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恰逢其會

  晚飯後。

  沒多久,《歌手》節目組來拍攝的人走了。

  平香流櫻又是激動又是忐忑不安。

  「三三,我有壓力,我緊張。」她坐立不安,因為王子安跟節目組的人說,他想跟總導演對話。

  對話的內容,平香流櫻大概知道。

  三三要主動出手了。

  只是,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明星把握話語權的時代。

  娛樂圈曾經有個時代,明星的話語權很強勢。

  不管是資本還是觀眾,都慣著他們。

  後來,國家層面出手。

  娛樂圈跨入新時代。

  「要不,換結衣上?」王子安對平香流櫻說道。

  平香流櫻連忙說道:「我不緊張了,毫無壓力,不就是總決賽麼。」

  說著,她還把坐王子安身邊的新垣結衣,一屁股擠到一邊去。

  被擠走的新垣結衣,捂了捂屁股。

  撞不過!

  這個時候,輪到新垣結衣有些埋怨新垣媽媽小時候不訓練她了。

  想我這麼「大個兒」的人,居然撞不過平香這個「小布丁」。

  ~~~~(>_<)~~~~委屈。

  公寓裡的成員,大概也就伊凡卡欺身後,以泰山壓頂招式,才有可能打得過平香。

  其餘人,近身大概率也只有被打倒的份。

  哦,還有三三。

  三三就不算了。

  嗯,就算把三三算進來,也大概率打不過平香。

  三三身為男人,弱點太明顯。

  平香說,她會猴子摘桃。

  還不小心摘了三三一次,不過她因此跪了一個晚上。

  三三好幾天沒理她。

  「現在換還來得及,三三,我去吧。」新垣結衣自告奮勇說道。

  平香流櫻生氣道:「你才二線,一線都不是,憑什麼?」

  新垣結衣不高興了,你一線也是三三幫的忙,當初還是我讓給你的。

  「你一米六都不到,我一米六九,是男生眼裡第一受歡迎、喜歡的女生身高,女生第三夢想身高。」新垣結衣反擊道。

  「胡說,一米六的女生,才是男生眼裡第一喜歡、受歡迎的身高。我離第一比你近!」平香流櫻氣道,又揭我傷疤。

  「貞賢,你說我是不是比平香流櫻身材好?」新垣結衣問李貞賢。

  「西卡,你說我是不是比結衣受歡迎?」平香流櫻則問傑西卡。

  李貞賢和傑西卡頭皮發麻。

  大姐二姐,你們吵架歸吵架,別把我們捎帶上啊。

  我們誰也得罪不起。

  一旁的金泰熙更加安靜了,生怕自己也被拉下水。

  李貞賢和傑西卡眼神求助地看著王子安。

  表哥,救命啊。

  王子安無語道:「身高和長相不是第一,觀眾的喜好……這麼說吧,我這個觀眾,有時喜歡小巧玲瓏,可愛迷人,如平香這樣的。有時喜歡高挑苗條,曲線曼妙,如結衣這樣的。你們明白了嗎?」

  「明白,你都想要!」寫了一半作業,出房間來想上洗手間的栗可欣,聽到王子安的話後接道。

  金泰熙等女想笑,但憋住了。

  王子安朝小姑娘招手:「小仙女,過來,我給你加個buff。」

  「霸扶是什麼?」小姑娘疑惑問道。

  「你過來不就知道了?」王子安說道。

  好幾天沒被王子安打了,何況小姑娘一直不怎麼長記性,聞言立刻屁顛屁顛跑過來。

  沒幾秒鐘,小姑娘就哭著跑回房間。

  幾秒鐘後,又哭著跑出來。

  氣死本仙女,剛才只顧哭,忘了上洗手間了。

  王子安沒管栗可欣,反正這姑娘他怎麼打都打不跑。

  就像她怎麼氣他,也沒法氣跑他一樣。

  「三三,《歌手》總導演會聽從你的建議,跟我們做交易嗎?」平香流櫻問王子安。

  王子安自信道:「會的,《歌手》的正確打開方式,他們一直沒找到,我給他們開啟那扇門,總要拿點東西過來補償一下。」

  新垣結衣建議道:「三三,不如我們以贊助商的方式介入吧,話語權還能大點,我還能騙我爸媽點錢的。」

  王子安擦汗:「冠名商讓不讓我們加入還不一定,這個就算了,不為難節目組。」

  「節目組的話語權不是最大的嗎?」李貞賢問道。

  「是最大,但在贊助上,冠名商有權決定入場的資本。」說著,新垣結衣問平香流櫻:「平香,這季的《歌手》有冠名商了吧?」

  「有了。」平香流櫻回答道。

  冠名商是最大的贊助商,但不一定所有節目都有冠名商。

  王子安沒再多說。

  現在這個時代的娛樂圈,發展得很好。

  流量統治的時代早已過去。

  流量藝人是存在,但給他們生存的土壤不多。

  明星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少,符合市場。

  王子安查看研究過這個世界當年的娛樂圈。

