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宮裡宮外(十四)孟古哲哲之智

  看來但凡懂軍事的人都知道,大明的漢軍主力遠征西域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STO55.COM,無錯章節閱讀】這當然也是事實,畢竟漢人大軍是典型的農耕民族之軍,別說大軍主力通常都是步兵,就算是其中的騎兵也非常依賴後勤,他們可並不善於遊牧那套千里奔襲就地給養的搞法。

  當然,不是說漢軍騎兵連在草原上找個水草豐美的地方餵馬都不會,這個問題其實有別的緣故。

  就拿蒙古人來說,他們之所以能夠進行超長距離的高速遠征,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蒙古軍隊作為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整個蒙古大軍軍隊的結構。

  比如說在蒙古西征的過程中,蒙古帝國牲畜往往大規模隨軍前進。這些牲畜無論是馬匹、駱駝亦或是牛羊,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尤其是其中馬匹和駱駝,不僅可以用來作戰和運載貨物,最為重要的是,這兩者也往往是蒙古士兵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來源。

  在蒙古士兵出征時,他們往往會一人攜帶多馬,這些馬的作用不僅是作戰時換騎,同時母馬的奶水所製成的奶製品,也是蒙古士兵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馬尾和馬鬃毛一類,還可以用來製作繩子。而牲畜的糞便,則是非常重要的燃料來源。

  牧民的牲畜本身就是他們的生產資料,因此軍隊攜帶大量牲畜遠征,就等於已經保證了他們的生活許多生活必需品的供給。

  當然,光是攜帶牲畜,自然並不足以解決全部的問題。尤其是伴隨蒙古軍隊前進的大量馬群、駱駝牛羊等牲畜,他們所需要的草料和澹水,自然同樣相當龐大。

  因此,蒙古軍隊的行軍和征服,往往必須依賴於豐盛的草場才能給予支撐。作戰方式非常簡單明了:騎兵部隊先行,如果對方沒有強弓勁弩或者重甲步兵,那就直接進行重騎衝殺,將對方快速趕進城內;

  如果對方有強弓勁弩或者重甲步兵大軍,那就斜切射擊或者曼古歹放風箏,將敵軍嚴重削弱之後再沖陣擊潰,將對方趕進城內。

  此時就可以進行圍城,並等待己方後續補給部隊和攻城部隊了。一旦補給部隊到達,立刻安營進行補給。然後在攻城部隊幾輪攻勢下打破城門,騎兵再次攻擊並突破城門,破城進行屠殺。

  完成侵略後,騎兵部隊進行短時間休整,等待前方兵哨歸來,立馬趕往下一個城池,而後方大部隊就留下收拾戰利品和人口。

  也正因如此,蒙古大軍在開拔之前,一般都會派出小股騎兵,或者是依靠商人收集情報,以確保軍隊的牲畜不至於因為沒有充足的食物和飲水而出現嚴重損失。

  如果將蒙古西征,和其他歷代遊牧民族的遷徙路線相對比,就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重合。由此可見,蒙古人行軍對於草場的依賴可見一斑,也並非是哪條路都能瞎走。

  順便一說,蒙古在對中東地區的征服過程中中,常常出現的一個現象是,蒙古人會有意識的對當地農田灌既系統進行破壞。

  這一方面是為了瓦解當地的反抗能力,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為了迫使農田荒廢,從而被蒙古人改為草場方便行軍使用。

  不過這種十分缺德的做法並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約旦河谷地區,旭烈兀將主力撤離僅留怯的不花一支偏師,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約旦河谷地區的牧場不足以維持蒙古軍隊龐大的牧群。

  同樣,這一問題也發生在歐洲,東歐茂密的森林使得蒙古人即使征服了羅斯諸部,也難以在當地維持長期駐軍,並藉此為基地擴大戰果。也正因如此,莫斯科人才最終能夠囤積力量,最後反噬金帳汗國,導致金帳汗國最終沒落。

  不僅數百年前的蒙古人是通過這樣的辦法長途奔襲,即便只是三十多年前,俺答汗派切盡黃台吉進行的西征同樣也是如此——他走的可不是河湟那條絲綢之路故地,而是橫跨大草原直擊瓦剌諸部。

  高務實當然也知道這些情況,大致總結就是:漢軍西出只能走絲綢之路,依託強大的國力,硬生生拿銀子「開路」打進西域,因為漢軍沒有規模巨大的牲畜群作為給養來源;

