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是齊國的一所著名學府,其建築風格和周圍環境具有獨特的特點。
稷下學宮的建築風格以宏偉、莊重為主。學宮主體建築通常由多座宮殿式的建築組成,這些建築高大而寬敞,屋頂採用飛檐斗拱的形式,展現出齊國傳統建築的獨特美感。建築的牆壁厚實堅固,裝飾著精美的雕刻和彩繪,體現出學宮的莊重和文化內涵。
學宮的周圍環境好。是一片寧靜而優美的園林。園林中有湖泊、山石、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觀,與學宮的建築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學習氛圍。園林中的道路曲折蜿蜒,連接著各個建築,形成了一種富有詩意的布局。
此外,稷下學宮周圍有一些附屬建築,如書館、講堂、宿舍等,這些建築與主體建築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社區。學宮的周邊還有一些農田和牧場,以供學生實踐和勞動。
總體來說,稷下學宮的建築風格和周圍環境體現了齊國文化中對知識、學術和自然的尊重與追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在稷下學宮,贏垚向荀子請教關於各國軍事力量的問題。
荀子身材中等,相貌端莊,氣質高雅。他的面部線條較為清晰,眼神深邃而睿智,透露出思索和智慧的光芒。他的頭髮整齊地梳理著,穿著符合當時的學者風範,簡潔而得體。他的儀態顯得沉穩而自信,給人一種博學和睿智的印象。
贏垚問道:「老師,各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您對各國的軍事體系有何見解?」
荀子深思熟慮地回答:「齊國軍隊注重搏擊技能的培養,若齊兵能殺敵取首,便可獲 8兩黃金賞賜。然而,此賞賜機制僅以單兵作戰能力為考量,未考慮整體戰局勝負。故齊軍於小戰、敵弱我強時或可取勝;然遇大戰、敵強我弱時,士兵或四散逃竄,難逃敗亡。此類軍隊,實乃亡國之兵,與僱傭兵無異。」
贏垚接著問:「那魏國的武卒呢?」
荀子答道:「魏國武卒選拔標準嚴苛,須能穿 3種相連之鎧甲,持 12石之弩弓,背 50支箭,荷戈戴盔,佩劍攜糧,半日奔走 100里。入選者可免全家勞役,田地、住宅亦得安置。然魏國雖地廣稅豐,然武卒耗費巨大,難以持久。」
「秦國如何?」贏垚繼續問道。
荀子分析道:「秦國以制度立國,有賞功之制。百姓於秦法下謀生艱難,被逼從軍。秦國以賞誘民戰,以刑迫民戰。民欲求功名,惟戰一途。民貧則用之,勝則賞之,賞隨功增。如得五敵首級,可役本鄉五戶。此制使秦軍眾多,戰力強,為秦國連年對外征戰提供保障。秦國地廣,稅足,故歷經四代,國力漸強。」
荀子總結道:「齊國技擊不如魏國武卒,魏國武卒不如秦國銳士;秦國銳士雖強,難敵齊桓公、晉文公之嚴軍;齊桓、晉文之軍,勝不過商湯、周武王之仁義之師。故可將齊、魏、秦、五霸、湯武之兵分為五類:亡國之兵、危國之兵、功利之兵、和齊之兵、仁義之兵。其中,仁義之兵為首,和齊之兵次之,功利之兵又次,危國之兵再次,亡國之兵最次。此與吾議兵時所言『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之觀點相合,亦符合儒家以仁義為本之傳統。
二,贏垚繼續和荀子對話場景:
贏垚:「聽聞先生高見,深受啟發。那麼對秦國有何見解,特來請教。」
荀子:「承蒙公厚愛,老夫確實對秦國的風土人情和國家治理有所觀察。」
贏垚:「想聽聽先生對秦國的評價。」
荀子:「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大增,已成為當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然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雖可一時強國,卻非長久之計。」
贏垚:「儒者無益於人之國,對儒家思想並無興趣。」
荀子:「大王此言差矣。儒者效法先王,注重禮義。若任用儒者治國,可使政務井井有條。即便不受重用,儒者亦會順從為臣。且儒者強調道德自律,貧窮時不奪不義之財,無地時亦明國家大義。其精通治國之道,大則可治國,小則可修身。」
贏垚:「先生對秦國的所見所感如何?」
荀子:「秦國地理環境優越,民眾質樸,官員勤懇。然秦政僅為霸者之治,非王者之治,荀子:「尚存改進之空間。秦政過於注重富國強兵之術,而忽視仁義之術。長此以往,秦國雖強,亦有憂患。」
贏垚:「先生一直強調仁義之兵,然秦國非仁義之兵,卻能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先生作何解釋?」
荀子:「做事需明本末源流。決定戰爭勝負之關鍵在於政事,而將帥、軍隊乃末節。仁義乃政事之本,若君以仁義施政愛民,百姓必願為君效死。商湯流放夏桀,非只在鳴條之戰,其勝因早在施王政時便已種下。周武王誅殺商紂,亦非僅靠甲子日牧野之戰,其勝因在周朝之管理與日常治理中便已顯現。故治國不可唯重權謀,而棄仁義、禮義。權謀可得一時之勝,仁義則可保國家長久。」
贏垚:「先生所言甚是。當深思之。先生以為,秦國當如何改進?」
荀子:「秦國當節制武力,任用儒者,參與國政治理,明辨是非曲直,講求國家信用。如此,秦國無需頻繁征戰,亦可使諸侯歸順。」
贏垚:「荀卿,你如何看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
荀子:「此言之意,乃是人在困境中方能成長,而安逸則會招致滅亡。」
𝐬𝐭𝐨𝟓𝟓.𝐜𝐨𝐦
贏垚:「誠然,猶如舜發於畎畝,傅說舉於版築,皆是歷經磨難方得成就。」
荀子:「正是如此。苦難磨練心志,使人堅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方能激發潛力。」
贏垚:「然而,人常犯錯,而後能改,亦是成長之道。」
荀子:「沒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面對困境,需反思自省,方能有所作為。」
贏垚:「若國家無內外之憂,是否易走向衰敗?」
荀子:「的確,無法家拂士,無敵國外患,國家難以長久。憂患意識乃治國之要。」
