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斬草除根(4k)
「想要從根上破壞北元人的部落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要做的是在漠北大規模推行種植牧草,以及圈養牲畜的模式。」
楊憲看著朱元璋和朱標,接著開口道:「朝廷方面則是提供牧草草籽,以及其他各種耕作工具,同時派出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輔導,培養他們的耕作能力。」
楊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北元人從原本的遊牧生活模式,轉化為和漢人一樣的農耕生活模式,牲畜也由原先的放養改成如今的牧場圈養模式。
這樣一來,草原上的這些牧民們將會徹底受制於這片土地。
而正是原先粗放的遊牧生活,這才造就了之前那批天下無敵的草原鐵騎。
楊憲這個方法,等於是延續了之前羊毛貿易的思路策略,只不過由於如今已經打下了漠北,因此這一次做的更加徹底而已。
朱元璋聽了楊憲的話後,點了點頭,笑道:「楊國公此計甚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樣一來,北元人過習慣了安逸的生活後,再想回去就不容易了。」
「到時候,就算他們想要反叛,也沒有這個能力了。」朱標在一旁補充道。
「好,好,楊憲你做得非常好!」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是越想越高興。
曾經的元朝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他們簡單的生活結構。
這種簡單的生活結構雖然粗糙,可最終卻能在塞外苦寒之地存活下來,靠的就是自然優勝劣汰。
這樣一來,一代代過去。
存活下來的北元人,天生就是強大的戰士,就連婦孺也比中原這邊的那些書生力氣要大很多。
再加上後天錘鍊出天下無雙的騎射之術。
這才成就了當初的上帝之鞭,橫掃中原,乃至歐洲。
楊憲這麼做,對他自己來說是三贏的局面。
大明朝廷從此不用再擔心草原人民反叛,少了這個心腹之憂。
草原人民從此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隨草而牧,朝不保夕。
楊憲則是能夠因此賺取大量的功績點,美滋滋。
楊憲等朱元璋和朱標消化完這些消息後,接著開口道:「除了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還得改變他們的文化,也就是將他們徹底漢化。這一點,由於前元本就有讓族人學習漢文化,有這個基礎在,推行起來阻力會少很多。」
「然後有一點要做的就是漢蒙通婚,讓漢人娶草原上的女人。這樣經過三代左右,將再無反叛可能,因為到時候草原人已經徹底融入我們之中。」
楊憲提出今後所有蒙古人必須學習漢族文化。這包括學習漢語、漢字、漢禮、漢服等方面。這些要求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同化政策。楊憲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蒙古人逐漸放棄自己的民族特徵和身份認同,而轉而接受漢族的文化和思想。
為了讓這些蒙古人儘快和漢人同化,不會對明朝生出反叛之心,楊憲還提出一個建議。
那就是在一段時間內,禁止蒙古族內部之間的通婚,規定蒙古族的女子必須嫁給漢人,蒙古族的男子則必須成為漢人家庭的上門女婿。
私下裡儘量減少蒙古族人之間的接觸,讓他們完全融入漢人的家庭當中。即使有一些蒙古遺民帶有反叛情緒,也無法聯繫到自己的同族,計劃自然無法成功。
把整個蒙古族人全部打散,分批分流進入全國各個城市。