  蒙古人西征則偏偏不能走近乎荒漠化的古絲綢之路,而要再靠北一些走大草原,這樣才能確保牲畜群不至於在途中因為食物和飲水不足而遭受重大損失。

  回看前些年察哈爾人的西逃也會發現,他們選擇的路線是戈壁與草原相交的地區。這個主要就是擔心太深入草原可能被土默特人追上拖住,然後被明軍趕到,明蒙聯軍對其進行圍剿。所以他們不能離開草原,不能真往戈壁上跑。

  高務實之前和朱翊鈞說起對西域察哈爾作戰的規劃時,朱翊鈞就提到過葉爾羌地區太遠了,「除非你能說動土默特再來一次西征,否則這仗不好打。」

  不過當時高務實沒有接茬,反而把話題岔開了。這並非是高務實認為皇帝的話不對,恰恰相反,說服土默特和鄂爾多斯——甚至還可以包括科爾沁部在內的蒙古人隨征,那絕對是最好的辦法。

  之所以高務實當時不願意接茬,主要還是因為這些蒙古部落的首領並非尋常朝臣,要想說動他們出兵,那肯定要拿出相應的利益,並且最好能讓他們相信這樣的舉動不會給本部落帶來多大的損失。

  簡而言之就是要有得賺,至少確保不能虧本。當年能控制他們靠的是利益,那麼顯然,現在要驅使他們也需要利益。

  高務實當時之所以不接茬,就是因為這個消息對他來說實在是事發突然,他還沒想好用什麼利益去和土默特他們做交易,那當然不能隨便接茬。

  不過現在他有了點想法,可以在家裡討論一番了。當他說出可以利用土默特、鄂爾多斯和科爾沁等部蒙古人力量時,黃止汀和劉馨都深表贊同,但一說到要以利益交換,她們二人也不由得皺眉。

  倒不是說不願意給利益,而是在於給什麼。按照高務實所言,朝廷為此需要準備「白銀兩千萬兩,軍糧三百萬石,駱駝至少三萬峰」。即便她們不是戶部尚書,也知道這對於朝廷而言絕非易事。既然朝廷自己都很困難了,那還拿什麼給蒙古人呢?

  「蒙古人以前似乎很喜歡大明的奢侈品,妾身沒記錯的話,像是絲綢、瓷器、金玉器這些,一直都是京華賣給他們的商品里很重要的一環。」劉馨到底是秘書長,雖然她並不主管商貿,但還是有些了解。

  黃止汀卻皺眉道:「這或許是事實,但如果事關千里遠征,需要動員的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更多,恐怕單單是加大對他們供應奢侈品並不足夠吧?」

  高務實想了想,忽然轉頭朝孟古哲哲道:「孟古,葉赫是女真諸部中與蒙古淵源最深的一部,領地也緊鄰蒙古,又和科爾沁關係密切。以你之見,蒙古人除了喜歡大明的奢侈品之外,還有什麼喜好?亦或者說,還有什麼可望而不可得的?」

  孟古哲哲歷來是高務實一妻三妾之中最少在政務、軍務中插話的那個,平時比甲斐姬更少在這些事情上表態。除非高務實直接開口詢問,她幾乎很少主動表達看法,往往顯得最為人畜無害。

  這很符合她在原歷史上作為努爾哈赤四位大妃之一的死後評價:「后庄敬聰慧,詞氣婉順,得譽不喜,聞惡言,愉悅不改其常。不好諂諛,不信讒佞,耳無妄聽,口無妄言。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不過,高務實並不認為孟古哲哲是沒有主見、沒有能耐——笑話,她沒能耐還能培養出遠比努爾哈赤更厲害的皇太極?

