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勛貴逼宮(一)

  每年正月初一正旦這日,朝廷都要舉行極為隆重的正旦朝賀,除去歲時,因李自成復起,在西安殺了秦王,崇禎停掉了朝賀大典。

  按照大明禮制,正旦日不僅皇帝要在皇極殿接受百官朝賀,皇后要在坤寧宮接受命婦們賀儀,皇太子也要在東宮接受百官朝賀(因朱慈烺住在鍾粹宮不便,一般放在讀書的文華殿)。

  崇禎十四年正旦日,南京紫禁城奉天殿中舉行了朝賀典禮,相比京師皇宮中正在舉行的朝賀,這次朝賀時間略遲、規模更小了一些,僅限在南京的勛貴和四品以上的官員。

  一套繁瑣的禮節結束後,大殿裡的勛貴、官員們人人肅穆莊嚴,沒有一點聲音,他們都清楚,朝賀之後皇太子就要準備商議處理新政帶來的民變問題了。

  朱慈烺身穿一套九旒冕九章服,在金座上俯瞰著下邊的臣子和勛貴們,含著微微的笑意,說道:「給勛臣們賜坐!」

  勛貴們似乎是被這突然而來的幸運鬧蒙了,眾人還在猶豫著,只見皇太子已經走下御座。

  朱慈烺收了笑容,提足了底氣用鏗鏘有力的聲調說道:「趁著正旦朝賀,本宮有幾件重要的國策要與眾臣工共商,從崇禎十四年起,本宮打算在江南各省繼續大力推行新政,刷新吏治,沿著太祖、成祖二帝開創的文治武功,弘揚我大明的祖宗聖德,振數百年之頹風,造一代盛極之世。」

  朱慈烺的聲音在大殿裡迴蕩著,他長篇宏論,侃侃而談,講得不慌不忙,也講得淋漓盡至,只是奉天殿中沒有人說話,大殿中靜得可怕。

  所有人都有些愣住了,暗道外面因反對新政已經炸鍋了,你不找我們商量應對之策,還要繼續大力推行?這是什麼路數?

  朱慈烺見他們全都一言不發,看向撫寧侯朱國弼,笑道:「撫寧侯,本宮讓漕運改走海運的事情,你們漕運衙門擬好了沒有?」.

  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北京的糧食供應,一直依賴於大運河上的漕運,然而一條運河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樞,從漕丁運兵到戶部尚書、內閣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這上面分肥。

  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年從江南往北京運糧八百萬石,沿途各種莫名其妙的耗費將近三千萬石,加上那修繕運河、維護水閘的花銷,早已壓得江南的百姓喘不過氣來,朱慈烺早就有意整治漕運。

  對於太子不按常理的出牌,撫寧侯朱國弼有些懵,不過此事既然牽扯到勛貴的錢袋子,他自然是要大大的反對。

  朱國弼道:「回太子殿下,臣等和各衙門的人議了一天,大家的意見是這件事難處太多,不宜實行。」

  戶部尚書張國維不敢苟同,當即站出來道:「改漕運為海運,運輸成本和沿途耗費將會大大減少,江南百姓的負擔也就會大大減少,此舉造福民生,善莫大焉,如何不宜實行!」

  朱國弼瞥了他一眼,嘿嘿作笑道:「遠在嘉靖朝戚繼光平定倭寇,海疆恢復平靜之後,就不斷有官員在朝堂上提議將漕運改為海運。🐊👑 ❻➈𝕤卄υ乂.𝔠𝓞ⓜ ♣♡

  世宗皇帝就這種提議曾說過,興一利不如去一弊,增一事不如省一事,自古漕運都是走大運河,若是改走海上,恐怕會出現許多麻煩。」

  朱慈烺冷笑,嘉靖朝確實有很多人提議漕運改海運,然而這一切倡議最終都是石沉大海,上千里的運河漕運,近百萬人牽扯其中,每年有幾千萬石糧食可供分潤,面對幾千萬兩銀子的巨大而穩定的收益,有誰願意去改變?又有誰敢觸碰?

