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虎大威和他的兩千部下後,秦川又接見了牛正氣、馮功及蕭開河三人。
因永寧州是黃土高原入太原盆地和臨汾盆地的交通要道,來往商旅數量眾多,但四周又都是山嶺,盜匪眾多,時常出沒禍害周圍百姓和商旅,所以永寧州置有兩名同知,馮功就是其中一人,專管緝盜、江防、撫綏民夷。
另一個分管鹽糧的同知張桂寧,已經死在馮功手上了。
牛正氣則是永寧州通判,專管訴訟,監察包括宋權在內的州內所有官員。
蕭開河則是城內開明士紳,為人多仗義,嫉惡如仇,樂施好善。
蕭家並不興旺,丁口不過二十,田地也只七百餘畝,這點田產在士紳數量並不多的永寧城裡根本排不上號,但蕭家在當地的名望卻能蓋過其他人丁興旺田產眾多的豪族。
這次攻打永寧城西門,蕭家就出了大力,蕭開河暗中聯絡城中的有志之士,發動蕭家的長工、佃戶、鄰里、附近窮苦百姓等,聚了三百餘人攻打西門。
早就帶著各自親信登上城頭的馮功和牛正氣趁機反戈,先殺張桂寧,鼓動衙役和其餘鄉勇護院等反叛,城頭一時大亂,裡應外合之下很快就被攻陷了。
其實,這三人對秦川和婁煩的事幾乎如數家珍,永寧州離方山堡很近,那邊發生的任何事都能傳到永寧州。
三人對秦川收留饑民、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均田到戶等舉措稱讚不已,又對秦川大敗建奴而敬佩有加,早就想轉投明主,為開創盛世盡一份綿薄之力了。
白天見到吳甡和杜應堂,尤其聽到杜應堂那番話之後,三人便立馬決定投效秦川。
於是就有了那一出鬼火連城,牛逢虎嘯。
秦川很看重這些開明官紳,不僅親自接見這三人,對他們以禮相待,還特意去蕭家做客,吃了一頓酒,以示對這三人的信任。
這三人秦川是肯定要用的,但也肯定要把他們分開,不能讓他們呆在同一個地方當官。
因為這三人放火的地方經過精心挑選,所以三處大火很快就撲滅了,城內也迅速恢復了秩序,並立即實行宵禁。
關帝軍連夜抄了幾家官紳和商賈的家,砍了一批腦袋,但沒找著宋權,這位知州大人就像人間蒸發似的,消失不見了。
直到第二天,整肅城中秩序時,一名投降的衙役才在一群饑民當中,發現了蓬頭垢面滿身污穢的宋權。
這位知州大人想假扮饑民矇混出城,卻被自己微胖的身材給出賣了。
秦川沒殺他,按例留著換銀子。
在永寧城只休整了一天,秦川便帶著山貓兒和四千關帝軍繼續北上,直奔臨縣。
臨縣只是小縣,城內雖有一千五百明軍,但城牆低矮,並不難攻。
劉有柱急行軍往興縣而去,過臨縣而不打,所以這座小縣城還得秦川親自去取。
至於永寧州,秦川把它交給了羅八。
秦川給羅八留了兩千五百兵力,加上方山堡那五百守軍,共三千兵力。
其中,永寧城留守一千兵力,東邊的吳城駐紮五百人,南邊的寧鄉也駐紮五百人。
羅八還派五百人沿著三川河一路西行,取沿途的村寨和青龍渡巡檢司,並最終攻取和吳堡隔河相望的軍渡村和孟門關,剩下的五百人,則去攻取州內其他村鎮。
秦川已經派人回婁煩告訴嚴三七,讓他再組建兩支建築隊,馬上運鋼筋水泥到吳城、寧鄉、青龍渡、軍渡村、孟門關這幾個地方,他要在這些地方修建軍堡和墩台,構建難以逾越的南面防線。
虎大威則在秦川的指示下,帶著他的兩千部下,跟所有明軍降卒回婁煩接受訓練。
熟歸熟,該講規矩的時候,還是得按規矩來,和其他明軍降卒一樣,虎大威和他的兵都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拉出來打仗。
包括虎大威的人以及永寧州的其他降卒在內,這一趟秦川共得了八千降卒,就算在嚴格訓練中篩除出兩千人,也還有六千兵力可用。
六千兵並不多,但對於現在的他的來說,卻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新招募的一萬五千新軍,正在緊鑼密鼓地訓練,明年開春,河套攻略開始的時候,這些新軍就能拉出來用了。