  要知道,皇太極的厲害可不只是表現在他成為後金大汗之後,事實上在那之前,皇太極就已經很厲害了。這種厲害,僅從他能成為大汗一事上就能看出很多,因為當時他要成為大汗,至少面臨六大不利。

  其一,幼年喪母。皇太極的生母就是葉赫納拉氏孟古哲哲,原歷史上她十四歲嫁給三十歲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十二歲時喪母,當時孟古哲哲年僅二十九歲,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一個不利條件。

  其二,父親太忙。努爾哈赤起兵前十年,內憂外患,強敵四逼,日理萬機,無暇他顧,自然也沒有時間照顧他,以至於皇太極少年生活有著極大困難。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二個不利條件。

  其三,外公仇家。皇太極外公家葉赫部與建州部在聯姻之後不久便開始長期為敵。葉赫貝勒布寨曾糾合九部聯軍進攻建州,結果兵敗。有書記載:努爾哈赤下令將布寨屍體噼為兩半,一半歸還葉赫,一半留在建州。從此,葉赫與建州結下不共戴天之仇。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三個不利條件。

  其四,排行居中。皇太極兄弟16人,還有兩個堂兄弟(阿敏和濟爾哈朗),他既不居長,也不居幼。按滿洲受蒙古影響而形成的習俗,居長榮立軍功,居幼則受到優待(如幼子繼承制),皇太極偏偏是兩邊的好處都沾不到。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四個不利條件。

  其五,沒有同胞。皇太極的兄長們,褚英與代善是一母同胞;他的五兄莽古爾泰,有胞弟德格類、胞妹莽古濟格格;他的十四弟多爾袞,既有胞兄阿濟格,又有胞弟多鐸。唯皇太極頗為孤單,沒有同母兄弟擁戴他。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五個不利條件。

  其六,母未封后。孟古哲哲生前雖然受寵,但卻沒有做到大福晉,那也就是沒有皇后的名分。她的皇后位號是皇太極做了「大清皇帝」之後給追封的。所以皇太極不是長子也還罷了,又不是嫡子。這是皇太極繼承大位的第六個不利條件。

  誠然,皇太極少年生活的六個不利因素,反過來也促使他養成了重要的品格:一是自立,既然失去一些依靠,只有靠自己勵志奮鬥;二是協調,他為了生存和發展,便要協調上下左右關係,爭取同情者和支持者;三是心計,在家庭兄弟、內外群臣複雜關係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四是奮爭,學文習武,多立戰功,在父汗、兄弟和群臣中樹立威信。

  但是,倘若沒有孟古哲哲在世時給皇太極的基本品格、個性打下基礎,憑什麼只有皇太極能在後期鍛鍊出以上那些品格呢?所謂「三歲看老」,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一個孩子小時候受到的影響和薰陶往往特別重要。

  孟古哲哲自己的表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不爭」來概括,但她的「不爭」未必只是毫無主動性,而很可能是一種策略。

  葉赫與建州彼時已經是生死大仇,她若咄咄逼人,必遭建州各級將領反感,更不是努爾哈赤所能容忍。而偏偏建州大權全在努爾哈赤一人,因此孟古哲哲必須表現得無比順從,絕無非分之想的模樣。

  惟其如此,才能不做出頭鳥,也讓兒子皇太極顯得弱勢,反而不會遭到迫害,得以順利長大。

  緊接著還有她臨死時的表現,看似平常,實則很可能是她為皇太極留下了最後一筆政治遺產:她病重彌留之時,請求努爾哈赤能讓她見一見自己的母親,努爾哈赤立刻派人去請,但顯然葉赫不會同意,因此她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為什麼這是一筆政治遺產?她當然知道此時葉赫與建州早已勢成水火,見葉赫家的人絕不容易,大概率是成不了的。

  如果她說要見自己的兄弟,努爾哈赤肯定心生懷疑,而她只是要見母親,這就讓努爾哈赤認為此舉不過是人之常情,立刻予以支持,馬上派人去請。

  但孟古哲哲恐怕早就算到母親來不了,而這卻正是她想要的——哦,她本人未必想要,但她知道自己的兒子需要這一點。

  因為,一旦寵愛她的努爾哈赤發現自己竟然不能滿足她如此簡單的臨終心愿,必然心生愧疚,而這種愧疚因為失去了對象,必然會轉移到她的兒子身上。

  這就是孟古哲哲明知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得到滿足,還偏偏要明確對努爾哈赤提出的原因。

  這,就是她作為「仇敵之女」,能為兒子在丈夫面前留下的最後一筆餘蔭。由此可見,孟古哲哲絕不是沒有高明手段之人,她在極其被動的條件下給兒子創造了最大的利益。

  那麼在這一世,她在高家又為何如此內斂,甚至比出身日本的甲斐姬還要更加沉默、更加不摻和「正事」呢?

