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來鄭國印十分狡猾,見勢不妙,立即脫下參將袍,從親衛身上換了身小卒的服飾,在親信保護下突圍逃生。清軍的注意力主要在衛軍將領身上,倒讓他撿了條生路。河保營參將寧重光就沒有這般好運氣,戰歿於亂軍之中。
見心腹逃出,遼王蘇穆爾大喜,再不遲疑,立即下令撤退。且戰且退的衛軍在清軍追擊下傷亡慘重,好不容易撤至忻口寨。守寨的塔爾巴哈台將軍衛征忙領兵接應,護送敗軍撤往忻水北岸。好在忻水上有衛軍搭建好的浮橋,敗軍亂鬨鬨地由浮橋渡河,喊殺聲大作,清軍追至。
「殿下,讓奴才率軍擋住他們」,衛征請命,此時也只有他的部下建制尚算完整。
蘇穆爾點點頭,命衛征掩護,自己率軍渡河。守衛忻水北岸的山陰守備孫宗愷亦領兵一千過來接應,至此,亂成一團的衛軍才算喘了口氣。
見己軍重新列好陣,遼王咬牙命孫宗愷渡河接應衛征,待衛軍全部撤至忻水北岸後,燒掉浮橋,一時間濃煙滾滾。此時天色已黑,蘇穆爾卻不敢紮營停留,命部下打起火把趁天黑繼續撤退,一路上掉隊的士兵不計其數。沿著滹沱河,好不容易逃到崞縣,清點兵馬,出征前的一萬五千餘大軍僅剩七千,尤其是他視如心血命根的六千蒙古勇士也傷亡了一半,怎麼不叫人心酸!
正準備整軍再戰,再傳來兩個晴天霹靂:清梅勒章京察哈泰部由沙婆嶺北上攻下了寧化所;清汾州營參將郭虎、潞安營參將劉景山、澤州營都司黃紹炅部由榆棗關渡過滹沱河,攻下了五台縣,兩軍有合圍崞縣、切斷衛軍後路之勢。此次南下,蘇穆爾幾乎帶走了各縣的所有駐軍。不過,山西的衛國官員奉蓮花大可汗之命,利用府庫存銀和商號捐輸,又在大同和太原二府各招募了三千守兵。寧化所、五台便各有五百這樣的守兵,這些兵馬剛成軍不久,戰力薄弱,豈是清軍對手,被迅速攻下。
「殿下,我軍慘敗,短期無力再戰。可撤至寧武、雁門二關,利用城池和山勢阻擋清軍北上,同時向大同守軍求援」,王度向蘇穆爾建議。
「唉!如今也只得如此矣!」蘇穆爾長嘆一聲,又引軍撤往寧武、雁門一線。寧武關有他的三兒子哈喇齊部一千蒙古兵馬駐守、雁門關有他的四兒子喬吉部一千蒙古兵馬駐守,會合了這兩支生力軍,衛軍兵力恢復到九千,勉強恢復了些戰力。蘇穆爾分一半兵馬給塔爾巴哈台將軍衛征守衛雁門關,自己領著另一半兵馬死守寧武關,又修書給大同守將都千戶額璘沁巴圖爾,請他趕緊派兵增援。
壞消息接踵而來,原本降衛的山西各州縣,岢嵐州、代州、繁峙縣等又重新降清,領頭降清的官員居然還是原先領頭降衛的那些人,怎不叫人惱火?好在當初攻下偏關時,從殺虎口、平虜衛抽調了八百蒙古士兵駐守,又在保德州、河曲縣招募了一千守兵,不然連偏關重鎮亦要丟失。
——
收到遼王的求援信後,大同守將額璘沁巴圖爾猶豫不決,蓮花大可汗北上時雖然留下了六千精銳戰兵,此後又在大同招募了三千守兵,看上去有九千人,兵力不算太弱。可大同的北邊、東邊面臨著陽高衛、宣府、保定清軍的威脅,守衛府城尚覺不足,又如何分兵去救?苦思良久,沒有計較,只得找來駐大同的署山西按察使張弘俊、大同知府徐化溥、署大同府同知劉國欽商議。
「大帥,寧武、雁門二關是大同南部的門戶,一旦丟此,太原清軍就能和保定清軍、宣府清軍合圍大同,下官認為應該救援」,徐化溥是大儒,從二關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出發認為需要救援。
