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片刻之後,楊凌再次看向東方,遠處果然有濃密的黑影在移動,這些都是正朝自己這裡狂馳的吐蕃騎兵。
吐蕃騎兵的戰鬥力比起義軍更勝幾分,尤其是對付步卒,騎兵往往可以輕易撕裂義軍的陣型,因為義軍騎術較差,行動笨拙,遇到吐蕃人根本無法組織反抗。
「希望能夠抵擋住吧。」楊凌深吸口氣喃喃自語。
他知道在戰爭中最怕的就是潰散,所謂潰兵如山崩海嘯,任何人都阻攔不住,最終結局往往非常悲慘。
楊凌曾經親自指揮大規模的野戰,在戰場上看到許多潰兵互相踐踏、踩踏致死,甚至還會爆發大規模的屠殺,因為敵軍追殺潰軍會使得己方陣型變成散沙,容易遭受圍殲或者潰敗。
這種情況是楊凌絕不願意看到的。
「大帥,吐蕃人衝過來啦!」
「準備迎敵!」
伴隨著驚呼聲和喊殺聲,數十名吐蕃騎兵從西側的官道疾馳向東城門,他們胯下的馬匹都披掛著厚重的鐵甲,手持長矛,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起刺眼的寒芒。
「弓箭手準備!」
楊凌大喝命令道。
早有預備的弓箭手立刻舉起弓箭瞄準吐蕃騎兵。
「放箭!」
霎時間,無數箭矢飛射出去,宛如蝗蟲般遮蔽住半邊天空,帶著悽厲的呼嘯聲撲向吐蕃騎兵。
無數箭矢釘在吐蕃騎兵身上,鮮血迸射,染紅衣衫,不過吐蕃騎兵卻絲毫沒有停頓,依舊朝前猛衝。
數支利箭狠狠扎進領頭的吐蕃騎兵的胸腹部,他悶哼著從馬背上摔落。
緊接著,又有七八個吐蕃騎兵中箭落馬。
剩餘的騎兵卻絲毫不敢減緩速度,他們咬牙催動坐騎,朝著東城門猛撲過來。
「射!」楊凌又命令弓箭手繼續放箭。
不過剩下的吐蕃騎兵顯然訓練有素,當箭雨襲來的瞬間便紛紛趴下,躲避箭矢。
這樣子雖然損失很大,但是卻讓吐蕃騎兵有效拉近和城頭守軍的距離。
「投石機準備。」
數架投石機推到城頭,它們每台的重量超過六百斤,這麼大的物體需要十餘名壯漢合力才能搬運,不過現在由於缺乏木料,這些投石機只能堆砌在城牆邊緣。
數十名工匠抬來巨木,把它們擺放在投石機前。
楊凌拿著望遠鏡觀察遠處吐蕃軍的動向,然後下達命令:「放箭!」
密集的箭矢鋪天蓋地地砸在吐蕃騎兵隊伍中,有些吐蕃騎兵躲閃不及,直接中箭跌落戰馬。
但是也有吐蕃騎兵躲避開射來的箭矢,繼續朝城牆猛衝。
「放!」
楊凌再次下令。
吐蕃騎兵隊伍中的弓弩手紛紛扣動板機,箭矢飛射向城頭,不過因為城牆的掩護,大多數都射偏,偶爾射中的也不足以造成威脅。
「射箭!」
城牆上的守軍也開始射箭,不斷有吐蕃騎兵中箭墜馬,但是吐蕃人卻絲毫不管,他們繼續猛衝。
很快,吐蕃騎兵就來到城牆下。
「投石機準備!」楊凌大吼道。
投石機旁邊的壯漢將裝填好的石塊拋入城中。
連續幾聲巨響傳來,石塊重重地砸在吐蕃騎兵隊伍中。吐蕃人猝不及防之下,不少人被砸傷或者砸死,吐蕃人的衝鋒勢頭被暫時遏制住。
城牆上的守軍也藉助投石機的掩護,迅速搭上弓弦,不斷有箭矢飛射向衝過來的吐蕃騎兵,吐蕃騎兵也開始反擊,雙方在城牆下展開激烈交鋒。
不過守城的守軍畢竟寡不敵眾,吐蕃軍越聚越多,很快就壓過城頭上守軍,逼迫他們不得不退入城內。
吐蕃人見狀興奮起來,他們紛紛縱馬闖進城門。
「放箭!」楊凌再次下令,這次城牆上的守軍傾巢出動,箭雨如雨幕般潑灑下來。
衝鋒在最前面的幾個吐蕃人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後面的人則急忙止步,不敢再向前走,同時他們用吐蕃話大聲嘶吼著,像是在提醒身邊的同伴。
