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

  本次大閱,是一場勝利的大閱,象徵著大明「最為精銳」的京營仍然具備極強的戰鬥力,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勝利之師,威武之師,能夠切實保障大明京師之安全,能夠有效策應和支援九邊乃至各地用兵之所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朝廷上下看起來都是信了的,連「南征名將」高務實都被迫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京營是很厲害的,你們要老實一點。

  大閱完成,告祭反正就是那套儀式,倒是不必過多贅述,反正對於高務實而言,就是陪著皇帝走一趟,該磕頭磕頭,該代念祭文代念祭文。

  這些事情辦完,高務實這位再次新晉為日講官的左庶子,終於輪到了要上值講課的時間。

  沒料到,就在講課前的兩日,高務實正在詹事府值房「備課」,訃告傳來:張溶卒。

  張溶是英國公,除皇室的親王、郡王之外的最高外臣之爵,按例輟朝。

  同時由於英國公府跟高務實關係密切,高務實少不得要親自上門致哀,加上世子張元功跟高務實關係極好,又請他幫忙揮毫,為祭文書丹等等,這又耽誤了幾日。

  塵埃落定之後,講課便到了九月初。

  高務實是堂堂六首狀元,早年就有《龍文鞭影》、《新鄭對韻》等書問世,年紀雖小,卻算是文名鼎盛之輩,然而對於經筵日講官而言,他畢竟還是個新人。

  新人就意味著,他還不能講四書,只能講《五經》。但五經一般不會隨便扔一門讓講官來講,而是必講其當年主治的一科。

  高務實治《周易》,因此他現在只能講《易》。

  經筵之制雖於宋代已形成,但形式並未固定,非但歷代有異,即一代之中不同君主實行情形亦不盡相同。以明代為例,初無定日,亦無定所。

  明初之時,諸帝勤政好學,講學雖未制度化,但於聖學猶無大礙。到了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柄政,有感於身負幼主教育之重責大任,乃上疏請開經筵。從此制定經筵儀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進講,帝御文華殿講讀,遇寒暑則暫免。

  開經筵為朝廷盛典,例由勛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大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

  不過那是「經筵」,不是日講。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只用講讀官和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每伴讀十餘遍後,講官直說大義,惟在明白易曉。

  日講儀式較經筵大為簡略,或稱小經筵、小講。經筵講學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講,每旬一大講,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務實雖然官至左庶子,這個位置如果是資歷較老的史官充任,有時候甚至會掌翰林院事,但顯然高務實屬於資歷最淺的那一類,不僅不能掌翰林院事,在翰林院的位置甚至不算特別高。

  正因為如此,他的小講,規矩自然不大。

  沒有內閣大學士前來侍班,只有一個講讀官,乃是熟人:左春坊左贊善沈鯉。

  左春坊的主官是左庶子,乃是正五品,與大學士同級;左庶子以下是左諭德,從五品;再下是左中允,正六品;再下才是左贊善,從六品。

  所以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高務實一個後來人,現在反而是沈鯉的上官。當然了,高務實考得好,而沈鯉會試雖然考得不錯,但廷試考砸了,幸好館試又考得不錯,要不然今天也就不會在此做講讀官了。

  但廷試考砸對他顯然也是有影響的,因為翰林史官平時要是不撈個編纂先帝實錄以及如《大明會典》這樣的差事,升官是很慢的,一般只能熬資歷,很少有高務實這樣翰林官幹了幾個月就外任,然後居然以外任時的功勞升官回翰林院這樣的好事——外任撈功勞本來就比翰林院簡單多了。

  所以,不能成為特例的沈鯉到現在還只是個從六品的左贊善,然而他今年都五十歲了,而高務實尚未及冠。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易,變化之道也。」高務實不打算像一般的講官一般光講大道理,但不代表道理就能不說:「昔年臣選本經,舍其餘而取《周易》,為的便是了解這變化之道。」

  「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諸般變化之中,我等為人者,如何才能趨吉避凶,此乃《易》所欲講之道也。」

  「孔子晚年感慨:『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聖人看出了《易》的精髓。《周易·繫辭下傳》中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何為無咎?無咎便是沒有兇險,沒有大的過錯,亦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關係,這才叫做無咎。無咎才是《易》告訴我等的人生最高境界。」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反省補過無咎。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此言皆出自《周易·繫辭傳》。誰人無過錯?無非大小而已。無咎,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不重複犯錯誤,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周易》上同樣說,『震無咎者存乎悔』。要達到無咎的狀態,必然要善於反思悔過,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過是改過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反思、悔過,則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

  這時皇帝發問了,朱翊鈞問道:「先生方才明明說變化之道,此時卻又說無咎,此二者有何關係?」

  朱翊鈞平時稱呼高務實,是君對臣,所以直呼其名,不過為了表示親近,才只呼名而不稱姓。但講讀時不同,朱翊鈞在這一塊還是比較隨他父親隆慶,不管哪位講官,在講讀時他都稱先生——僅僅這個時間裡。

  高務實微微笑道:「天地萬物皆變,我亦當有所變,然則世間終有不變之理,即為道也,此道在易中,便是求『無咎』。」

  朱翊鈞又問:「無咎,便是儘量不犯錯,或者即便犯錯,也當儘快改正麼?」

  高務實道:「易說:『震無咎者存乎悔』。又說:『謹慎無咎』。還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三言,皆是一個意思:謹慎。」

  但朱翊鈞有不同意見,他問道:「朕舉一例:今年遼東洪澇,應天也洪澇,此天災也!其地其民,該如何謹慎,才不使之有洪災,可以『厲無咎』?」

  對於此時的明人而言,哪怕再有學問,這一問可能也無解了,或者就只好扯「天人感應」,說洪澇是上天示警云云。

  但高務實卻笑道:「洪澇不可避免麼?非也。臣也舉一例,昔年黃河水泛和其嚴重,然則這些年以束水沖沙法治水,以水泥加固河堤,黃河水泛便減輕了許多。又舉一例:昔年長江水泛亦嚴重,尤其是湖廣等地,常常於夏秋之際泛為澤國,然則自從前幾年湖廣興修水利,如此數年之後,水災減少了至少一半。可見,謹慎並不代表不做事,它代表有些事應當提前準備,提前做好應變措施……所以您看,天地雖變,我以謹慎相待,便能無咎。」

  朱翊鈞哈哈一笑,道:「先生所言極是,如今土默川大變在即,不知朕該如何以『謹慎』而至『無咎』,還望先生教我。」

  ----------

  感謝書友「書友161023004956419」的月票支持,謝謝!繼續求訂閱,求各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