  國家層面出手的第一年,很多流量藝人幾乎整年沒戲演。

  而在那之前的過去兩三年,流量藝人每年都要參演甚至主演五六部作品,忙到除夕夜都在拍戲。

  即便拿下金鷹男神女神桂冠,這些流量藝人依然陷入劇荒。

  國家出手的第二年,以往經常出現在銀幕和電視中的那些熟面孔,很多都看不見了。

  因為剛開始,這些大牌演員都達成了默契,集體觀望。

  那會兒製作方很難請到他們,所以只能去找一些年輕有潛力的演員。

  於是,一年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市面上的項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從一線到三線,從老人到新秀,能接到的戲越來越少。

  以前是人挑戲,現在是戲挑人,製作方都變得非常謹慎。

  一部影視劇從拍攝到上映,各個環節要面臨的風險在上升,哪個地方沒做好都可能導致前期的努力付諸東流,越早杜絕一些問題,越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相比國家出手之前的一年,當年,有將近一半的項目倒在了立項和備案階段,進入到拍攝階段的電視劇數量接近腰斬。

  層層篩選過後,能順利拍完並成功上映的少之又少。

  從源頭開始,不斷有人感受到寒意。

  有的知名編劇在國家出手後的半年裡,只改了兩個劇本,其中一個還沒過審。

  某經紀公司藝人經紀總監一年只簽了一個經紀合同。

  新人很多,但不敢簽,老的還在嗷嗷待哺,除非特別有潛力,不然不敢冒險。

  某文學網站的版權商務總監每天焦頭爛額,眼看著年底了,手上的15部優秀作品影視改編權還沒賣出去,老闆已經問了好幾次,他也沒辦法。

  沒有最冷,只有更冷,那個冬天,很漫長。

  有很多觀眾意想不到的人,出現在一檔定位為導演選角的綜藝節目裡。

  戲齡15年的老牌偶像站在台上,台下的觀眾十分驚訝。

  在一段表演過後,這個偶像坦白說,這是他今年(國家出手後第二年)第一次演戲。

  不少演員都抱著相同目的來參加這檔綜藝,就為了台上的知名導演和更多場外導演能看到自己。

  這些演員在綜藝里賣力表現,卻難掩焦慮,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太久沒接到戲了。

  即便是一線的流量演員,情況也不是很好。

  有人在國家出手後,兩年內每年只有一部電視劇上映,大部分時間活躍在綜藝里。

  有人還自降身價出演網改劇。

  有人自嘲失業很久了。

  曾經霸屏的面孔被迅速替換,年輕演員迅速崛起。

  很多不知名的年輕演員出現在市場上,有顏值,有演技,片酬低,不擺架子,非常好用。

  一部劇,比較吃香的搭配是,頂流主演加上幾個演技過關的年輕配角,既能保證關注度,也能提高品質下限,同時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流量明星都是被創造出來的,新的流量出現必將取代舊的流量。

  但一個現實是,流量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頂流的地位越來越難保持,所以新流量們很難達到老流量那樣的高度,身價不會太高。

  低身價的流量明星,加上更低身價的潛力新人,讓限薪令下,身價依舊居高不下的大腕明星喪失了競爭力,他們不再像以前那麼不可替代。

  以前行業迷信頂級流量和大IP,把很多預算花在了請明星和買版權上,在其他方面就得勒緊褲子,細節粗糙,特效表現差,如果明星演技一般,整體的效果會非常差。

  國家層面出手後,那一年出的大火的幾部劇,都在以往應付的部分下了工夫,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終於及格甚至達到優秀程度,廣受好評。

  這一切都開始於國家推行的明星限薪令,限薪令要求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單部片的總片酬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不得超過100萬。

  一開始只是政策行為,當時明星們誰也不願意自降身價,在觀望,大多不接戲,其實那會兒市面上的項目還是很多的。

  但越往後,政策就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了市場,從上游到下游,兩方夾擊,逼著製作公司不得不降低成本。