到時候,秦川得再提拔一批年輕將領,並重新調整軍制。
他現在的軍制已經不太適應多戰線作戰了,得重新整編,並劃分戰區,任命更高級的領軍將領,儘量提高調度和反應的速度。
……
臨縣離永寧州約一百一十里,不用護送輜重和百姓後,秦川只花了兩天時間就抵達了臨縣。
永寧州陷落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臨縣,知縣胡仲興和山西西路參將彭升知道,臨縣已經被徹底包圍了,他們已無路可退,也無險可守。
於是,秦川抵達臨縣的時候,胡仲興和彭升便領著一千五百守軍出城納降。
本著降者生逆者死的原則,秦川進了臨縣後只殺了幾個地痞潑皮,其他的官紳一個不殺。
但錢糧還是得抄的,幾家士紳的大量耕地,也是得吐出來的。
臨縣到手後,興縣以南兩百多里的這片土地,也納入了秦川治下。
秦川讓山貓兒留下來,並給他兩千兵力,讓他去攻取臨縣境內所有村鎮,並嚴守黃河河畔的磧口渡和克虜寨兩個渡口。
秦川自己則率領剩餘的兩千兵力繼續北上。
他要去剝白廣恩的皮了。
……
楊嗣昌和王朴率大軍趕到太原後,聽聞吳甡和王忠已經放棄交城並南下設伏後,便急忙往介休一帶趕來。
還沒到介休,他們就接到了一個令他們傻眼的消息。
吳甡敗了。
八千大軍在靈石一帶設伏,結果被對方識破,剛開戰便立即潰敗。
兵馬倒是沒損失多少,更多的是暫時逃散而已。
但……吳甡和杜應堂被對方生擒了。
而且,秦賊根本就沒往交城而來,而是在靈石折向西北,直奔永寧州而去了。
楊嗣昌聞言大驚,急急忙忙和王朴率領一萬二千大軍西進,趕赴永寧州。
可剛到汾州,就傳來又一條壞消息:永寧州陷落了。
楊嗣昌大驚失色,來遲一步了。
一時間不知該繼續挺進永寧州,還是該北上攻打古交鎮、三座崖等這些軍事據點。
進永寧州的山路崎嶇,地勢險要,古交鎮和三座崖又建有軍堡,兩邊都不好打,一萬二大軍也未必能討到好處。
左右為難之下,楊嗣昌乾脆停駐汾州,一面快馬往京師傳奏疏,一面等待河對岸洪承疇的捷報。
他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洪承疇身上了。
……
朔州以南,寧武關。
新任宣府總兵楊國柱奉旨率領八千宣大邊軍進逼寧武關,剛到陽方口的時候,就無奈停了下來。
因為陽方口新建了一座軍堡,與長城相連,像一顆釘子,牢牢扎在陽方口西側的山坡上。
道路倒是沒被堵,陽方口堡也被拆了,前路看似暢通無阻,實際上,這顆釘子就像一把斷頭刀,舉在陽方口上方,誰進去誰死。
除非拔掉這座軍堡。
可楊國柱聽說過這些灰不溜秋,沒有一絲磚縫的軍堡的厲害。
那可是炮轟不動,鐵釺撬不開的銅牆鐵壁。
他也知道關帝軍的火炮異常犀利,還有威力極強的震天雷,軍堡內守軍似乎也不少,攻打這種堅不可摧的軍堡,無異於讓士兵們去送死。
楊國柱不是傻子,讓軍隊在陽方口外駐紮之後,就再也沒往前推進過。
反正聖旨只是讓他牽制秦川的兵力,主攻的是洪承疇和楊嗣昌。
只沒想到這一駐紮,就扎出了大問題。
大同西上路游擊將軍馬傑,以及井坪堡守備曹珪倆人,趁夜率領兩千三百部下越過陽方口,去寧武關叛投秦川了。
這兩人在建奴入寇大同時,都曾得到秦川的搭救。
曹珪駐守馬邑時,秦川派人勸說他帶百姓去朔州避難。
曹珪相信了秦川,果真救了自己和滿城百姓的性命,皇太極抵達馬邑後只得了一座空城。
馬傑死守山陰時,城池差點被建奴的大貝勒代善攻破,但秦川在馬邑一帶連敗建奴,並東進山陰,解了山陰之圍。
之後,馬傑也趕著全城百姓去朔州避難,並把山陰城搬空,同樣留了一座空城給皇太極。
這兩人走的時候還給楊國柱留了一封信,說他們此去不是因為秦川對他們有恩,而是要去轉投明主,守衛黎民百姓。
看完信,楊國柱默然無語。
除了給京師發急報之外,他什麼也沒做,依然領著剩餘的五千七百宣大邊軍在原地駐紮,以此牽制寧武關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