  如果說黃止汀的正室地位穩如泰山,她自知不能與之相比;劉馨與高務實是多年知交,更是整個京華的大總管,也不能與之爭鋒。那麼,難道出身葉赫的她連出身日本一個小大名之家的成田甲斐也不能比嗎?

  葉赫部好歹也是女真四強之一,名義上甚至還是當前女真最強的一部,常備實力就有兩萬餘兵馬,其中還有大量騎兵。

  成田家呢?忍城之戰時,成田甲斐手裡只有五百正規軍,其父成田氏長帶著八百人去支援小田原城了。換句話說,成田家當時的正規軍總兵力只有一千三百人。忍城之戰中成田長親、成田甲斐又湊出的兩千農兵,只能勉強算是二線預備役。

  那麼再看領地。葉赫的領地面積大概相當於三分之一個遼東鎮,而成田一開始就只有一個忍城,現在被轉封到了玉繩城,但還是只有一個城,葉赫的領地面積至少十倍於成田。

  當然,光看領地面積不夠科學,至少還得看人口。

  葉赫控制多少領民?在孟古哲哲嫁給高務實前後,葉赫部因為已經搶了哈達部不少領地和人口,彼時控制下的人口大概在十萬左右,堪稱女真第一。後來跟著高務實又吃了幾波紅利,從蒙古人手裡又搶了不少,現在整個部落大概有十四萬人上下。

  成田家呢?玉繩城所在的相模國,太閤檢地的石高為22萬石,人口大概十七萬。然而這是相模全國,其中人口大城是小田原城,剩下諸城的實力就差多了。比如京華所據的三崎城、成田家的玉繩城,其實都只有三四萬人口。

  如果一定要說孟古哲哲有明顯比不過成田甲斐的地方,那大概就是成田甲斐過去是有軍功的,也就是說有軍事才能,而孟古哲哲顯然沒有表現出這一能力。

  這一點之所以要被算起來,是因為高務實這一妻三妾,居然只有孟古哲哲不曾帶過兵!黃止汀、劉馨、甲斐姬三人,竟然個個都是曾經帶兵打仗的人,尤其是黃止汀這位正室夫人,還曾經指揮大軍打過滅國之戰。

  所以,雖然高務實自己不曾說起,但在孟古哲哲看來,這肯定是自己面對她們的劣勢。然而她現在顯然也不可能回葉赫去帶兵,因此這個劣勢她無法扳平,那就只能從別處想辦法找補。

  既然你們的優點是能打仗,那我只好讓自己顯得更有女子的本分,萬事不逾矩、不多言、不插手,乖乖做好自己,妥帖地服侍好老爺。

  這個策略頗為成功,不僅高務實認為她很知分寸,黃止汀、劉馨甚至甲斐姬,三女都和孟古哲哲關係不錯。尤其是甲斐姬,她認為孟古哲哲在高府的地位和自己最為相似,不僅沒有將孟古哲哲看做競爭對手,反而與之最為親密。

  面對高務實的問話,孟古哲哲的回答也很簡單:「回老爺的話,似葉赫這般,所求無非人丁殷實,生意好做,遇黑白之災能得朝廷相助。而蒙古與葉赫雖有相似,但多少也有些區別,妾身以為蒙古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一項需求或許不曾為朝廷格外重視。」

  她先為葉赫抹去了任何可以被聯想到「野心」的東西,又勾起了高務實對蒙古人那項「特殊需求」的好奇。高務實果然問道:「什麼需求?」

  孟古哲哲道:「東蒙古自命蒙古正統,土默特又一直對察哈爾的『正統』地位覬覦不已,因此若問土默特人眼下還有什麼特別需要的……那恐怕就是大明作為宗主國對其蒙古正統的承認。」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元舟」、「曹面子」、「勐牛」、「書友20190724085311580」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本章5K,多的1K算我預存充值……咳,說正事,寫這章的時候廢了一稿,因為我忽然想起應該不忘初心——我本意是主角身邊的女角色不能有花瓶,然後回頭審視了一下,覺得黃止汀、劉馨、甲斐姬多少還算達到了心目中的要求,但是孟古哲哲和永寧長公主的刻畫還顯單薄,應該要給些筆墨才對。因此這章先從孟古哲哲的刻畫做起,長公主那邊因為劇情結構原因,可能還要等等。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