而不是幫秦國了,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萬萬不能聽他的。
這是嬴政發動統一戰爭的序幕。韓國離秦國最近,而且,韓國在六國之中最小、最弱。所以,攻打韓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理由明擺著。
當然,嬴政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韓非的用意,知道這個書呆子為自己的國家賣力,很難為自己所用,所以沒有接納他的意見,也沒有安排他什麼職位。
後來,四國聯合抗秦,嬴政召集了六十多位大臣來商議這個事情,大臣們都束手無策。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姚賈的人站出來,他說,大王給我錢,我去把這四國擺平(賈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案其兵)。嬴政聽了很高興,給了他一大筆活動經費,給了他很多車輛,還給了他黃金千斤,姚賈用了幾年的時間,把聯合進攻秦國的四國,全部用錢給擺平了。姚賈回來以後,秦王嬴政很高興,賜封千戶,並且提拔他做了上卿。韓非知道了這件事後,立即向秦王嬴政打小報告,說姚賈犯了貪污公款、假公濟私等三條大罪,誰知被姚賈反咬一口,勸說秦王不要聽信韓非的讒言。
韓非不知道,自己這一次跳出來,既惹怒了姚賈,又讓李斯下了滅他的決心。因為在李斯看來,韓非這個師弟是專門過來搗亂的,他在秦國一天,就會搗亂一天,放他回去遲早也會與秦國為敵,於是便借姚賈之口說服嬴政,將韓非送進監獄,不久被迫服毒身亡。
韓非之死,跟李斯的野心有很大關係,這其中有個人嫉妒的因素,更有立場方面的考慮,因為此時的李斯,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一心想為秦國統一天下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同門手足之情,對他來說,倒是次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