贏垚:「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實乃至理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體現了「憂患」與「安樂」之間的辯證關係。
「憂患」指的是艱難困苦、憂慮禍患等困境和挑戰,而「安樂」則表示安逸、舒適、享受等狀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在憂患的環境中能夠生存和發展,而在安樂的環境中則容易走向衰敗和滅亡。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憂患」和「安樂」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憂患」可以激發人們的鬥志和進取精神,促使人們不斷努力、拼搏,從而在困境中獲得成長和進步。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人們會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們,鍛鍊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例如,一個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奮鬥,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安樂」則容易讓人失去警惕和進取心,變得懶惰和消沉。長期處於舒適的環境中,人們可能會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失去對未來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外部的衝擊或變化,就可能無法應對,導致失敗和滅亡。例如,一個國家如果長期處於和平繁榮的狀態,可能會忽視潛在的危機和挑戰,從而逐漸衰落,這可能也是秦國繼續征戰百越九真的動力之一。。
然而,「憂患」和「安樂」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不同的情境和階段,它們的作用和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有時候,適當的「安樂」可以讓人們得到休息和恢復,為面對下一輪的「憂患」做好準備;而過度的「憂患」也可能會給人們帶來過大的壓力和負擔,影響身心健康和發展。
因此,正確處理「憂患」與「安樂」的關係非常重要。人們應該在「憂患」中保持奮發向前的精神,不斷進取;同時,也要在「安樂」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不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贏垚和李九討論荀子
贏垚:「你對荀子的思想有什麼看法?我覺得他以仁義為本,對戰國雙雄齊、秦的評點非常精當。」
李九:「的確,荀子的理論素養和格局境界令人欽佩。他的評點有矯正和引導之義,可惜兩國並未很好地吸收。」
贏垚:「齊國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而秦國雖然統一全國,但其法家根基的專制導致二世而亡,荀子的評點具有現實預見性。」
李九:「是啊,荀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他不愧是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傑出代表。」
贏垚:「他曾為政蘭陵有功勳,提出了獨特的思想和治國計劃。他的目光如炬,思想永垂不朽。」
李九:「在山東蘭陵的後聖殿中,有對聯概括了他的一生功業。後人不會忘記他的博大思想襟懷和高貴人格境界。」
贏垚:「他為蘭陵文化、儒家文化和中華文化留下了不朽篇章,我們應當銘記他的貢獻,以後在百越九真的治理中運用。」
李九:「高見"。
在一個寧靜的書房中,贏垚和李九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荀子的思想。荀子以仁義為本,展現出儒家代表人物應有的理論素養和格局境界,對戰國時期的齊、秦兩國進行了深刻而精當的評點
他的評點既有矯正和引導的意義,又充滿了對兩國的殷切期望。然而,可惜的是,齊、秦兩國並沒有很好地汲取荀子的諄諄教誨和苦口警告。
作為二十一世紀穿越時空至秦末的文學大咖贏垚當然知道,齊國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而秦國雖然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但其建立的是以法家為根基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由於刻薄寡恩,最終失去民心,僅二世而亡,看來以後在百越九真地區要讓仁者無敵。
從這個意義上說,荀子對齊、秦的評點具有理論前瞻性、現實預見性和指導性,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啟示。荀子不愧是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傑出代表,更是「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的偉大實幹家。他曾經意氣風發,為政蘭陵立下功勳;他曾經縱論天下,激揚文字,為救治時代之弊提出了獨特的思想考量和全面的禮義治國計劃。
他的目光如炬,穿透歷史的迷霧;他的思想永垂不朽。如今,在荀子終老之地山東蘭陵的後聖殿中,荀子的塑像旁站著一副對聯,上聯是「觀秦政議趙兵志一天下振長策」,下聯是「領稷學定楚疆特立性惡警俗儒」,橫批是「周孔之紹」。沒錯,後人永遠不會忘記荀子那批判諸子、熔鑄百家的博大思想襟懷,不會忘記他志修德厚、雅文辯慧的高貴人格境界,更不會忘記他為蘭陵文化、儒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