  哪怕江南的東林黨掌控了南明朝政,他們背後的金主乃是江南的縉紳富商集團,而不是江南的小民農戶,漕運對江南百姓盤剝吸血得再狠,對於擅長偷稅漏稅的他們也影響不大,自然沒有什麼改變的動力。

  就是因為這種利益集團的存在,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哪怕是晚晴時蒸汽輪船到處游,火車到處跑,漕運依然在運行,二十世紀初大運河因為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又逢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侵華,清廷賠了數億兩白銀,實在拿不出治河經費了,這才不顧一眾官吏們的幽怨眼神,毅然廢止了漕運。

  丟了飯碗的漕幫從此變成了青幫,有的改行去闖蕩上海灘,有的去投靠孫中山成了革命黨,在日後的辛亥革命之中,這些下崗縴夫還對推翻清王朝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朱國弼不顧朱慈烺的眼神,接著道:「因此大家以為,既然有世宗皇帝遺訓在先,此時倘若更改,恐有傷殿下您的仁孝之名。」

  朱國弼說這話的意思很明確,你要搞這些就是不孝子孫!

  朱慈烺轉頭看向魏國公和湯國祚等勛貴,道:「魏國公、靈璧侯、臨淮侯,你們都是勛貴子弟,祖上都是追隨太祖皇帝定鼎天下的功臣,也都世居江南,你們都說說,這漕運改海運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魏國公徐弘基,道:「任何事都是既有利既有弊,臣思忖著當年世宗皇帝既然那麼說,自有他老人家的道理,臣以為此事執行起來恐怕難見成效,就如那收取商稅,已然搞的天下大亂了!」

  好傢夥,終於提到商稅的事上了!

  朱慈烺掃了一圈勛貴道:「你們都這麼認為嗎?」

  「臣支持改漕運為海運!」

  說話的是常遇春的後人,懷遠侯常延齡,他鏗鏘有力道:「蒙元時期,便有朱清開創海上漕運,且運糧數逐年增加,最高達三百多萬石,海上漕運使得太倉發展成為東南沿海的大港,富庶繁華,大家有目共睹!」

  常延齡繼續道:「太子殿下平遼之時,前線缺糧,京畿缺糧,漕運不暢,戶部郎中沈廷揚恢復朱清所開創的海上漕運,籌劃海運糧餉,載米出海接濟遼東前線的將士,使得遼東大戰沒有功敗垂成。」

  朱慈烺撫掌而笑,道:「不錯,卻有此事,沈廷揚功不可沒,如此說來海運還是可行的!」

  徐弘基瞪了常延齡一眼,又看向上首的朱慈烺,高聲道:「神宗皇帝和當今聖上曾定下來的事,都不宜更改!還請太子殿下為政多聽聽大家的意思,切勿自專!」

  朱慈烺眉頭一挑,道:「本宮的新政有何問題?你所說的大家指的又是誰?」

  徐弘基冷哼道:「這新政如果好,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工人殺死稅監,士子成群結隊遊行示威,這些都是臣不明白、也不贊同的地方,還請殿下把這些都說清楚了!」

  勛貴們被朱慈烺不走尋常路的路數搞懵了,又見常延齡出來打斷,已經有人要打退堂鼓了,現在見魏國公出來發難,立刻重新振作起來,開始紛紛附和。

  「對!請殿下給大夥說清楚了!」

  「外面已經亂做一團,顯然已經說明這新政弊大於利,為何太子遲遲迴避這個問題!」

  「本候覺得新政實乃亂國之策,皇太子不適合在南京監國!」

  恭喜書友【九幽o】成為本書第四位盟主!

  恭喜書友【La_La】成為本書掌門!

  等會加更,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越寫越慢,有時候三四個小時才能寫一章,還望大家多多擔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