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侄兒,咱標兒在書信說呀,船隻就要組裝完成了。」
朱元璋忽然想到自己的長子,那是不由得自豪了,現在更是懂得這麼多的知識,實在太好了,也是太幸福了。
陳久也是一驚,隨後大喜道:「陛下,這是大事呀,要是真的完成了,可算是大喜事了。」
朱元璋如何不知道,一旦有了這些鐵甲船,對於倭寇將是一個巨大的殺手鐧。
不過他又想到一個問題,一臉無奈著拿出單安仁的奏章:「你看,一艘鐵甲船的費用,大概是一萬兩的樣子,隨著船體越大,造價就越高。」
陳久點點頭:「這是自然了,不過要在大海上航行就是需要更加龐大才行,小一點就容易翻船,起碼每一艘十萬兩的大型船隻,然後裝載大炮,一艘起碼也要五十門大炮。」
「要是可以的話,就要各自一百門大炮,船體兩側都要有,同時船頭船尾都要具備,如此說來,少說也要多加幾千兩到幾萬兩不等。」
「一兩艘肯定不夠了,那麼就要組成一個龐大的編隊,按照侄兒的想法,十艘一個編隊,加上大明的海岸線很長,起碼需要黃海千戶,東海千戶,以及南海千戶,三個組成。」
「每一個千戶麾下都要有十個編隊,差不多一個千戶就需要一百艘戰艦。」
陳久越說越起勁,朱元璋是越聽臉色越蒼白,手都要發顫了。
「停停停,侄兒,按照你這麼說,起碼需要三百艘這樣的船隻?」
陳久此刻還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臉色,不過還是說道:「叔叔,這不過是一部分而已,還有很多,按照小侄的想法,再多十倍都不算多。」
「再多十倍都不算多?」
朱元璋要頭暈了,這要多錢呀,按照他的想法,一艘按照十萬兩白銀算,三百艘,就是三千萬兩,三千艘就要三萬萬兩,這是多麼巨大的數值。
陳久卻是不以為意著說道:「叔叔,造船了,雖然花錢,都可以用他們去賺錢的,要知道一旦海外貿易開通,造船只有官方可以造,那些想要出海的富商,不是要買船,這不錢來了,多簡單的事情。」
朱元璋聽著,不說話,道理好像是這麼一個道理。
陳久看著就繼續忽悠著,不,鄭重著說道:「叔叔,你別忘了,海外的金山銀山呀,只要船多了,才能運回來,萬一船小了,不堅固,然後沉船了,可就是一無所獲了。」
朱元璋是越聽越眼紅,對啊,非常對,要夠大夠堅實,更有攻擊力,才能保護好自己。
「好,侄兒,你說對,要大更要堅固,太對了,不然得到了,卻船翻了,找誰說理去呀。」
說著他二話不說,直接下旨到松江府船塢處,讓單安仁擴大至少五倍來建造。
單安仁聽著,確認是沒有錯後,也是愣住了,回頭看了看自己的眼下組裝好的船隻,還要五倍呀。
「太子,這事?」
朱標一看,不由得腦中一轉,馬上就想到了自家堂哥在自家老爹面前忽悠,不,嚴肅的樣子,那是不由得苦笑著說道:「照辦吧,單大人,應該沒有問題吧。」
單安仁搖頭道:「問題到底是沒有,不過造價可不是多五倍呀,起碼七八倍的。」
朱標直接點頭道:「可以,建造吧,反正父皇有錢,不要怕,批覆的可是國師。」
單安仁一愣,對呀,現在掌控大明財政大權的,可是國師大人,只要國師大人批覆了,自然可以建造了。
「好,馬上寫奏章。」
單安仁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戶部,戶部尚書楊思義看到後,就找到了陳久。
「國師,這也太離譜了,早一艘船,竟然起碼七萬兩,金子做的呀?」
陳久看了一眼,就看向國庫中的錢,現在又多出了三百萬兩,他直接大筆一揮,先造十艘再說,不夠再加。
一下子就是七十萬兩,讓楊思義時i不由得心顫不已。
「國師大人,這?」
陳久就直接說道:「是,陛下的意思,現在的船太小了,起碼擴大五倍以上,造價自然上來了,其中還包括了大炮嘛,不算多,不算多。」
楊思義聽著,這錢好像確實不算多的樣子,就好奇著說道:「那麼需要多少才算多呀?」
陳久嘆息一聲:「這才十艘呀,差得太遠了,起碼三千艘打底,按照這個速度,豈不是要三百年,太慢了,看來需要加緊培養船工才行呀。」
楊思義是直接嚇得坐在了地上,三千艘,豈不是要兩萬萬多兩白銀,這是多少錢?
「瘋子,真的是瘋子。」
他心中大聲地爆發著臥槽,但可惜,擋不住瘋狂的人,現在大明的建設還是需要錢財的,這樣會不會太誇張了。
不過算起來,一年十艘的話,好像卻是沒多少。
「不行,太慢了,本國師絕不能忍,起碼開工建造五十艘的規模才行,不然根本上速度。」
按照這個速度,一年兩次的話,就能有一百艘了,三千艘三十年,或許還需要時間,但三百艘還是不需要那麼久的,幾年就可以了。
一想到這裡,他馬上進宮去了。
完全沒有顧及一旁錯愕無比的楊思義。
同時建造五十艘呀,太瘋狂了,這也太瘋狂了。
一個個都是瘋子,一年就能造出一百艘來,要這麼多大船做什麼呀?
他不知道,自然不理解了,因為他不知道海外有太多的好東西,這才是主要的。
不過現在也算是嚇了一跳,但也不敢說出去,免得引來一些麻煩。
再說了,這些都是皇帝的意思,他們哪裡敢多說什麼。
再說了,現在大明正在快速地發展起來,現在國庫收入已經超過一千多萬白銀了,這可是連糧稅都還沒交呢,就有這麼多錢了,簡直太多了。
和以前相比,真的是沒得比,也是沒法比。
而且大明人口也在增加之中,畢竟錢多了,自然那是可以養育更多的子女,這是必然趨勢,多疑不用擔心沒有人買鹽。
只會越來越多的人來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