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斷士紳的根

  玄武湖,東枕鐘山,西噬神策,風景優美,冠絕東南,是大明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被譽為「金陵明珠」。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選中玄武湖中的梁洲,作為存儲全國戶口和賦稅文檔——「黃冊」的檔案庫,玄武湖從此作為一代禁地,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

  黃冊以「里」為單位,記載所屬每戶的姓名、籍貫、人口和財產,作為國家徵收賦役的依據,意義重大,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存放,以防止損毀,四面環水的梁州既防水又便於營救,且安全防偷盜,是當時條件保存紙類檔案的最佳場所。

  黃冊每隔十年大修一次,島上每十年增建三十間庫房,放置新造的五、六萬本黃冊,到了崇禎年間,梁州島上有黃冊庫房九百餘間,保存的黃冊數量超過一百九十萬本。

  進入玄武湖範圍內,只見湖的周圍每隔百步都有一個土堆和一個界石,聽張國維介紹,環湖共有三十六塊界石,將玄武湖包圍了起來。

  想要進入玄武湖並不容易,即便是朱慈烺親臨也要經過層層防護,先是進入重兵把守的太平州檢閱廳,所有進島之人都要持有南京戶部頒發的虎符,經過主管黃冊庫的官員仔細盤查登記後才能登上平頭船,再由專人開船上島進入庫房區。

  朱慈烺感嘆道:「難怪大明的黃冊歷經二百多年從未發生火災和偷盜事件,這裡的防護都趕上紫禁城了。」

  張國維道:「蒙元沒有完善的戶籍制度,以至於不到百年便亡國,太祖皇帝歷經十年方才完成全國人口統計編成黃冊,此後每隔十年重修一次,已經形成制度,黃冊保管更是重中之重,若是發生紕漏,整個島上之人都會受到牽連,他們不敢不認真。」

  朱慈烺道:「要是大明別處衙門也能像這般認真負責,也不至於流民四起.」

  規模宏大的庫房群分部在梁洲上,由於水汽潮濕,為了防止黃冊腐爛發霉,黃冊庫房全是按照東西朝向建造的,便於充分利用陽光,保持相對的乾燥。

  翻看了幾分黃冊,朱慈烺感慨萬千,大明黃冊的歷史意義極為重大,大明自開國至今二百七十年,王朝治下的每一個人都錄入了黃冊中,朱元璋在修建黃冊時曾規定:如有隱瞞作弊,家長處死,家屬流放化外。

  也就是說,幾乎每一個在大明國土上生活過的人,他們的信息都在存進了這裡近二百萬冊黃冊之中,這是多麼珍貴的回憶啊,這是歷朝歷代都未曾完成的浩大工程,其價值比任何史料都珍貴,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料卻被清軍入關時全部燒毀了!

  朱慈烺對戶部尚書張國維道:「本宮再叮囑一遍,這些黃冊務必小心保管!」

  「是!」張國維連忙領命,就算皇太子不說他也不敢有所懈怠,黃冊若是有失,朝廷必然拿他這個戶部尚書問罪。

  島上樓閣之中,朱慈烺一行人圍桌而坐,雖然快要進入臘月,天氣寒冷,但梁州之中並無一處火爐。

  自洪武年間至今,為了防止火災,梁洲上一直禁火,二百多年來沒有點過一次火。

  朱慈烺搓了搓凍得冰涼的手,問李岩道:「昨日你說有一言可斷了官紳勾結的根基,是什麼?」

  李岩頓時來了精神,回道:「從教化入手,革新壟斷教育!」

  朱慈烺道:「仔細說說。💗😈  👤♦」

  李岩道:「皇明對學子的待遇十分優厚,一旦童生考過了院試,府試之後,就能成為秀才,擁有眾多的特權,可以見官不拜,免除徭役,而舉人的特權比秀才更多,舉人可以不需要繳納國稅,而且國家發放的讀書補貼比起秀才更多。」

  朱慈烺深感這種優待的弊端,中了舉人可以說一隻腳踏入了官途,不一定什麼時候就能夠成為一縣知縣,這也是為什麼范進中舉之後,左右鄰里之間的關係突然就變了,而范進自己也因為驚喜過度瘋了。