「遼王乃陛下親弟,您若不救遼王,恐怕陛下會震怒,還是救援為好」,張弘俊是老官僚,從人情世故出發,認為必須救援。
「唉!汝等所說,吾都懂,可大同位於陽高衛、宣府、保定清軍的半包圍中,防守尚且不足,哪來多餘的兵力救遼王?」額璘沁巴圖爾悶悶不樂。
「大帥,下官以為遼王其實也知道您手中並無太多的兵力可以增援,之所以向您求援,主要是想散布援軍抵達的消息、恢復士氣。您不妨抽調五百老卒、一千五百新卒,大張旗鼓地前往寧武關。如此既救援了遼王,亦沒有過多削弱守大同的實力」,張弘俊不愧是官場老油條,出了條妙計。
「哎呀,還是張提刑有辦法,此計甚好!便這麼辦!」額璘沁巴圖爾大喜,即命副千戶瑪罕、都百戶托克圖領五百蒙古騎兵、一千五百名新招募的漢軍,浩浩蕩蕩前往寧武關。
「大帥,下官認為欲解此困局,還需借力使力方好」,署大同府同知劉國欽忽然開口。
「哦,汝說說看,怎麼個借力使力法?」額璘沁巴圖爾疑惑地問。
劉國欽不愧是順治朝丙戌科進士,說起話來慢條斯理、不慌不忙,笑著解釋,「山西百姓素來仇恨滿清,當年姜瓖之亂,幾乎全省響應,至今仍有義軍活躍在山林中襲擾清軍。據下官所知,交山(交城)有楊芳林、楊芳清、惠崇德、任國鉉、鍾斗等多支義軍,靜樂李宗盛、趙應龍義軍亦十分活躍。您何不派人招降這些義軍首領,命他們騷擾清軍後方?」
「妙!妙啊!讀書人的法子就是多!本帥這便派人帶上銀子聯絡這些義士,讓他們為大衛出力,沒銀子可不成」,額璘沁巴圖爾哈哈大笑。莫看此人是直爽的蒙古勇士,可對綠林豪傑的心思卻是極懂的,一句「沒銀子可不成」,迅速抓住問題要害。
——
清太原鎮總兵李好賢聚集了梅勒章京察哈泰、汾州營參將郭虎、潞安營參將劉景山、澤州營都司黃紹炅的部下後,去掉傷亡,兵力超過一萬六千,圍著寧武、雁門二關晝夜攻打。
遼王殿下兵敗之後,士氣低落,只得據關城死守,不敢出戰。正在危急之時,忽報大同派來了兩千「精兵」增援。蘇穆爾大喜,立即將援軍抵達的消息散布各處關、堡,低落的士氣重新振作起來。
李好賢卻不以為意,他探聽得明白,衛國的大軍已經北上歸化城,大同並沒有太多兵馬,所謂援軍,不過是虛張聲勢耳,憋著一口氣,誓要將寧武關、雁門關拿下。
正在他躊躇滿志之時,傳來驚天霹靂:潞安府、澤州一帶爆發織戶暴亂,刁民攻下潞安府治長治縣,斬殺知府楊晙,連陷壺關、長子、潞城、平順、屯留諸縣,逼近襄垣。最可氣的是領頭的居然是大清長治知縣於公胤。山西巡撫白如梅三番五次催他立即調兵平息澤潞之亂,還威脅說如果不能及時向京師進貢潞綢,他這個總兵便算當到頭了。
李好賢雖然膽大,卻是有政治眼光的,深知皇上的娘娘們沒有新衣服穿帶來的政治危害比打一百場敗仗還嚴重,二話沒說,立即抽調蒲州協副將徐長春、平陽營參將劉鼎、潞安營參將劉景山、澤州營都司黃紹炅部六千兵馬趕往潞安府、澤州平叛。
如此一來,進攻寧武關、雁門關的兵力便只剩一萬出點頭,想拿下這兩座堅固的關城變得十分困難,不得不由進攻改成在代州、崞縣一線與衛軍對峙。
「唉!於公胤啊於公胤,爾中的是大清的科舉,怎麼敢造大清的反!真正是狼心狗肺、不知廉恥,壞了本帥好事!」李好賢不知道於知縣是被起義的織戶用刀逼著才做的義軍「首領」,還以為真是他領頭叛亂,仰天長嘆,大罵於知縣不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