「該死!」
吐蕃騎兵的首領是名年紀約四旬左右的男子,身材魁梧強壯,滿臉橫肉,他怒罵著拔出彎刀,劈砍周圍那些畏縮不前的士兵。
但是這種做法並不能給守軍帶來什麼威懾,反倒引起守軍的忿怒,他們紛紛調轉方向,朝這名年紀頗大的將軍傾瀉箭矢。
這名吐蕃武將身上插滿羽箭,倒地斃命,其他的吐蕃士兵卻已經衝破城門衝進去,守軍想要回援,但是已經遲滯。
楊凌站在北面城牆上,冷眼盯著城外吐蕃人的攻城,心中充斥著擔憂。
他很清楚,城中的兵力嚴重匱乏,根本沒辦法與吐蕃人決戰,若是拖延太久,恐怕就算打贏今天,明日城池也難保。
「必須儘快解決掉這群吐蕃人。」楊凌暗忖道,這個念頭浮現後便揮之不去,他不斷思考著該怎麼辦。
就在這時,楊凌聽到哨探的聲音,連忙下令道:「請說。」
「啟稟大人,城門突然關閉,守城的士兵拼死抵擋,屬下等未能奪取城門。」哨探稟報導。
「什麼?」
楊凌大吃苦瓜臉,城門被奪,他們就徹底沒希望打敗這支吐蕃人,更別說擊敗松贊干布派來增援的五萬大軍。
這支吐蕃軍的實際統帥是尼格魯,是吐蕃國王贊普的弟弟,是吐蕃僅次於松贊干布的高級武將。
他率領的軍隊全是輕騎,行動靈活且善於攀爬陡坡,如果不能儘快消滅尼格魯這支騎兵,守衛城牆的守軍根本堅持不到援兵趕來。
「必須儘快擊敗尼格魯這支騎兵,否則城中的糧草耗盡,就算勝利也是慘勝,後患無窮。」楊凌在心裡暗道。
吐蕃軍在城門附近安營紮寨,不少吐蕃軍已經搶占城門附近的房屋作為臨時駐地,他們在城頭留下不少屍體,有吐蕃士兵的屍體,也有守城士兵的屍體。
吐蕃士兵在這裡休整,等待援兵的到來,他們似乎對城中的守軍並不擔心。
正在楊凌凝神思索之際,有斥候匆匆跑來,單膝跪下稟告道:「啟稟大帥,前線來信,吐蕃大軍正在攻打我們北城門。」
「哦?來的真快啊!」楊凌眉毛微皺,他沉吟片刻,吩咐道:「讓張德祿率部出城接應。」
城外的吐蕃軍正是松贊干布麾下的精銳主力,人數達到兩萬人,張德祿率領的千餘殘兵根本不可能擋住吐蕃軍的進攻。所以楊凌選擇讓張德祿去救援。
張德祿在北城門外組織人員堵塞城門洞。
城外的吐蕃軍發現前面有人擋路,頓時紛紛催促馬匹往城門衝殺。
張德祿見狀立刻下令弓箭手射擊,不過他們手中的弓箭並不多,所以對吐蕃軍造成的殺傷有限。
吐蕃人在弓箭的掩護下衝上城樓,不過很快就被守軍斬殺。
張德祿見城中的守軍不肯撤走,於是下令弓箭手放火焚燒城門洞。
吐蕃人早有預謀,所以點燃火藥罐子後,就扔下炸藥包衝上城樓,試圖控制城門,結果被守軍斬殺,不過也順利燒毀城門洞口的油布。
張德祿趁亂率兵從西面衝出城去迎戰吐蕃軍。
吐蕃軍原本認定守軍只有千餘人,即使張德祿率軍來援,他們也有信心殲滅對方。誰知道守軍的戰鬥力比他們想像中還要頑強,他們很快陷入鏖戰之中,最終潰散逃走,張德祿也帶著殘兵返回城內,和守軍匯合。
這場戰鬥的結局已經註定,城外的吐蕃騎兵已經被殲滅殆盡。
看著滿地的鮮血和殘肢斷臂,守軍的將士都有些麻木。
剛才的戰鬥太激烈,雙方損失慘重,尤其是吐蕃人,折損大半,只有少量人員逃離戰場。
「大人,卑職幸不辱命,已經把城門堵上,城中的糧食足夠我們堅守三個月。」
楊凌看著滿目瘡痍的戰場,搖頭嘆息道:「這裡是吐蕃腹地,糧食短缺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我們頂不住三個月。」
雖然吐蕃人在攻城期間被射殺數百人,不過這點損失完全不影響他們後續的進攻。
