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鐵騎,三百萬兩——前提是,還僅僅換了個騎槍。
這裡並不包括馬匹、具裝、馬刀、戰袍、水壺等隨身裝備,甚至不包括彈藥。更別提這支軍隊日常所需的營房、炊具、糧食、菜肉、被褥、行軍帳篷等物資,以及至關重要的、維持這支騎兵所需的至少數個超大型馬場。
倘若將這些全都算上,這支十萬規模的一流騎兵至少要消耗大明上千萬兩白銀。當然,這筆錢不需要一次性拿出來,畢竟很多錢早已在之前就已經花出去了。
經濟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支軍隊的強弱,因為經濟條件屬於硬性條件,往往可以看做是軍隊戰鬥力的下限保證。這並不是說組織結構、紀律、士氣、廉潔度、戰術素養等方面不重要,但後面這些都屬於軟性條件,是用來提高上限而不是保證下限的。
後世有一句調侃:「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有道理嗎?有的,只是不全面罷了。
為什麼後世之人喜歡調侃「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呢?因為事實證明,投清之後的明軍往往戰鬥力立刻向上狂飆。以前不敢打的,現在敢打了;以前根本打不過的,現在一衝就垮了。以至於在這句調侃之後又加了兩句:「何處有滿餉,關外漢八旗」。
這就尷尬了。你坐擁億兆子民、繁華中原,卻給不起滿餉,而那個只有區區關外之地的韃清,反而開得起滿餉,試問這般局面之下,你不滅亡誰滅亡呢?
所以,大明的間接死因雖然很多,但毫無疑問,直接死因就在財政,尤其是軍事財政。
高務實以往的改革,主旨思路在於開源,也就是增加財政收入。而在減少節流這一塊,基本上只做了兩件事:開藩禁和改驛站。
前者不必再一一贅述,後者則可以稍加解釋。為什麼高務實的節流措施只動了這兩條?先說前一條,也就是開藩禁,這件事本質上沒有太大的現實壓力,只要皇帝肯做,朝廷隨時都能做,而且不會面對多少阻力。
開藩禁的阻力在哪?在於朱元璋的祖訓,以及儒家的「親親」思想。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定下的國策,而朱元璋這樣做的兩大根源在於:一,親藩拱衛中央;二,子孫開枝散葉。
拱衛中央這一條,在靖難之役後事實破產,防你都來不及呢,還指望你拱衛中央?但皇帝是要面子的,尤其是朱棣這種合法性不足的皇帝,這面子就更是必須繃住了。
因此,他雖然不得不改動老爹的「祖制」,把各地的王爺們從實權王爺變成了虛權王爺,但為了面子上繃得住,只好在經濟方面給出補償,弄出了獨具大明特色的宗藩養豬制度——除了造人,什麼都不准你做,但朕保證:錢給夠。
後續發展前文有述,也就不表了。總之,最後結果就是宗室百萬,靡費無數,而朝廷也越來越養不起了,大明財政的老大一塊開支就這樣白白損耗。
然而,這項制度並非不能改,只要當今聖上敢在事實上打臉成祖和宗室們的「君子協定」,那說改也就改了,宗室們能怎樣嗎?並不能,因為他們被當豬養了兩百年,如今既無軍權,也沒本事,甚至都沒有氣魄去做什麼扯旗造反的事。
更何況,高級宗室雖然日子過得很爽,但低級宗室慘到極點——朝廷給不起錢,宗室例俸拖了又拖,他們又不被允許自食其力,只能坐等餓死。以至於不少宗室故意犯罪,爭取去鳳陽宗室監獄吃一口安穩的牢飯,這還不慘嗎?
