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內附之風(完)北境全收

  第2381章 內附之風(完)北境全收

  科爾沁及部分蒙古餘部,以及生女真諸部,這是大明遼東以外廣大東北地區的兩派大勢力,然而兩派的實力又都處於一個說強不強,說弱也好像不算太弱的程度,這就讓高務實感到很是棘手。

  按照過去歷朝歷代中原王朝對邊疆少民的羈縻思路,此時正應該將他們分化瓦解,形成多股勢力,且最好還在他們之間有意無意地造成一些矛盾,讓他們永遠無法形成合力,這樣才便於中原王朝充當最高仲裁者,實施有效控制。

  高務實非常了解這套玩法,比如隋、唐兩朝對這一手就玩得爐火純青(後面玩崩是因為帝國內部先因為其他情況崩掉了)。然而,高務實審慎思考之後卻認為,不能繼續按照這套羈縻之法來行事,因為……時代變了。

  「政治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這是多麼深刻的道理,又是多麼淺顯的語言啊!

  說這句話的教員難道找不到更加高大上的表述?不,他只是怕有自己人聽不懂!

  高務實當然聽懂了,而且還能稍稍深入一點理解:經過三十年來對蒙古諸部的滲透,經過熟女真的移鎮朝鮮和漢族流民充實東北邊地,現在無論蒙古還是女真,都是歷朝歷代最受漢文化影響的時期。

  在這個時候,如果朝廷自外於這些已經內附的邊民,又如何期待對方能夠視自己為大明這個大帝國的一員呢?

  你都不把對方當自己人,如何期待對方視你為自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如果這個道理都不懂,「將心比心」總該懂吧?

  更何況,朝廷也不是一昧愚善。朝廷的策略是,在保持漢族主體足夠強大的基礎上,將邊疆少民納入帝國一視同仁。

  主體不夠強大,就有被「奪舍」的風險,如韃清之入主中原;邊疆少民不被視為一體,則邊地永遠離心離德,一旦有事便尋求自立。此二者,皆非高務實所願。

  唯有保持漢族核心區的穩定與繁榮,以此為基礎進行部分財政轉移支付,確保邊疆地區不會鬧到活不下去只能來搶,這才是長久之道。

  等將來熱兵器徹底取代冷兵器的時候,差不多也是鐵路該出現的時候了,屆時再利用鐵路連通內陸邊疆,徹底搞活經濟,形成大帝國內部的經濟循環、良性互補,這個帝國的統治就更加牢不可破了。

  如果還能依靠此時已經相對經濟發達起來的邊地,再去影響邊地之外的周邊國家,那麼兩相對比之下,因為帝國邊疆也遠較這些國家發達,於是又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對外影響力,確保帝國在邊地之外再形成一片「鄰國緩衝帶」。

  至此,帝國在地緣政治上就完完全全立於不敗之地了。

  說一千道一萬,帝國是一個以漢族核心區為中心,向外輻射力量的圓環型結構。離「圓心」越近就應該越有向心力,朝廷的一切施政也都應該順應這個思路來設計與執行。

  那麼,什麼是「漢族核心區」呢?後世有個著名概念叫做「400毫米等降水線」與此有何關係呢?

  漢族核心區字面意思是指漢族人口分布最為集中、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地區。以中國歷史來看,這個區域大致包括華北平原、華東地區、華中地區以及部分西南地區,這些地方歷史上長期是農業文明的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降水線是指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分布的分界線,它通常與氣候類型、地形等因素有關。在中國,一個最重要的降水線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條線大致從中國的東北向西南延伸,將中國分為東部濕潤和半濕潤區與西部乾旱和半乾旱區。這條線也大致對應於農耕區與遊牧區的分界線,歷史上對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

  為什麼高務實現在覺得面臨的情況有些棘手?因為東北地區是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內的地區,但此時東北地區的漢人還不充足,無法立刻變成所謂「漢族核心區」的一部分。

  而從長遠來看,又必須將這一地區徹底漢化,否則將來核心區不足則無法有力支撐邊疆區,會對今後的大局產生不利影響。

  假如高務實現在不允許科爾沁及生女真諸部進入後世黑龍江、吉林以及內蒙古東部,非要強行將這邊地區劃為所謂「漢地」,則毫無疑問是將他們視為外人,這在政治上不可接受。

  但假如高務實允許他們留在當地,或者甚至進入漢人還不夠多的這些地區,則可能將來的漢化進度又會變慢,或者說難度提高。

  因此,高務實現在能做的其實只有主動進行民族融合,將進入這片地區的各族邊民從思想上轉化為漢民——反正漢人本來就不是以血統論劃分出來的民族,而是以「禮儀」來區分「我與非我」的民族,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系族群。

  幹這件事,其實高務實頗有經驗。比如現在南疆最為核心的法律,其實就是高務實當年施行的《歸化戶籍制》。這套制度行至今日,已經憑空給南疆增加了七百多萬「漢人」。

  可千萬不要說他們是「假漢人」,你要敢當著他們的面這樣說,人家可是能當場翻臉跟你拼命的——皈依者狂熱,知道吧?

