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那幾個軍士突然發現前面有十幾騎正迎面駛來,為首的將領手執長刀。幾名軍士吃驚不已,連忙勒住戰馬,雙方相距五六步站定,彼此凝神戒備。
就聽那位將軍大喊道:「什麼人?膽敢擅闖遼陽!」
楊凌微微皺眉,沒想到自己會被當成敵軍斥侯。
楊凌策馬上前兩步,高舉右臂朗聲道:「本官乃燕北巡撫、總兵楊凌,奉命前往遼陽與守軍協同作戰!」
幾個軍士愣住,互相看著,都感到難以置信,但是楊凌說完後,卻依舊策馬向前走來,並沒有半分懼色。
楊凌見狀,便知道他們肯定認識自己,於是催馬走到為首的將領身旁,抱拳問道:「可否請教尊姓大名?」
那將領回過神來,抱拳道:「末將李彥。」
楊凌笑道:「原來是李將軍,久仰久仰!」
李彥指著遠處巍峨雄渾的城門樓,急聲問道:「燕督,您剛才說的是真的嗎?遼東守軍竟然主動放棄防禦,要我們攻破遼陽?」
「沒錯。」
「太好啦!」李彥興奮地叫道:「末將等人這些年憋屈死啦,現在終於要報仇啦!」
楊凌微笑著點頭道:「沒錯,咱們今晚就拿下遼陽!」
眾將齊聲吼道:「報仇——」
就在這時,城門樓上響起尖利的警鐘聲,城門轟隆隆地關閉起來。眾人大驚失色,李彥更是臉色煞白,他雖然勇猛善戰,卻也只是個普通的武夫,哪曾遇到過如今的情況,不禁嚇壞掉啦。
楊凌也頗感意外,他轉念便明白怎麼回事,估計這是遼陽守軍故意設下的埋伏,為的就是消耗己方部隊的體力。若是強行攻打,恐怕損失慘重。想到這,楊凌立刻對李彥道:「你立刻召集所有部隊,咱們暫避鋒鋩!」李彥點點頭,調轉馬頭朝後面跑去。
不久之後,楊凌率領麾下的三千多騎兵躲進前邊的山谷。
楊凌找個乾淨的地方升起篝火,喝酒取暖。
這時,李彥匆匆忙忙跑過來。
楊凌笑眯眯地詢問道:「李將軍,情況怎麼樣?」
李彥苦笑道:「別提啦,遼東守軍太狡猾,我們剛衝到城門樓下,城門便關上,我根本沖不上去。」
楊凌沉吟道:「既然城門已經關上,就不宜硬拼。不知道守軍有沒有派援軍來,如果援軍沒來,那咱們只能採用迂迴包抄的戰術慢慢奪取遼陽城咯。」
李彥皺眉搖頭道:「我覺得沒希望!」頓顏問道:「燕督,你不會真要繞道吧!」
「我是這麼想的。我們現在只有區區三千餘人,如果正面強攻,最多只有兩倍的傷亡,可謂九死無生,不值得。不過如果繞道的話,或許就不會有這種危險的情況,不管怎麼樣,總要試試。」楊凌的目光透出堅毅之色。
李彥點頭贊道:「燕督考慮周祥!」
李彥隨即建議道:「我倒是有個辦法,就是麻煩點,不過比繞道要好。」
「哦?說說看。」
李彥道:「據我估計,守軍在關城上裝滿滾油,若我們攻城,他們立刻便會潑油,到時我們必然會損失慘重;不過我認為他們應該不會這麼狠毒。因為這裡距離城門太近,他們也擔心把我們逼急,會引燃房屋,燒毀城樓,他們未必會這麼做,頂多就是放箭阻擋我軍入城罷。」
楊凌點頭道:「有道理。」
「燕督,末將願帶兩百兄弟,趁機殺入城內。」
楊凌思忖片刻,點頭道:「好!就按照你的計劃,儘量減少損失!」
「末將遵令!」
李彥抱拳道:「那末將告辭。」
楊凌叮囑道:「小心為上。」
「末將曉得,燕督保重!」李彥抱拳再拜,當即率領兩百名親衛策馬朝遼陽城門奔去。
城樓上,遼陽守將耶律文德看見城門外只有兩百人,立刻判斷出對方只是誘餌,並非主力。於是下令道:「弓弩手上弦,放箭!」
號角聲驟起,四周頓時弓弩齊鳴,數千支勁矢如雨點般射向城下。