同時派出一批漢人進入漠北,進行開荒。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族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強大。當年強大的北魏就是硬生生被漢族同化消失在歷史當中。而這些長時間學習漢族文化的蒙古人,很快就會徹底融入明朝當中。他們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還會穿上華麗的漢服,還會遵守漢人的禮儀和習俗。
他們的子女也會完全認同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這樣一來,蒙古族的文化和血統就會逐漸淡化和消失,而漢族的文化和血統就會逐漸強化和擴大。
楊憲將自己制定的整個漠北草原改造計劃,逐條和朱元璋講解,同時著重講了其中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
「當然這些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慢慢消化。目前整個漠北草原剛剛歸附,還需要那些前元貴族,和部落首領們,穩住局面。」
「只不過要把他們移居內城,做好監控。」
楊憲絕對不會讓蒙古族人再重新治理草原,因為那樣做雖然短期內有利於管理穩定,可從長期看,將不利於民族融合。
「皇上,整個漠北草原需要進行大改造,需要大量的基礎建設,需要規劃建設一座座新的城池」楊憲越說,雙眼的光芒就越亮。
因為穿越過來的他,清楚知道,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兔子之所以在戰後滿目瘡痍的大地上,能夠快速發展,僅僅花了幾十年時間就能最終屹立世界之巔與白頭鷹肩並肩。
國家大力推行基礎建設起了關鍵的作用。
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條可以行得通的道路,楊憲如今只需要踏著前人的腳步前行就行。
「好,好,非常好。一切按照楊國公的計劃施行,太子,你等會兒下去讓中書省拿出一個具體章程來。」朱元璋喜道。
「是,父皇。」朱標開口應道。
要開展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撐。
原本大明國庫肯定是拿不出這麼多錢的,為了這次北伐,朱元璋已經做好了被掏空國庫的準備了。
可整個北伐戰役打下來,國庫非但沒有見少,反而變得越發充盈。
要知道這還是在做了有功將士的獎賞,與傷亡兵士家屬的撫恤之後。
能做到這一步,是因為兩方面原因在。
第一是在楊憲的帶領下,無論是打下北元的時間,還是士兵傷亡,都大大出乎朱元璋他們的預料。這為國庫不知道節省下來了,多少糧草。
第二點是就連楊憲也沒有想到,北元的家底竟然這麼豐厚。
除了大量牛羊馬外,還有整箱整箱的黃金、白銀從漠北被拉回京城。
北元皇族如此驕奢淫逸,也難怪最終會亡國了。
漠北草原的事情,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剩下遼東和雲南殘留的北元餘孽,等來年開春,朱元璋會再次安排其他人掛帥出征。
對於朱元璋來說,最近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北伐大捷後,朱元璋又收到了一份來自李善長的奏摺。
看了奏摺上的內容,朱元璋是大喜,立馬召見了李善長議事。
朱元璋看著李善長,開口道:「善長啊,你給咱上的那道摺子,咱看了好幾遍了,越看越覺得伱親。但是咱想啊,如果咱真的如此做了的話,那些臣將會不贊同的。特別是那些言官,肯定會多嘴。」
「皇子們都已經陸續長成了,應該敕封王位,藩屬。授予邊關重任,讓他們為國效命。」李善長一見面,便堅定不移表達出了自己的立場。
「敕封皇子,關係到大明千秋,皇上不必猶豫。皇二子、皇三子的才能,朝廷上下也是有目共睹。特別是皇四子,其文韜武略,堪稱本朝一流。他的能力,這次北伐戰爭已經充分證明。連好些老將帥都未必比得上他,大明有這樣的龍子龍孫,真乃天賜之幸。」
「臣冒昧再奏,為皇子封王,好讓他們日後統兵戍邊做好準備。」
說著李善長躬身再拜。
朱元璋今天特意召見李善長進宮,就是想要最後再探一探他的口風。
李善長的意見,能夠代表很多朝臣的意見。
