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農業革命和絲綢之路

  會議室里的討論已經持續半個時辰了。閱讀STO55.COM

  眼見時間差不多了,秦川這才道了句:「諸位,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來吧,一個一來,別亂鬨鬨的。」

  眾人這才停下討論,然後一個接一個發表建議。

  有的建議暫時停止或減少基建,有的說要嚴令農民種田,如有荒廢者要重罰。

  還有的建議直接出去搶,再搶一遍山西那幾個富饒的平原,或者直接進關中去搶,那地方可是富得流油。

  秦川認真聽取了每一條建議,一旁的王繼宗也全部記了下來。

  接著便是逐條討論,從可行性到優缺點。

  吳甡在整個過程中一言不發,他只聽和看。

  哪怕已年逾半百見多識廣,可他仍然對這個會議感到十分驚奇。

  與朝廷的每日早朝比起來,這個會議高效太多了,而且能真正做到集思廣益,人人都能發表提議。

  經過大半個時辰的討論,秦川才最終定下了所有政策。

  首先是開源。

  要儘快建立與漠北蒙古諸部及葉爾羌、烏斯藏等地的商道,用婁煩鐵鍋換牛羊,用部分肉食來替代穀類食物。

  還要想辦法建立走私渠道,儘可能繞過明軍的封鎖,與之前那些商人走私糧食。

  除此之外,秦川還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取消佃租,所有耕地全部分配給尚未擁有耕地的百姓。

  但相應地,他要提高農業稅,由原來的每畝地固定七斗糧改為一成,也就是每畝地收成的百分十。

  如今玉米已經推廣開了,治內百姓的種植比例已超過三成,農業司的試驗田種出來的玉米畝產已能達到四百到五百斤之間,而百姓種植的畝產還不到三百斤。

  按畝產兩百五十斤算,那麼就要交兩斗五升糧作為農業稅。

  這個數量遠遠高於原來的七斗,百姓們肯定不樂意。

  但非常時期由不得他們不樂意。

  在這個時代,管理百姓只能靠強權。

  給他們分田地,為他們修水庫,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相應地他們就得幹活納糧。

  況且,這只是過渡性的稅率,兩三年後自然會調低稅率。

  除了開源之外,還要節流。

  首先是限制百姓購糧的數量。

  所有人必須按家中人口購糧,每人每月限購二十五斤糧,以防止百姓屯糧,減緩糧食流出的速度,並嚴打哄抬糧價的行為,百姓售糧的價格不得高於官倉價的一成。

  同時,計劃中的修水庫、修路、植樹造林水土治理等工程一律暫緩進行,建造中的大部分項目也先暫停,只有保留部分較為重要的鐵軌和水庫項目。

  沒活干之後,那些百姓就得老老實實地去給莊稼除草施肥。

  最後,暫時減少關帝軍的伙食,依然保持一日三餐,但飯量暫時減少兩成左右。

  這是逼不得已才做出的決定。

  等打通北邊和西邊的商道,再給關帝軍增加一些肉食,營養比原來只多不少。

  或打通走私商道之後再回復原來的伙食標準。

  實施這些政策之後,治內的百姓肯定會非常不滿,甚至關帝軍內部也會出現不滿情緒。

  秦川會讓部下先跟他們說明緣由,先講道理,道理講不通的話,再大棒伺候。

  缺乏耕牛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但只要打通了和北邊蒙古諸部的商道,就能獲得大量耕牛。

  至於缺乏農具,這是秦川意想不到的。

  他一直很注重培養各種工匠,尤其是鐵匠,並規定所有學徒五年內匠作所獲的收入,要分兩成給師傅。

  這條政策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工匠帶學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事實上,他麾下幾乎所有工匠都帶有學徒,而且數量不少,這兩年所培養出的鐵匠也不少。