城下的騎兵早就有準備,紛紛蹲下閃避,箭矢釘在地上,噼啪亂響。兩百名騎兵迅速匯合在中央,緊跟著便揚鞭抽馬,朝城池狂奔過去。
遼陽守軍見狀,趕緊抬起床弩和投石車,對準城下。
楊凌揮舞寶劍厲聲喝道:「沖啊!」
騎兵紛紛躍起,縱馬飛馳。這兩千人馬仿佛兩條黑龍,直撲城牆。城門樓上箭雨如蝗,密集的箭矢如暴雨般落下,可惜對騎兵造成的影響極其有限。
眼看兩條黑龍衝到近前,城門樓上突然響起號炮。兩側街壘後騰起漫天煙塵,數萬民壯從兩側的街巷中蜂擁衝出,氣勢洶洶地殺向楊凌部。
楊凌大駭,急忙喝道:「全軍加快速度!」
兩條黑龍繼續加速,眨眼之間便衝到城下,城門樓的守軍連忙推倒拒馬。
兩條黑龍撞上拒馬,發出哐當、哐當的巨響。黑龍的速度絲毫不減,順勢橫掃,將拒馬擊倒,隨即便衝過拒馬陣,朝遼陽城門殺來。
守軍紛紛後撤,城門樓上的弓弩手繼續朝下面攢射,企圖阻擋楊凌部前進。可是楊凌部將士驍勇異常,左衝右突,殺到近前。
楊凌拔出腰間橫刀,厲聲吼道:「給我沖!」眾將士轟然應諾,策馬朝城門猛衝過去。
城樓上的守軍見狀都慌神不已,連忙往後退。
楊凌部先頭騎兵猛地撞開大門,湧入城中。城門後的守軍嚇得魂飛魄散,紛紛逃命。
後面的騎兵陸續沖入城中,遼陽守軍徹底崩潰,四散奔逃。城中的百姓聽到喊殺聲紛紛走出家門,結果看到這副場景嚇傻眼,呆呆地看著這群兇悍的漢子。
楊凌策馬緩緩地向城北駛去。沿途的官員、軍官、富戶紛紛跪地磕頭求饒,楊凌卻懶得理會他們,直接闖入府邸。很快,楊凌部便抵達府衙。
這座府衙規模還算可以,裡面的擺設奢華堂貴,顯然住的非富即貴,但是這個時候,整座府邸里卻空蕩蕩的,沒有半個人影。楊凌翻身下馬,吩咐道:「搜查每個房間。」
「遵命!」眾騎士答應下來,紛紛跳下馬匹,分別沖入各自負責的房間。片刻之後,這夥人又紛紛返回院子,稟報導:「啟稟燕督,沒有發現任何財物和糧食!」
楊凌吃驚地問道:「難道遼陽府被洗劫空虛?」
「不像啊!」
「那人呢?」
「不知道!」
眾人疑惑地相視茫然,這座府衙內竟然什麼都沒有留下。這種事情在古代簡直不敢想像。
「燕督,咱們怎麼辦?」有人問道。
楊凌嘆息道:「暫且回去再作打算吧!」
楊凌等人正打算離開,忽然有幾名男子跑進院子,為首的是名二十五六歲的青年,錦衣玉服,器宇軒昂,顯然出身不凡。後邊還跟著四名護衛,個個孔武有力,虎背熊腰,不過看上去都很普通,不像高手。
為首的青年看見楊凌,愣怔片刻,接著露出喜色,疾步奔到楊凌面前,單膝跪下道:「卑職參見燕督!」
楊凌定睛瞧去,認出來者乃蕭銑之子,原梁山泊水賊頭領蕭峰,曾與楊凌共患難過。
蕭峰見到楊凌,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初他奉梁山泊老大張松之命前往遼東招降張獻忠,誰知張獻忠卻殺害張松父母和叔伯族人,使蕭峰怒火中燒,決意反抗。蕭峰當即率領麾下數十位嘍囉,冒充流匪,襲擊遼東郡縣的豪紳縉紳,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所到之處雞犬不寧,遼東諸郡均陷入恐懼混亂之中。張獻忠大怒,率兵圍剿梁山匪徒,雙方展開激烈廝殺,梁山匪徒寡不敵眾節節敗退。
蕭峰雖然勇冠三軍,不過畢竟人數太少,被張獻忠追殺到河套,無奈棄營逃竄,僥倖逃脫升天。
張獻忠追至河套草原,發現蕭峰的殘部已經消失無蹤。張獻忠本就不善謀略,不覺大怒,立刻派遣精幹信使前往關中向張秀稟明蕭峰叛變,請張秀髮兵捉拿。
楊凌收到蕭峰的信件,勃然大怒,當即率部渡河西進,欲斬殺蕭峰為張秀報仇雪恨。