因此高務實力推宗室改革,以朝廷需要攢錢北伐殘元為藉口,成功推動了開藩禁改制,最終砍掉了這一塊的巨大財政空耗,算是一大節流。
但是不要忘了,他並沒有刻意大量裁撤宗室藩王,因此這條改革如果讓後人評價,必定是「改革並不徹底」——每年依舊要在宗室例俸上花掉一百多萬兩銀子。
更重要的是,這些宗室藩王們早期通過各種手段攫取的大量田地等生產資料,高務實並未強制收回,只是搞了一次清查,查抄了其中一部分,然後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投入民間市場,用於緩解土地矛盾。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依舊是「改革不徹底」,因為即便高務實派出了京華工匠學堂的許多數學系畢業生作為這批土地拍賣的審查專員,同時讓京華銀行為買地者提供買地貸款,也不可能保證這些土地都賣到普通百姓手裡。
事實擺在眼前,普通百姓敢向銀行借錢買地的比例太低了,因此多數土地還是被各地小地主、富農們買走——為啥是小地主呢?因為當時高務實有規定,本家族五服之內全部親戚加在一塊兒,擁有田地超過三千畝的,一律不得購入這批「法拍田」,違者罰沒該土地及全部購置費。
當然,還有很多細則,比如買地者以戶計,一次不得購入超過一百畝土地等等。反正一句話,雖然高務實希望儘量保證小民利益,但最終很難真正惠及赤貧者。非要說的話,其實只是把過於集中在頂級地主們手裡的部分土地散發給了中小地主。
這算不算緩解土地矛盾?算,但算得有限。對於赤貧者有沒有幫助?有,因為小地主們對佃農的壓迫相對較輕。
為什麼高務實要這樣做呢?他是不知道社會底層的真實情況嗎?也不是,只是因為他知道大地主階級往往有官方或特權背景,其名下佃農對他們的依附關係非常穩固,往往是被他們往死里壓迫,而佃戶、長工毫無辦法,因為對抗不了強權。
小地主們則不然,他們很難強制佃農,因為佃農是可以拍屁股走人的。於是小地主們就只能多給佃農一些優惠,確保自家的土地有人種,尤其是對那些技術、勞力都很優秀的佃戶,當然也包括長工等。
高務實前世,在幼時便聽祖輩們講過不少解放前的真實歷史,其中就有說到,(小)地主逢年過節都要給佃戶長工們發點肉和布之類的東西,要不然人家就會做對比,臨鄉臨縣某家(地主)大方,咱們明年去他們家做事吧。
還有,如果臨時或額外需要叫人來做事,(小)地主甚至要親自上門去請,說話還要客客氣氣的,做完事還得留人在家裡吃個飯之類,甚至給點小禮物(幾斤米、幾兩肉之類)。否則,就要擔心寒了人家的心,人家明年搞不好就不給你家幹了。
這就讓高務實知道,小地主雖然也是地主,本質上也是吃佃戶、長工們的「剩餘勞動價值」過活,但和佃戶、長工們的關係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共戴天,很多時候反而還挺融洽,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互利共贏。
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可以合理解釋的社會現象,甚至擁有「自由經濟」的部分特點。既然如此,高務實當然不排斥擴大「小地主」群體。如果是在削弱大地主的前提下擴大小地主群體,那就更好了,因為這確實會緩解社會矛盾。
關於土地問題,後世經常抨擊的也是「土地過度集中」,而不是說土地只要一集中,馬上就完犢子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反而可以增加民間的抗風險能力,關鍵在於這個集中的具體程度如何,以及具體在哪個區域搞這種集中——陝北黃土高原和湖廣魚米之鄉,那能一概而論嗎?