  李岩繼續道:「然而,就是因為給學子們的福利太多,廣大中舉的舉人們為其家族侵占了大量的土地,使得朝廷損失了大量的稅收,而給學子們發放的福利,後期也使得朝廷無力承擔,最終指揮漸漸的拖垮了朝廷。」

  朱慈烺點點頭,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有各種儒學、武學及宗學、社學,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學校制度。

  國子監與各級學校統稱為官學或儒學,官學顧名思義,就是由官府所興辦,除此之外,朱元璋多次下令全國設立社學。

  社學是一種民間興辦的學校,招募十五歲以下的子弟讀書,講授禮俗、律令等內容,美其名曰使幼童沐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其實也是宣傳政令的一種形式。

  朝廷幾次要求地方重建社學,然而社學的推動並不成功,由於地方官失職,或受限經費短缺,部分社學設立不久後就廢棄了。

  明中期以後,科舉八股文盛行,僵化科舉弊端逐漸顯露,舉子們往在不是潛心攻讀經書,而僅視官學為取得應試資格的場所,官學衰落,變成科舉的附庸,學校「養士」的職能發生了異化,學校有名無實。

  而後讀書人以科舉入仕為目標,官學的廢棄使得地方族學的興起,主要以宗族興辦的族學,或私人興辦的孰學為主。

  宗族領袖會將一部分族田的收入作為興學之用,因為讓族人入仕為官,是維繫宗族勢力最好的方法,所以就算是經商之家,也會培養一、兩名子弟學習文理,準備科舉。

  族學一般只收納宗族成員與近親子弟,課堂人數約在十人左右,既有教育族人的目的,自然不太需要煩惱學費,良好的族學擁有完善的膳宿制度,飲食、課桌、文具、衣物等必需品一應俱全,表現優秀的學生還有額外獎勵。

  童蒙教育依程度分成蒙館、經館兩種,前者是提供識字、生活知識一類的基礎教育;後者則是為了參加科舉而設。

  李岩道:「族學的興起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通過家族培養的士子高中登第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朝廷,其家族也會將族中產業放在他們的名下進行逃稅免稅。

  一些沒有家族的窮苦出生,若是資質上佳,會有當地的士紳、商人出資供養其讀書,待考取功名後也會如家族那般進行田地掛靠逃稅。

  長此以往,皇權不下鄉,大明的里甲制逐漸崩壞,地方只能依靠士紳維持治安和稅收,以至於賦稅越收越少。」

  李岩最後道:「殿下若是進行教化革新,重建官學進行壟斷,再教以優秀學子熟知地方事物成為地方吏員,長期以往,地方吏員越多,則朝廷掌控地方越細,不再會有地方豪強鄉紳為亂,收上的稅也就越來越多。」

  一旁的黃宗羲若有所思,忽然喝彩道:「沒有鄉紳供養支持讀書,通過官學教化的士子心中首先感念的是朝廷,真是妙啊!」

  朱慈烺對李岩的策略非常驚喜,他在此之前命工部在江南數省建上萬座學校,原本是為了通過改革教育,取消科舉制,從根本瓦解文官集團抱團的關係,沒想到李岩想到了類似的辦法去對付官紳勾結。

  冒襄、王夫之等人心中極為震撼,一旦朝廷如此,天下士紳的根相當於被斷了,這招可真狠啊!

  雖然幾人都是士紳中的一員,但自己的前程遠比士紳帶來的特權要豐厚,於公於私沒有道理不支持。

  戶部尚書張國維擔憂道:「如此這般,朝廷每年需要在教化上花費大量銀錢,絲毫不亞於軍餉。」

  朱慈烺道:「這個不用擔心,本宮早已令工部在各省廣建學校,年底應該可以完工,教化是國之根本,人才更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基石,本宮設立教化部的目的就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該花的錢絕不能省!」

  朱慈烺又道:「李岩,你能提出這項策略,本宮很欣慰,教化部交給你本宮也就放心了。」

  李岩躬身道:「此思種種,也是臣近期才想到,太子殿下卻深謀遠慮,早早思之想到,臣深感敬佩!」

  朱慈烺點點頭,李岩不愧是有名的謀臣,歷史上李自成打下京師後要是能繼續用他,也不至於那麼狼狽,可笑李自成居然信任算命的牛金星,將李岩這個大才殺掉,以至於得了天下反而成為歷史的過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