  降不下來,公司倒閉,項目取消,明星們也沒錢賺。

  一開始,部分製作企業和藝人明星對限薪令顯得有些高冷,對市場的觀望氣氛依然濃烈。

  企業不開機,等平台命題作文。

  明星不接戲,等市場提高片酬。

  他們沒認清兩個現實——藝人限薪酬不可逆轉,平台採購限價同樣不可逆轉。

  從觀望到被迫失業,當明星藝人們意識到行業形勢不可逆時,為時已晚。

  製作公司一批又一批倒閉,項目數量也急劇減少,影視行業進入了存量搏殺的階段,不主動搶食等來的就是餓死的下場。

  寒冬年,全國有數千家各類型影視公司吊銷、註銷。

  後幾年,新成立影視公司和新吊銷、註銷影視公司數量呈負相關,淨增數量逐年減少。

  天下苦明星久矣,退潮來得這麼兇猛,是因為之前明星的話語權太強勢,擠壓了產業鏈上其他部門的生存空間,這種擠壓越強,反噬也越強。

  明星話語權大,說來是畸形的市場模式導致的。

  大IP和流量明星是高收視率和高點擊率的保證,這是以前全行業的共識,明星的影響力早在影視劇上映前就顯現出來,他們在全網的人氣數據成了項目投資評級的基礎,很多項目都沒有開機,只確定了明星主演,電視台和視頻網站就會買。

  視頻網站們軍備競賽的年代,幾大視頻平台大量的版權購入和自製內容刺激了市場的繁榮。

  只要陣容強大,天價片酬總會有人接盤,有大牌明星背書的製作公司還能跟著狠撈一筆,投資回報十分可觀。

  明星、投資方、製作公司都能掙到錢,就電視台和視頻網站是虧的。

  作為鏈條里的利益最大方,明星自己開工作室,入股大影視公司,名下沒有幾家公司都不敢說自己是大牌,他們是證券交易所里的敲鐘常客,有些還是證監會質詢函的收件方。

  最頂級的製作公司與大牌明星深度綁定,拼的是調用資源的能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定價權握在手裡,可以漫天要價,抬高了全行業的毛利水平,中小公司和項目也跟著喝湯,掙錢不難。

  國家出手後,苦不堪言的下游平台,終於等來了轉機。

  掌握播放渠道和資金的視頻網站不再打內容戰,順應整個行業限制「天價片酬」的政策走向,聯合抵制明星高片酬,將採購價格壓到了成本價上。

  定價權在下游,上游製作公司的資金壓力瞬間到來。

  一些已經製作完成的項目砸在手裡,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

  影視行業的毛利率大幅下降,資本聞風而動,紛紛逃離,留下剛入局的幾千家公司乾瞪眼。

  政策優惠上的漏洞被填上,稅務監管收緊,資金遊戲玩不下去了,等待影視公司的是一個死局。

  天價片酬是被炒出來的,和炒房一樣,從銀行到開發商再到炒房客,只要上了車,都有錢賺,但影視行業也和房地產行業一樣,是個政策市,一旦風向不對,擊鼓傳花的遊戲就會停下,誰也不想當接盤俠。

  資本面臨的不確定性太大,這是投資大忌。

  今天一個限薪令,明天一個限古令,不管哪類題材,都有中途夭折的可能,而在明星片酬降低、毛利率降低、回款周期變長的情況下,投資風險進一步放大,洶湧進入的熱錢開始離場。

  影視人開始拿著劇本和項目策劃書四處去找人,節衣縮食,在手上項目執行過程中控制成本,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外部投資人不敢投,以前的煤老闆、工廠主們都虧跑了,行業內的頭部製作公司也是勒緊腰帶過日子。

  錢多一點的只有視頻網站,但他們也沒盈利,成本控制上非常嚴苛,市面上的劇本和IP非常多,就是找不到錢。

  影視上市公司們集體遭難,營收和利潤同步下滑,股價跌跌不休,一級市場的影視基金也紛紛考慮轉型。

  有的要做股權投資,有的要做實體經濟投資,除了老牌國字號還能堅持,少有人挑這個節點進入。

  新劇拿不到錢,即便拿到了錢順利拍攝,也要面臨極其激烈的市場競爭。

  觀眾對演員的要求也變高了,演技成了評判演員的標準。

  資方則更多考慮演員的性價比,殘酷的環境下,只有拼命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有人努力提升演技,也有人選擇轉型。

  一些明星為了維持話題度,扎堆綜藝節目,有些具備一定粉絲基礎的藝人則進了直播間,參與起直播帶貨。

  還有人排話劇、接商演,尋找一切能表演的機會。

  於是,規範,正常,美好的娛樂時代,來了。

  王子安跨界而來,恰逢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