  七百多萬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高務實辛辛苦苦這麼多年往南疆遷徙大明流民災民,到現在為止,總數也就只有四百多萬。即便加上京華系的家丁兵、工匠、僱工等等,最多也就五百萬人左右。

  然而現在有了七百多萬歸化漢人,京華的人口基本盤就一下子達到了一千兩百多萬,勉強夠形成有效統治了——當然,移民和歸化這兩件事還得常抓不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按照高務實的想法,起碼得讓南疆、南洋形成漢人(包括歸化漢人)占比七成,才算是重塑了當地的民族構成,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基本無憂了。

  問題是,遼東的情況比南疆可能複雜一些。漢人與蒙古、女真的人口基數對比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高務實在南疆問題上可以一言而決,但在大明……除非他要學歷史上張居正那種直接不把皇帝和群臣當回事,強行按照自己個人意願推動的方式來施政,否則就不得不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甚至制約。

  毫無疑問,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高務實這樣的民族思想,這對他們來說還過於激進,過於「博愛」。畢竟,華夏、中華這樣的民族性概念就是來自於「華夷之辯」,而所謂的「辯」,本質上就是「別」——區別的別。

  不過,高務實也有信心可以逐漸引導和改變他們的想法,只因為那句不可置疑的「夷狄入中華則中華」。這句話本身就是「中華」能夠歷久彌新、日益強大的關鍵。

  而在現階段,一方面是要穩住東北局勢,讓東北能夠平穩地進行民族融合,等經過兩三代人的變化,以漢文化在此時的文明先進性來同化各族,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文化體系。屆時,「漢文化核心區」就真正形成,永不動搖了。

  既然如此,高務實在東北地區的軍事組織設置自然也要按照這個思路來推進。

  剛才說過,左右科爾沁兩部能夠作為「常備軍」看待的所謂「控弦之士」不過兩萬餘。而生女真諸部幾乎沒有所謂「常備軍」,如果有需要作戰,幾乎都是臨時編練男丁直接上陣。

  因此,如果要按照大明這樣的常備軍編練軍事力量,那就要考慮一個問題:忽然抽調至少數萬人加入常備軍是否會導致其部落陷入男丁短缺,以至於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地步。如果會的話,朝廷要如何避免?

  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明擺著的:發餉即可。

  這裡有個後世之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情況:同樣一兩銀子,在大明地界的購買力與在蒙古、生女真地界,它是不同的。就好比後世在中國理髮如果是花20軟妹幣,在美國可能要花20刀樂,但眾所周知,世界貿易中的20刀樂,購買力數倍於20軟妹幣。

  是美國理髮的水平比中國高了數倍,以至於值得這麼貴嗎?當然不是,這只是當地其他高薪產業的價值溢出罷了。[註:這裡延展開來可以寫長論文,就略過了,畢竟道理大家應該都懂。]

  放在現在的東北地區也是一樣,遼東因為是經營了兩百餘年的漢地,一些基礎物價是要低於相鄰的蒙古、女真領地的,而一些人工僱傭的費用則相反,要高於蒙古、女真領地。

  你要問為什麼?很簡單,你蒙古人的牛羊賣給遼東,遼東可買可不買,了不起我少吃點牛羊肉,就繼續吃豬肉、雞肉好了,實在條件艱苦的,那我還有米麥,總不至於餓死。

  但遼東生產的鐵鍋、布帛之類,那可是基礎生活資料,你不買能行嗎?當年大明禁止邊境馬市的時候,蒙古兩個部落之間為了幾口鐵鍋打仗的事,那可並不稀奇哦!

  在原歷史上,包括遼東鐵騎在內的明軍之中其實有大量的蒙古人,而且往往比漢人士兵還更敢戰,原因也在於此——我發的軍餉夠你養家還有剩餘,不比你在蒙古半餓著肚子幫領主老爺打白工強?

  想明白這個道理,高務實忽然就釋然了。他甚至由此聯想到宋朝為何會養那麼多廂軍冗兵——放你們在民間,那是「地方不安定因素」,但如果招來軍中,你們至少不會給我惹麻煩。不就是花點小錢嗎?花點就花點,我大宋缺的又不是錢!

  同樣的道理,想要穩定東北,多招點兵就好了啊!把左右科爾沁、生女真諸部最精壯的男丁都招來當兵,他們剩下的人還有個毛的能耐鬧事?

  至於你說,萬一這些兵不聽使喚怎麼辦?

  開什麼玩笑,你的餉銀、糧草、裝備、彈藥……什麼玩意兒都在我手裡捏著,我背後還有一百三十多萬精銳大軍對你虎視眈眈,你敢不聽使喚?來來來,你抗命一個給爺看看,爺今天就讓你明白馬王爺為何有三隻眼!

  更何況,歷史上邊民軍隊不聽使喚,那是有原因的。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利益沒給到位,不管這種「沒給到位」是欠餉還是剋扣,總歸是沒給到位,有悖於雙方事前的約定。

  第二個原因則是軍制設計不合理,比如什麼變化都沒有,依舊是那批邊民將領統帥自己的舊部邊民,朝廷既沒有限制,也沒有監督,更談不上有什麼約束手段。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一個野心家,那能不出事嗎?

