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底氣,馮去疾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和王綰翻臉,然後藉此機會來爭取到一些利益和不弱於王綰的權利。
扶蘇身為皇帝,他肯定不會希望看到朝堂中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帝王心術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因此扶蘇勢必會扶持起一個人來對抗王綰。
蒙毅剛剛上任左相,以前李斯的手下又全部被王綰給弄出了朝堂,所以現在的蒙毅可以說是一個光杆司令,肯定不是王綰的對手。
而馮去疾身後有人也有能力,正是扶蘇用來對付王綰的最好的人選。
馮去疾看的比王綰要更深遠一些,現在嬴政不在的時候,他們這些臣子可以肆無忌憚的騎在扶蘇頭上,無限制的擴張自己的勢力。
但是,別忘了嬴政早就長生不死了,只要他還活著一天,大秦就永遠不可能發生任何動亂。
以王綰現在的行為,暫時還沒到動搖大秦國本的程度,但若是真的動了義務教育和軍機處,那就很有可能牽扯出來嬴政甚至是趙徹。
這兩位哪怕如今已經放開了手中的權力,但只要他們出來,扶蘇也得乖乖聽話。
……
與此同時,另一邊,咸陽宮內。
「蒙卿,你對今天的事情怎麼看?」
扶蘇有些玩味的回想起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情,隨口詢問起了身旁的蒙毅。
「啟稟陛下,王綰和馮去疾分裂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或許我們可以藉此機會,來讓他們互相消耗對方的實力,我們只需要坐山觀虎鬥即可,等到時機成熟了,自然可以一網打盡。」
「那你覺得,王相和馮相之間,誰的勝算更大呢?」
「下臣以為,雙方應該處在不分伯仲之間,單論表面上的勢力來看,王綰自然是占據優勢的,但他還有忌憚,他擔心我們會轉頭支持馮去疾,因此王綰自然要有所保留以防備我們。」
「那你覺得,義務教育之事,朕應當如何處理?」
「啟稟陛下,義務教育乃是我大秦國本,萬萬不可縮減打壓,否則大秦又將會重新變回當初士族階級壟斷知識的局面,如此一來,我大秦豈不是越活越回去了。」
「但如此一來,朕豈不是要支持一下馮相了?否則單靠他的話,只怕是難以抵擋王相的攻勢。」
扶蘇捏著鬍子淡淡的說道。
「公子放心,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靜靜的看著就行了,我相信馮去疾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哦?你對馮相這麼有信心?」
蒙毅聞言一笑。
「馮去疾的心思其實很好猜,他就是不願意讓王綰一個人獨享勝利果實,因此他和王綰之間的背離其實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而且馮去疾不像王綰,沒有掌握那麼多實權,所以他反而更加冷靜。」
「當初大秦推行義務教育的時候,殺了多少士族的腦袋,作為一個動搖士族根基的國策,先皇為了將其推廣下去,幾乎是用最血腥的手段,強行將其推廣下去的,由此可見先皇的決心。」
「所以,王綰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註定了要失敗的,因為他一旦觸及到了義務教育的根基,先皇和冠軍侯必然會出面,到時候無論是王綰還是他身後的人,都很有可能再次成為義務教育根基下的亡魂。」
「而如今,王綰在朝堂中的聲音太大了,有些像是當年的呂不韋,獨攬朝政的他,自然會做出對自己來說最有利的行為,卻忘記了考慮後果,而馮去疾倒是冷靜,他早就看出了其中的隱患,所以他才會毫無顧忌的和王綰翻臉,因為他知道,就算是陛下不支持他,王綰的舉措也絕對不可能成功,反倒是他借著這個機會,倒是可以好好的表達一下自己的忠心。」
……
聽完蒙毅的話,扶蘇笑了起來。
蒙毅的分析句句在理,他所說的也全部都是事實。
別看現在扶蘇才是大秦的真正掌權者,但大秦真正可以千秋萬世的根基,卻是背後的嬴政和趙徹二人。
只要他們兩個還在大秦一天,無論大秦混亂成什麼樣子,這兩人都可以輕易的出手將其穩定下來。
王綰對於義務教育的插手,顯然已經觸及到了紅線,此舉無疑是加快了扶蘇的計劃進程,相信不需要多久,朝堂中就要重新換上不少人了。
……
事情果然如同預料中的一般,王綰和馮去疾自朝堂上離開之後,兩人之間的聯盟便宣告了破裂。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二人自然是毫不猶豫的出手對付起對方。
因為他們都知道,要想徹底的掌握大秦朝堂,只有對方才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
不過,不同於馮去疾的是,王綰心中對中立派更加忌憚,因為馮去疾畢竟明面上來看,還是站在皇權這邊的,所以中立派若是真的下場,定然會優先選擇支持馮去疾。
王綰為了防備這些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心力來打擊抵抗中立派,這就導致他和馮去疾之間,反而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平衡。
而與此同時,備受矚目的大秦學宮,也終於修建完成了。
這下子,馮去疾和王綰的目光,都一瞬間投入到了大秦學宮之中,因為大秦學宮,很有可能就是他們打破這個平衡的殺手鐧。
義務教育無論實行與否,大秦學宮的地位都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因為這裡是直接培養大秦官吏的預備基地,誰要是能掌握了大秦學宮,就等於掌握了日後在朝堂中的所有新生代官員。
咸陽宮,廷議。
「陛下,大秦學宮如今已經修建完成,是時候舉行招生了。」
朝堂上,王綰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從容不迫,甚至於有些急迫的親自開口提及大秦學宮一事。
「哦?王卿說的有道理,不過大秦學宮目前還缺少許多管理人員,尤其是院長一職,不知道諸位愛卿可有推舉人選?」
之前為了大秦學宮的院長一職,朝中已經討論過一次,但是並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來。
當時,王綰在朝中的呼聲無疑是最高的,但畢竟是沒能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