  問題就在於,關帝軍一直在擴軍,需要大量兵器盔甲來武裝軍隊,而秦川之前很看不起從朝廷那繳獲的兵器,所以關帝軍的裝備一直都是治內的工匠來打造。

  如此一來,打造農具的工匠就數量不足了。

  而人口在持續增長,對農具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川直接拍板暫停冷兵器和鐵甲打造,只保留棉甲製作,空出來的鐵匠全部趕製農具,必須要在明年春耕之前打造出充足的農具。

  他要開啟第一次農業革命。

  這場農業革命的標誌,是耕種技術的發展和農具的普及應用。

  至於關帝軍所需的冷兵器,就先從建奴那繳獲的頂著用。

  皇太極一項注重兵器品質,建奴造的刀槍並不差,至少比朝廷造的要好上許多。

  至於盔甲,秦川決定暫時降低鐵甲率,提高棉甲率,比如守城的關帝軍,大部分只穿棉甲,只有少量配備鐵甲。

  討論完糧食危機的事項後,會議接著討論了其他幾項重要的事項。

  一是明年乃至未來三到五年的戰略目標。

  受限於兵力,秦川打算明年不再發動大規模戰事,而是以守成為主,鞏固自己領地的防線,後年再攻取西套,爭取兩年之內徹底控制整個河套地區。

  二是制定更合理的計劃,大力發展農業之外的支柱產業。

  其一是鐵鍋。

  蒙古人缺鐵,更缺鐵鍋,北方商道打通之後,婁煩鐵鍋必然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品。

  秦川還計劃把鐵鍋賣到葉爾羌、烏斯藏,乃至中亞、西亞甚至歐洲。

  廣東鐵鍋能大量賣到歐洲,他的婁煩鐵鍋也肯定可以。

  為此,秦川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路。

  那是絲綢之路。

  他要重啟絲綢之路。

  漢代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如今長安、寧夏等地都仍在朝廷控制之下,所以秦川計劃把起點定在銀川。

  他要從銀川開闢一條商道直抵涼州,再從涼州沿著古代絲綢之路出嘉峪關,過吐魯番和葉爾羌併入中亞地區。

  這個時代的商道最重要的是安全,他要做的,是保證這條商道的安全。

  雖然陸路運輸的成本比海上運輸的成本高很多,但婁煩鐵鍋勝在質量上乘而成本低廉,模具軋制的成本比建模澆鑄的成本低了不是一丁半點。

  所以,哪怕秦川賣便宜些,用以沖抵運費,也依然有足夠多的利潤。

  除了鐵鍋之外,秦川還打算發展玻璃製造業和鹽業。

  回來的路上他就收到了匯報,羅自西和東籬採菊等人已經成功燒制出了純度相當高的玻璃。

  玻璃沒法賣到歐洲去,因為那邊的玻璃製造技術相當先進,秦川只打算賣給烏斯藏、葉爾羌及蒙古皇宮貴族,再跟歐洲商人競爭中亞地區。

  這東西註定銷量不大,但利潤卻大得驚人。

  最後,是鹽業。

  鹽乃是硬通貨。

  直至數百年後的抗戰時期,陝西紅軍的最大經濟來源仍然是鹽。

  秦川計劃將製鹽工業化,將鹽的成本降下來。

  他還計劃制精鹽。

  後世的碘鹽是不奢望了,但制出更純的精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今,不論是大明還是歐洲,全都沒有精鹽提純技術,不論是朱由檢,還是歐洲的貴族,吃的都還是粗鹽。

  粗鹽不僅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雜質,還不易保存。

  空氣稍微潮濕或溫度稍高一些,粗鹽就會出現反水的情況。

  所以,純度更高、口感更好、也更容易保存的精鹽,必會成為全世界的搶手貨。

  提純粗鹽需要化學處理,這就要靠羅自西和東籬採菊他們了。

  但,秦川知道一些大概的方法和過程,這在後世的初中化學課中有學過。

  他的打算是建實驗室,專人研究。

  以後,每一個新項目都要建專門的實驗室。

  除了製鹽實驗室之外,他還要建發動機實驗室,專門研究斯特林發動機,而且他很快就會提出蒸汽機這個新項目,然後扔給手下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