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狠狠的瞪了曾泰一眼。
曾泰才無奈的回道:「遵旨。」
老朱將信將疑的看了曾泰一眼,補充了一句,「這件事若是你都做不好,那你尚書就不要當了。」
隨口就要免去一個尚書,什麼是乾綱獨斷?這就是。
而曾泰心裡頓時一緊,剛才有的一點小想法,頓時拋到九霄雲外去。這幾年皇上換尚書,像是換衣衫一樣,他曾泰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將皇帝的話不當成一回事。
沒有當尚書的時候,和當了尚書之後,曾泰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既然他坐上了尚書的位置,那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願意輕易離開的。
「臣遵旨,皇上放下此事臣那腦袋擔保,一定辦的妥妥噹噹的。」
「回去吧。」老朱見曾泰如此保證,暫時放下心來。
歸還糧食這件事,對老朱的牽扯太深。若是做的不夠好,那可是會影響皇帝聲譽的。老朱又不傻,自然不會因為一點糧食,導致自己帝王威嚴受損。
曾泰低著頭站了回去。
湯和休息了好幾天,整個人才完全恢復過來。
一恢復過來,就被老朱拉來喝酒。
「賢弟啊,你這次真是幫了咱大忙了啊。來喝酒,咱敬你一杯。」老朱端起酒杯,就朝湯和敬了一下。
湯和頓時受寵若驚,連忙自稱不敢。
「來賢弟,喝。」
菜過三巡,酒過五味,老朱才與湯和慢慢的聊起來。
「賢弟啊,這海外,也就是呂宋,糧食很多嗎?」老朱一邊給湯和倒酒,一邊問道。
湯和恭敬的接過酒杯,想了一下才說道:「現在倒是不多,主要是他們都不缺糧食。糧食少,那是因為他們現在種的少。」
「種的少?」老朱頓時詫異,不禁連忙問道:「這可是糧食啊,糧食,他們連糧食都種的少麼?」
「的確是如此。」湯和苦笑著連連點頭,「那些地方種糧食不僅一年可以三熟,而且土地極其肥沃。種糧食簡單無比,就把地清理一下,然後撒上種子,等到可以收穫了,再來收割便是。」
「你說什麼?就這麼簡單?」老朱忽然叫了起來,他也是侍弄莊稼的一把好手。
大明百姓是如何種植糧食的?要鬆土,要深耕,要除草,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早出晚歸,辛勤勞作為的不過就是能夠多收穫一點糧食。
湯和點頭,說道:「的確是如此,這次去的時候,正好看見他們種植第二次。那場面,真的是隨意的很,就將種子撒下去,就不管了。因為他們糧食出產高不說,還可以一年三熟。在大明看來金貴無比的糧食,在他們看來卻是稀鬆平常的緊。」
「他們不愛種糧食,那他們愛做什麼?」老朱邊喝了口酒,繼續問道。
湯和敬了老朱一下,說道:「開礦啊。呂宋上面銅礦豐富無比,甚至還有不少的銀礦和金礦。糧食在呂宋又不值錢,種糧食獲得的收益遠不如開礦。韓度上次能夠從呂宋弄到那麼多的金銀,就是這個原因。」
老朱聽了,也不知道是有些微醺了,還是在沉思什麼。片刻過後,才感嘆著說道:「韓度還真是沒有說出,現在看來這海外不僅不是什麼蠻荒之地,相反倒是一處處寶地。」
「皇上,這樣的地方大明絕不能置之不理。按照韓度的說法,若是將這海外之地經營好了,大明的威勢一定遠超漢唐,萬國來朝。」
超邁漢唐,萬國來朝!
即便是老朱聽了,都不由得一陣神往。同時在心裡下定了決心,大明不能夠再繼續海禁了,一定要開海。
河南布政使司。
韓度得到湯和帶了一百五十萬擔糧食回來消息,也頗為驚訝。對於趙老等人感到意外,沒有想到,原本定的一百萬擔,他們不僅如期完成,竟然還能多拿出五十萬擔來。
這麼多糧食存在戶部的糧庫里,也不會下崽兒。既然如此,還不如拿給自己大幹一番。
韓度摸著下巴想了一下,頓時回到房間裡面,提起筆就給老朱上了一封奏摺。
「臣,韓度頓首。河南百廢待興,若是想要在最快的時間裡面恢復,必須要尋得良策。所謂,要想富先修路。河南現在糧食被毀,百姓無所事事,不如趁此機會修建全省大小道路......」
老朱看見韓度奏摺的時候,正值他和馬皇后一起吃飯的時候。老朱對河南的情況非常的關切,因此下令但凡是河南來的奏摺,不管是什麼時候到的,都要及時送到他面前。
豈料就這麼看了一眼,老朱就氣的再也吃不下飯了,渾身都在發抖。
「皇上這是怎麼了?」馬皇后見老朱臉色不對,邊吃邊問道。
「這該死的韓度,他這是想要幹什麼?張嘴就是一百萬擔。朕剛剛弄到一點糧食,他就來趁火打劫,混帳東西!」老朱重重的把奏摺扔在桌子上。
馬皇后看了老朱幾眼,把飯咽下,放下碗筷,將奏摺拿了起來,仔細看了一遍。
合上奏摺,馬皇后不禁說道:「臣妾倒是覺得韓度說的沒錯,這麼多百姓無事可做,是要出亂子的。修繕道路也只能夠頂一時之用,若是想要讓百姓長久的有事做,還是需要一個重大的事情給百姓做。」
「哦,修葺道路就只能頂一時,那他想將全河南的道路,都修成水泥路,就能夠頂一世?」老朱有些不忿。
馬皇后見老朱小脾氣發作,也沒有和他計較,反而笑著說道:「那至少,也能夠把幾年頂過去啊。而且韓度不是說了嘛,像這樣有著全省百姓修建水泥路的機會可不多,若是不趁此良機將水泥路修建起來,那等以後再想修,就更難了。」
老朱又豈能不知道這是個好機會?現在讓百姓修路的代價多便宜啊,每天給點粥吃個半飽,老百姓就會感恩戴德的為朝廷不怕苦不怕累的賣命修路。
這要是換成平常的時候,你試試。不僅不可能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來參與修建,就算是開出比這高十倍的代價,也未必有百姓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