而李善長的表現,也讓朱元璋很滿意,笑道:「善長啊,你差不多是跟咱時間最久的臣子了。連咱妹子都說啊,說李先生是亦師亦友,亦兄亦臣哪。還說善之者,長。你看這話多好聽啊,咱想說都說不出來啊。」
「臣行將六十,回首此生,惟可慶幸的就是遇上了明主,才有了今日的榮光。」李善長開口道。
「善長,咱就按你的意思辦,在明早的朝會上正式宣布此事。」朱元璋笑道。
李善長又一次賭對了。
京城。
魏國公府。
湯和登門拜訪。
兩兄弟難得又在一起喝起酒來。
「三弟啊,看來咱們這位大哥馬上就要給眾皇子分封王位了。」湯和開口道
「二哥估計的事情,大多八九不離十啊。」徐達放下手中的酒杯,微笑道。
「你上奏了嗎?」湯和接著問道。
徐達搖了搖頭,道:「天子家事,臣下還是少多嘴的好,他如今可不僅僅只是咱們的大哥,更是咱們的皇上。」
徐達這話顯然是在提醒湯和。
湯和又如何聽不出來,他拿起手中的酒杯,一飲而盡。
「聽說李先生已經上奏了,而且是勸進。」湯和神色複雜,又喝了一杯,這才接著開口道。「你說李先生這麼有才華的人,他能不知道封王的後果嗎,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徐達拿起酒壺,給湯和倒滿酒杯,勸慰道:「二哥,是人都會變的,如今的李先生已經不是當年我們攻進定遠縣,見到的那個騎著小毛驢,面對咱們一幫子紅巾軍榮辱不驚的李先生了。」
湯和連喝了幾杯酒下肚,已經有些醉了。
他眼神迷離,開口道:「三弟,你說李先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李先生了,那麼你還是當年那個你,我還是當年那個我,大哥還是當年那個大哥嗎?」
徐達無言以對。
誠意伯府。
得了封賞後,楊憲今日是來見他老師劉伯溫的。
該有的禮數得有。
只是今天誠意伯府的客人有點多。
小六子正準備通報,卻是被楊憲抬手阻住了。
大廳上。
來了很多都察院的官員。
「劉中丞,現在外面都在傳皇上就要給眾皇子分封王位了,而且朝中很多人也跟著上奏勸進了,其中就有中書省李相國。在李相國的帶領下,中書省、六部許多官員都選擇跟進。」
督察御史陳懷義義憤填膺道:「劉中丞,在這個國家危難時刻,你應該帶領我們大家一起上書諫阻啊。」
「請劉中丞,帶領我們大家一起拯救大明於水火之中!」
其餘都察院的官員,這時候也跟著站了起來,躬身道。
坐在主位上的劉伯溫,面沉如水。
正當劉伯溫要開口時。
楊憲從屋外走了進來。
「學生楊憲,拜見老師。」楊憲恭敬行了一個學生禮。
看到楊憲,方才臉色異常難看的劉伯溫,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
劉伯溫開口笑道:「希武來了,快這邊坐。」
「小六子,貴客上門,你怎麼都不知道通報。」劉伯溫看向隨著楊憲一同進來的小六子,開口道。
「是我讓小六子不用聲張的,老師這方才討論的熱鬧,不知道在聊些什麼。」楊憲笑道。
「參見楊國公!」
「參見楊國公!」
屋子裡的這些官員們見到楊憲,紛紛行禮道。
楊憲擺了擺手道:「今日我來這,只是老師的學生,諸位同僚無須多禮。」
劉伯溫看了眾人一眼,神色複雜地將方才的事情講了一遍。
陳懷義則是跟著接口道:「楊國公來的正好,你如今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你上書勸諫,皇上一定肯聽。」
你們這些傢伙,自己想死可別拉上我。
楊憲心中想著。
雖然他死不掉就是了。
眼下局面,其實他的老師劉伯溫看的非常清楚,只是處在他的位置,很多話確實不好說。
因此楊憲只能代勞了。
「關於分封諸王一事,就在剛剛我已經通過太子殿下上過奏書了。」楊憲笑道。
一些御史言官在聽了楊憲的話後,臉上露出的笑容,紛紛叫好。
「楊國公,不愧是劉中丞的高徒。」
只有坐在楊憲身旁的劉伯溫,察覺到異常。
果然下一刻,楊憲便接著開口說道:「不過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因為我的奏書是勸進,而非諫阻。」
話音未落。
在場這些御史言官們臉上的笑容剛剛綻放,便瞬間凝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