不過楊凌剛到河套地區,便遭遇大股金兵的圍攻,最終導致戰敗。楊凌在金國境內逃亡多日,最終逃至灤州。在這個時期,灤州也是遼東的首府,因為金兵占領灤州後,把灤州改稱灤州府(灤平市)。
楊凌在灤平市休養生息,等待援軍救援。誰知遼東卻傳來張獻忠攻破遼東京城的噩耗,張秀和金國議和,金人割讓遼東,張秀登基做遼王。楊凌憤懣交加,於是起兵復辟大業。
不久前,張獻忠率部攻占薊鎮,迫使楊林不得不率軍撤往遼東,由遼西路總管劉芳擔任薊鎮節度使。
楊凌率部在灤平市附近紮營,同時修建防禦工事。昨晚,楊凌接到張秀的詔書,說要封自己為燕督,調集遼東軍隊勤王。楊凌當即起兵,率軍渡過灤水。
楊凌帶人趕到灤水畔時,只見岸上豎立著無數旌旗,無數金兵聚集在河邊列陣,旌旗獵獵,喊殺聲震耳欲聾。
這些金兵足有兩三萬人,其中有大批騎兵,還有大量的步卒。金軍將帥是李元昊,李世民的弟弟,今年二十七八歲,身材魁梧雄壯,目如銅鈴,濃眉闊口,長得威風凜凜;旁邊站著的則是李元昊的弟弟李元禮,身材瘦小,長得獐頭鼠目,尖嘴猴腮;他們身後是李元昊手下的主力騎兵,有五千多人,個個甲冑鮮明,裝備精良;還有幾千步卒,是遼東府及其周圍的郡縣徵召的民夫,人數更多。
楊凌見對方兵強馬壯,心裡咯噔地跳起來,暗道:「看來張獻忠早就準備好迎接我軍的攻擊,真是狡詐啊!」
這次行動,楊凌沒有提醒張亮,因為他深信張亮肯定能夠識破張獻忠的詭計。楊凌並未料到,張亮根本沒有察覺張獻忠的陰謀。他在臨安城外受傷昏迷,直到今天才醒來,根本來不及提醒張亮。
楊凌沉吟片刻,當機立斷地叫道:「放箭!」
眾親兵紛紛彎弓搭箭,嗖嗖的箭矢射入金軍中,霎時間血肉橫飛,慘嚎聲連成片。金兵的箭雨落下來,楊凌等人紛紛臥倒。
金兵的箭矢落在地上,濺起點點寒芒。楊凌抬頭觀望,只見遠處有不少弓弩手在瞄準著他們,弓弦繃緊,隨時都可能射來。
楊凌臉色微變,扭頭喝令道:「盾牌手!」
親兵們慌忙從包裹中取出圓木、鐵皮盾擋住面門,然後舉刀格擋弓弩,密切注意著四周。
「射!」
金兵射出漫天箭雨,親兵們奮力格擋,但是仍有不少弓弩落在盾牌上,頓時響起慘叫聲。
楊凌眼睜睜地看著數十名親兵被箭矢洞透胸膛,撲倒在血泊之中,悲痛欲絕,拔劍吼道:「給老子反擊!」
金兵人多勢眾,又在居高臨下,楊凌的親兵死傷慘重,根本不是對手。
親兵們拼盡全力阻擋金兵的箭雨,卻無濟於事。
楊凌左側的親兵接二連三地被金軍射中倒下。
金兵趁勢衝過來,對著楊凌的人群砍殺,楊凌身邊的親兵越來越少。
楊凌眼中閃爍著嗜血的紅光,厲聲吼道:「跟他娘的拼啦!」
話音剛落,楊凌便猛地抽出鋼刀揮舞著殺進人群。
楊凌所到之處,血肉橫飛,轉瞬之間就倒下百餘具屍體。
親兵們士氣大振,嗷嗷怪叫著衝過來,幫助楊凌抵禦敵人的攻勢。
楊凌在眾親兵的保護下向後退去,漸漸地離開金軍的視線。
金兵窮寇莫舍,想要追擊。
「停止追擊!快回去稟報大帥,楊凌跑掉啦!」金軍副將張順高聲大叫著攔住追擊的部隊,命令金軍返回灤平縣城,向金兀朮匯報消息。
楊凌等人退到灤河北岸,看著金軍撤回灤水北岸,楊凌的目光掃視著周圍的地形。
「統制官,咱們怎麼辦?要繼續打嗎?」身邊有部下問道。
「打,當然要打!」
「統制官,你受傷未愈,還是暫避鋒芒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後再找張獻忠算帳。」部下勸諫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