吐蕃人在這座小鎮停留兩天,又繼續東進,攻克城池附近的幾個村莊,收集糧食物資。吐蕃軍在收集糧食、運送器械時遇到當地百姓的襲擊,損失慘重,吐蕃軍不得不放棄繼續深入。
吐蕃軍撤到大同府城下休息,然後等待援兵的到來。
「大帥,吐蕃人已經撤退,我們現在要不要出城追擊?」副官問道。
楊凌搖搖頭,吐蕃軍撤退的方式非常詭異,不像是倉惶撤退,因為他們在途中還擊斃許多反抗的農夫,他猜測是吐蕃軍早有計劃。
如果自己率部追擊,只怕會落入吐蕃軍設置的圈套之中。
「你帶兩千士卒去追擊吐蕃軍,記住,不要冒險追擊敵人,務必查清他們撤退的路徑,找到伏擊地點,然後傳訊給我。」楊凌叮囑道。
副官抱拳答應道:「末將遵命!」
吐蕃軍雖然退回大同府,但是楊凌絲毫不敢大意,他派遣斥候四處偵察,尋找吐蕃軍可能藏匿的伏兵,準備伺機伏擊敵軍。
吐蕃軍的行蹤非常隱秘,楊凌的斥候花費好幾天時間也只是偵察到零星的信息,但是吐蕃軍並沒有再進攻,似乎在耐心等待援兵。
「大帥,不妙啊!吐蕃軍在大同府修建的防禦工事非常厲害,我們根本攻不進去!」
楊凌的副官在大同府城外焦急地向楊凌稟報情況。
楊凌的副將叫張德祿,今年三十多歲,他長相粗壯,膀闊腰圓,皮膚黝黑,看起來極像山里人。
楊凌對吐蕃人在城外構築的那些壕溝、鹿角拒馬、土袋和柵欄很感興趣,他親自登上城頭,觀察吐蕃軍在城外的防守工事。
楊凌仔細檢查吐蕃人挖掘的那些坑道,驚訝地發現這些壕溝居然能夠直通城牆內側,如果敵軍用弩車和投石車配合,絕對能夠對城牆形成致命打擊。
楊凌的副將張德祿站在旁邊,看到楊凌在查看地勢,忍不住提醒道:「大人,這些土坑可能有埋伏,切莫靠近!」
楊凌抬頭看著遠處的壕溝,臉色漸漸變冷,冷哼道:「吐蕃軍若是在城下挖這麼多的土坑,恐怕是打算在這裡圍困我們,只要我們的糧食消耗殆盡,他們就會攻破城門,進入城中,然後屠殺城中百姓,這是想徹底摧毀我們。」
張德祿連忙解釋道:「卑職也覺得吐蕃人的舉動古怪,但是他們在城外的確挖掘土坑。」
楊凌盯著遠處的壕溝,眼睛眯起,突然問道:「吐蕃人在城外挖這麼多壕溝有什麼目的呢?」
「難道.」張德祿聽到楊凌這話,臉上浮起震撼之色。
楊凌轉身望著張德祿,鄭重地說道:「德祿,立即派人去調集民夫,在城外開墾田地。吐蕃軍既然想把我們困死在城中,那麼我偏偏要活下去。咱們就和他玩個捉迷藏。」
張德祿愣住,他怎麼也沒有料到楊凌竟然做出這種瘋狂的決定。
「大帥,如果我們在城中堅持不住,或者吐蕃人攻進來怎麼辦?到時我們豈不是更危險?」
「不會有那個時候。吐蕃人想拿下大同府,至少需要五天時間,在我們堅持不住之前,援軍肯定會趕到,到時我們就贏定啦!」
張德祿還想勸阻,但是看著楊凌堅毅的表情,最後還是選擇閉嘴。
楊凌在城頭巡視片刻,回到軍營召集諸位文武議事。
楊凌先簡單地說明自己的計劃:「吐蕃軍想困死我們,我們就跟他們玩捉迷藏,在他們糧食耗盡之前,絕不能主動出擊,否則很容易落入對方圈套之中。」
眾人聽說要在城外開墾荒地,不禁紛紛交頭接耳,顯然對楊凌的計劃都頗為懷疑。
楊凌知道這種時候不可能瞞過每個人,他乾脆坦誠地說道:「諸位,我們在松州被困兩年之久,國庫虧空,各級將領俸銀減免,軍隊已無糧餉可供養。如今吐蕃軍占據松州,我們想獲勝,就必須擴充軍備。我們要想打敗吐蕃軍,就要讓將士吃飽飯。我準備在城外開墾田地,以便增加軍餉,同時訓練新兵。」
張德祿看著侃侃言談的楊凌,心中佩服萬分。
楊凌的想法非常正確,如今大同府內的糧草已經所剩無幾,若是不及時恢復生產,大夥只有餓肚子的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