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開始將手伸向制度
「保護.知識?」朱標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原時空要等到17世紀才會正式出現。
發祥地正是,近代歐洲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
英國是智慧財產權制度最早的推行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於1623年頒布的《壟斷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這部法律的施行極大地推動了當時英國採礦、冶煉、運輸、手工業製造等各個產業的發展,之後專利法實施的100年期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是英國建國十幾個世紀的總和。
從這也可以看出專利法的重要性。
對於如今的朱標而言,無論是專利還是智慧財產權,都是一種極其新奇的事物,他會感到疑惑很正常。
楊憲想了想,接著開口解釋道:「智慧財產權,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用他的智慧產生的各種成果,那個最終的成果便是智慧財產權。」
「比如一個醫生,他的藥方就是他的知識財產,一個工匠,他設計的新工具就是他的知識財產,一個文人,他寫的書籍著作就是他的知識財產。」
朱標微微點了點頭。
楊憲這麼一說,就把整個事情點透了。♟👌 ❻❾ˢ𝓗Ⓤx.Ćᵒ𝓂 👺👤
「殿下,專利的實施,絕對能夠提高整個天下對技術的研究熱情,提高的不僅僅只是工業而已,算學、醫術、文學、天文學各種領域都會立馬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
「就拿醫術來說,根據記載在三國時期,神醫華佗便已經能刮骨開顱,可為什麼到了如今,這些醫術為什麼非但沒有發揚光大,反而卻是隨著時間流逝而跟著失傳了呢?這固然有戰亂等各方面原因,可更多的是為醫者敝帚自珍,這大大阻礙了醫術的轉播與發展。」
「學手藝的行當,有一句老話,叫做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師傅們往往都會留一手。有了專利法之後,師傅們便不用擔心自己會餓死的情況了。」
「專利法一旦推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全國的大夫便會積極申請專利,貢獻出一張張獨門的藥方。一人力短,即使是珍藏的獨門藥方,又能救幾人?又能獲利多少?」
「通過專利,授權他人共謀,製作成藥,每售藥一份,獲利就要分成與拿出藥方之人。二者之間獲利差距,說是天壤之別也不為過,這筆帳就算是傻子也會算。」
朱標兩眼放著光,接著開口道:「這樣一來,全國各地的名醫都會向朝廷貢獻出他們畢生所學,提供者享受專利帶來的收益,其他人則是能夠因此獲得學習的機會,並且會不斷推陳出新,全天下醫者醫術水平只會越來越高。😡💚 ➅➈𝕤𝕙ᵘⓍ.ℂσⓜ 🐊☜」
「沒錯,這就是專利的作用了。」楊憲笑著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同理如果放在文學領域,一人著書,發行天下,每售賣一本,都要給書籍作者一筆專利費用。」
這個時代的小說作者,可沒有版權費一說,有的只是潤筆費,就是一次性將手中的文稿賣出去。
後續賣多賣少,都與小說作者無關。
類似後世網文小說的買斷制度。
除了明記外,其餘出版商給的潤筆費之少,顯然無法與買斷費掛鉤,充其量只能算是辛苦費。
【 𝟲𝟵𝙨𝙝𝙪𝙭.𝙘𝙤𝙢】
所以這個時代很多小說家,其實生活過得並不好。
能夠支撐古代這些文人走下去的,更多還是認為著書立傳,能夠光宗耀祖,寫詩賦詞能夠青史留名。
當然也有一些是,胸中鬱郁不得志,寫給自己看的。
可這些都沒有金錢物質的回報,來得更加簡單粗暴。
後世網文井噴期,也正是發生在移動閱讀支付興起的年代。
楊憲十分耐心,將專利法所有涉及到的事情,方方面面掰開揉碎了和朱標一一講明。
朱標聽了是,雙眼異彩連連。
專利之費,楊卿真乃國士,學究天人,在他之前怎麼就沒有人能夠想到這些東西呢?
楊憲也沒有想到,會因為宋濂一事,引出專利法案來。
不過提早建立起這些制度,並非是什麼壞事。
後世,我國因為是後發,所以很多地方都一直受到發達國家的各種制約,但是現在不同,現在的大明是全世界科學最發達的地方,專利制度一旦建立,大明將會成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周圍的鄰國,立馬將會面臨技術的關卡和保護,大明就能堂而皇之進行經濟掠奪。
如果對方不肯上交天價的專利費的,那就更好不過了,正好給了大明一個完美的出兵理由。
畢竟師出有名,是每個時代都必須要做的事情,無論如何起碼得有一個名頭。
朱元璋身為開國之君,現在對於大明的統治可謂是牢固無比,推行專利法,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
具體還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需要朱標回去稟報朱元璋然後召集中書省六部大臣們,商議後才可以訂下。
剩下的這些事情,楊憲相信朱標可以做得很好,只是在分別前交代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
眼下楊憲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那就是讓宋濂背後的那些江南財團付出應有的代價。
他可不是什麼好脾氣,別人都打到明記家門口了,也該給他們一個教訓。
商業上的事情,那就在商場上解決。
楊憲會讓這些傢伙知道什麼是資本。
而資本的出現,就標誌著社會生產過程邁入了新的時代。
接下來一段時間,明記紡織廠開始加快蠶食全國棉布市場的步伐,各種商業手段層出不窮。
一開始那些江南紡織商人還能靠著所謂的老客戶苦苦支撐。
可商場上從來就沒有永遠的盟友,所有一切關係都是跟隨者利益起舞。
這些老客戶自己,或者說市場就會教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江南紡織商們,最後他們紡織廠生產的棉布,到最後即便是虧本降價都賣不出去。
因為同等價格,明記紡織廠的棉布質量要比他們高很多。
生產的棉布賣不出去,堆積如山,紡織廠無法開工,紡織廠無法開工,紡織工人們只能另謀生計。
缺少工人,又導致紡織廠無法開工。
沒過多久,這些江南商人的紡織廠便陷入到這樣的惡性循環當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