  所以高務實現在思路清晰了:一方面,財政和物資的調度必須由朝廷從上到下一手把控,每一個環節都要設置監督和制衡,以免出現對這些邊民軍隊的餉銀不公;另一方面,東北的新邊軍不能學乖巧了三十年的土默特,必須要在確保當地首領地位的情況下為他們設置監督者和制衡力量。

  有了清晰的思路,事情就好辦了。次日一早,高務實再次召開內閣及大小九卿會議,在會議上直接宣布了兩個軍的編制。兩軍皆由科爾沁、生女真各部,以及遼東之外已經定居的漢人男丁聯合組成。

  龍江第一軍總制由原科爾沁右翼首領翁果岱出任,副總制由東海女真首領之一的巴爾達齊出任,參謀長由「東李西麻」的麻家選用,高務實選中了麻承宗來擔任。

  龍江第二軍總制由原科爾沁左翼首領洪果爾出任,副總制由東海女真首領之一的博穆博果爾出任,參謀長由「東李西麻」的李家選用,高務實選中了李如樟來擔任。

  麻承宗過去多次出場,這裡就不多介紹了,主要介紹一下李如樟。原歷史上的李如樟,算是李成梁諸子之中可以排在老大李如松和老五李如梅之後一個表現還不錯的角色,曾從長兄李如松西平哱拜之亂,其率領手下何世恩在大火之中取了哱拜首級,擒獲哱拜次子。雖說不是他親手取得,但既然是在他指揮下取得的,可見多少也應該有點手段。

  不過,由於他既不是長子(天生地位),又不是幼子(通常最寵),因此即便在李如松意外戰死之後,他們老李家也還有李如柏和李如楨兩位兄長排在他前頭,所以他後來也沒撈到什麼表現機會。

  不過,因為李如梅做了高家的姑爺,高務實對他們家幾兄弟的了解也就多了不少。根據李如梅平時的一些言行來看,李如樟的水平至少應該在中上檔次——這也不奇怪,不受寵的兒子往往要麼直接躺平擺爛,要麼更加努力進取,看來李如樟應該算是第二類,只不過或許是限於天賦或者沒有機會,他至今也就混得一般。

  當然,光看官位,其實他也不算差,已經干到都督僉事了。不過這都是虛銜,由於李家的二代已經有了遼東總兵兼遼東第一軍總制李如松,以及禁衛軍副司令李如梅兩人珠玉在前,特別是軍權已經夠大了,因此對於其他三子就明顯有一種給虛不給實的操作。

  李如樟現在掛名是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但正經統兵職務完全沒有。現在給他一個龍江第二軍參謀長,一方面他是鐵嶺衛出身,在東北也能適應氣候;另一方面龍江第二軍是個乙種軍,參謀長的職務不至於引起朝廷內部譁然。

  其實還有一方面,那就是他這個龍江第二軍參謀長過去戰功不顯,本來可能被洪果兒與博穆博果爾這正副總制輕視。可是,由於臨近的遼東就有他兄長李如松這位大明排得上號的名將坐鎮,洪果兒與博穆博果爾不看僧面看佛面,肯定是不敢小看他的了。

  除了每軍之中的這三大主將職務之外,具體到每一鎮,高務實也按照這樣的方式來安排主要職務,基本上是科爾沁、生女真及漢人將領摻雜著用。

  不過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高務實往往把正副軍職讓給蒙古人和女真人,而把諸如參謀長、後勤長之類職務交給漢人將領。

  尤其是還有一個原本只在禁衛軍設置,而近期通過新軍改開始擴散設置的官職,清一色全部由漢人將領擔任,那就是「宣政」——模仿政委、指導員設置的職務,用以逐漸替換過去的宦官監軍(但不替換文官監軍,因為文官監軍會直接出任此職)。

  由於高務實用的這些人,除了漢人將領大家還或多或少有點印象,那些什麼翁果岱、洪果爾、博穆博果爾之流,內閣諸位輔臣和大小九卿們連聽都不曾聽過,自然也無法反對或者提出什麼建議,最終就由高務實簡單詢問之後便被默許通過了。

  至此,大明北境各遊牧、漁獵部落,幾乎全面內附。大明的統治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前兩天光為了這幾個科爾沁、生女真的首領資料就給我查到翻白眼,如果時間靠後一點還好,因為那時候和後金、清史掛鉤了,還比較好查。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難查,而且一查一個只有姓名,生卒年都沒個准信,還得一件件史實去找,看看這位老兄出現了沒有,如果出現了,這是哪一年……然後確定至少這一年他還沒死,總之就是很瑣碎很頭疼。

  順便,今天看TGA差點給我氣笑了,真是白浪費我一上午。

  最後,感謝書友「書友20170524231949536」的7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oni」、「書友130311122745499」、「雲覆月雨」、「嗨嗨2010」、「o尚書令」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