你湖廣平原集中幾百畝地,可以管幾十家人順順噹噹生活,其中一家地主,其餘是佃戶長工。出了些災情也不打緊,地主家多少有點餘糧,拿出來大家周濟周濟,把災年熬過去,今後的日子還長著呢。甚至這地主還能組織一下低強度的抗災救災,未嘗不是一種「久經考驗的社會體系」。
但黃土高原上就不同了,幾百畝地可能也產不出多少東西,能養活十幾家就算不錯了,因此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也很差。萬一這會兒關外的遊牧也過不下去,還殺過來掃蕩了一波,那完了,大家該破產的破產,該逃難的逃難,當地社會體系就此崩塌,順便造就一波「社會不穩定因素」。
為啥古代起義多發生於北方?以上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生產力決定一切,包括社會組織形式。
除了開藩禁,高務實的另一項節流政策在於驛站改革。這個改革前文說得夠清楚了,本質上就是在保留一定「官辦」特徵的前提下搞市場化改革。這一點對於基層幹部出身的高務實來說沒什麼新鮮,大的原則和思路只要直接抄作業就行。
可以這樣理解:改革之後的驛站管理層好比事業編的幹部,各個驛站處於某種「承包制」之下自負盈虧。朝廷以「承包權」來換取他們承擔部分朝廷要求的工作,比如軍報傳遞中的馬匹、船隻轉換乘,官員沿途食宿等。
順便提一句,高務實為此還再三嚴肅了官員使用驛站的餐宿標準,超標使用者計入考課法的考察評價體系——想升官或者至少不被罷官,那你最好不要在驛站吃住超標。
但這裡有意思的事在於,驛站是承包制的,提供更高檔的食宿是驛站管理層生財之道的一部分,因此如果來到驛站的官員願意自己花錢提高食宿水平,驛站方面求之不得,甚至會主動推銷。
不過,只要官員們花的不是戶部的銀子,高務實就對此樂見其成——提高社會消費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高某人只提倡朝廷節儉,可從不提倡富人節儉。
大家都拼了命的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就是消費不足,這樣生產端就遭殃了。消費不足會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會導致產品積壓,然後導致生產部門利潤降低並最終減產,此時生產部門的從業者也受到影響而收入降低,又進一步導致消費更加不足……於是陷入死亡螺旋,經濟危機就爆發了。
前段時間高務實不是注意到物價變化了麼?本質上來說,這主要是外部貴金屬大量流入導致的物價上漲,雖然這一變化在前期是好事,因為大明原先的貨幣供應不足,事實上處於通貨緊縮狀態,但經過高務實多年來推廣海外貿易,現在貴金屬貨幣供應已經充足了,所以又要開始考慮通貨膨脹問題。
當然,這裡頭還有明聯儲小額鈔票的影響,畢竟發鈔不可能是存一兩銀子在銀庫就只發一兩銀子的鈔票,肯定是要多發的,否則這行業都沒有存在價值了。
總之經濟這玩意兒本質上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因此,現在既然要開始擔心通貨膨脹,那高務實就必須讓朝廷花更多的銀子,而這裡還有一個關鍵:這銀子雖然要花,但最好不要一下子流入民間市場。
怎麼辦?大搞基建自然是高務實最容易想到的辦法,但前段時間京華基建搞下水道工程都搞到他高元輔被彈劾了,現在肯定得先緩一緩。
因此,讓朝廷擴大軍備採購就成了高務實必須推動的事。
一方面,軍備採購這事是朝廷花錢而軍工集團賺錢,這筆錢要從軍工體系流入民間是相對緩慢的,符合高務實現在的需求。
另一方面,朝廷花了這麼大一筆錢出去,提高了軍隊實力,但皇帝和朝廷官員們肯定會覺得——我花了這麼多銀子,如果只是讓他們守在邊疆,那我不是虧大發了?不行,我必須得讓這筆錢花的值當。
怎麼才能花得值當呢?當然是「鄰居屯糧我屯槍,鄰居就是我糧倉」,這麼多軍費砸下去,不整點創收項目賺回來怎麼行?
這個道理高務實當然不會立刻和皇帝明說,反正只要事情到了那一步,皇帝和朝廷官員們肯定要為之著急,屆時自己再提出一個擴張目標就行——反正目標其實早就定了:西邊那倆盆地唄。
至於現在,只要說服皇帝肯花這筆錢就好。這難不倒他高元輔。
——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