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教育弊病(一更)

  春意料峭,江南尤冷。【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一座高台,坐北面南,台下坐滿了教諭、訓導、儒士與先生。

  朱允炆坐在高台之上,左面是內閣解縉、陳迪、禮部尚書黃觀,右側是禮部侍郎楊士奇、陳性善、董倫。

  眾人落座,朱允炆起身走至前面,環顧眾人,平和地說:「朕向天下百姓承諾過,要讓他們的孩子有書讀,可大教育戰略推動了一年,進展實屬緩慢,各地屢屢上書,談及諸多問題,今日在這裡,你們不妨暢所欲言,直陳問題。拍馬溜須之事,就不要出現在這裡了。」

  此話一出,眾人有些鬱悶。

  花費了兩天時間,搜腸刮肚,寫出來的溢美文章怕是不能用了啊。

  早知如此,就不準備文稿了。

  「講吧,誰先來。」

  朱允炆轉身坐了下來,看向台下。

  無人起身,一時寂寂無聲。

  楊士奇見狀,對朱允炆行了個禮,起身走出來:「既然沒有人先說,那就按省來吧,陝西的先生,請陳言。」

  陝西鳳陽府教諭徐厚識年近五十,身體尚好,第一個站了起來,對高台行禮,然後喊道:「皇上,諸位,既然要陳說教育弊病,臣就斗膽說上幾句,若言錯失據,還請恕罪。」

  朱允炆笑道:「今日只管奏陳,哪怕是你們扒出來布政使衙門的軼事,也沒有人會怪罪。」

  台下哄堂大笑,眾人不由輕鬆許多。

  徐厚識作揖,然後喊道:「微臣出自府學,就單就府學而論,朝廷推行教育革制,引雜學入國子監,這些事早有定論,且不多說。只是府學不如國子監,先生數百,各類皆有。府學中教諭、訓導,加起來最多不過八人,最少的,只有五人。」

  「以八人或五人,執教諸多課業,多少有些強人所難。加之一些訓導,並不精通雜學,唯通儒術,談論四書五經,頭頭是道,但及其他,支支吾吾,頗似有難言之隱。臣以為,朝廷若在科舉中加重雜學,應空出幾年時間,先提升先生雜學之能,再作執行。」

  朱允炆聽聞之後,連連點頭。

  這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以前是出自縣府學,考取舉人,之後直接參與會試。現在朝廷雖然引雜學入國子監,入府學、縣學、社學,但歸根到底,教師型人才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舉人想要更好考取功名,唯一的辦法就是取得舉人身份之後,進入國子監再修習幾年,這就從舉人到進士,改變為了舉人到國子監再到進士,多加了一個環節,對應需要多花上三年時間。除非府學本身就擁有很好的雜學訓導,可以在出了舉人之後,直接考取功名,跨過國子監。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府學、縣學缺乏儒師之外的訓導,這一點朕是知曉的,可天下府學、縣學如此之多,一時之間朕也無法找尋如此多的良師充入地方。國子監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犧牲,一些原本官途光明的監生,尚未肄業就被朕送到了地方,這裡坐著不少國子監的監生,他們是知曉的。」

  朱允炆認真地回答著徐厚識的問題,繼續說:「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朕與內閣、禮部、國子監官員商議過,當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待學子府學肄業之後,進入國子監,以國子監引導學子研讀更高學問。也就說,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這是四級制。」

  「府學學子取得舉人資格者,可選擇不入國子監,直接參與科舉考試。若其文史功底高深,才智一流,朝廷依舊會破格錄取為進士。但朕以為,多花上三年時間,博覽其他,開拓眼界,於塑才,朝廷選才,用人,是有幫助的。徐先生以為這樣可妥?」

  徐厚識等人聽聞,也算是聽明白了,朝廷在教育路線上,已經設定了四級制,允許在三級的基礎上魚躍龍門,也可以在四級基礎上蹦入龍門。

  「臣知曉了。」

  徐厚識坐了下來。

  陝西西安府訓導孫長威起身作揖,言道:「臣乃是西安府藍田訓導孫長威,藍田學堂修建於元初,百年來早已是破敗不堪,縣學屢屢求助於知縣衙門,卻只有杯水車薪,臣曾走訪多地,陝西縣學學堂,多是陳舊建築,破瓦涼風,夜觀明月,臣請朝廷可以想辦法,修繕學堂。」

  朱允炆示意孫長威坐下,然後看了看左右:「朕沒想到,今日還有伸手要錢的,應該把戶部尚書夏元吉也喊來熱鬧熱鬧。」

  「皇上,臣在呢。」

  人群後冒出一腦袋,夏元吉站了出來。

  朱允炆眼前一亮,道:「來得正好,學子讀書,總不能連個好的場所也沒有,戶部能不能撥付一些款項,專資學堂修繕與營造?」

  夏元吉有些為難,現在的大明朝還沒富裕到能翻修所有府學、縣學、社學的地步,尤其是一些發展落後的地方,別說縣學了,就是知縣的衙門也是破爛的,下雨天就在下面放個盆子接水,這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既然事關教育,臣當量力而行,今年在財政討論時,會優先考慮在這方面劃撥更多錢糧。」

  夏元吉只好打了個太極。

  朱允炆擺了擺手,直言道:「朝堂的話術就不要用在國子監了,直接說吧,今年戶部能支持修繕多少學堂,新建多少學堂?」

  夏元吉額頭有些冒汗,早知道有坑就不來了……

  沒辦法,皇上讓表態,那就只好挖肉了,夏元吉開口:「臣一時之間也無法評斷,但可以給大家透個底,一年內,修繕三百學堂,新建五十學堂是沒問題的。」

  朱允炆搖頭:「據朕所知,問題學堂的數量不低於八百,主要是縣學與社學。這樣吧,戶部今年最低修繕六百學堂,新建一百學堂,兩年內完成所有問題學堂修繕。不要賣苦,幹活不需要戶部,你們只需要出銀子即可。」

  夏元吉無奈,錢是有定數的,修繕耗費的錢也不在少數啊。

  眾人見此,感動不已,紛紛起身行禮。

  朱允炆讓眾人安靜,道:「修繕學堂,本就是朝廷應該所為,不算什麼功勞,無需如此,繼續說吧。」

  自陝西,到山西,再到北直隸。

  一個個問題被提了出來,朱允炆一一處置。

  孫-文舉起身,對朱允炆道:「皇上,臣有三件事。」

  朱允炆眉頭一抬:「莫要說三件,只要先生說得出來,三十件朕也聽著。」

  孫-文舉感謝朱允炆如此重視教育,肅然說:「臣在北直隸,為社學教諭,就單論社學來說。朝廷為了促使移民,曾公開告示,准許移民百姓的孩子免費進入社學、縣學乃至府學,並大興社學,社學紛紛而立,卻有一個尖銳的問題,移民的孩子免費了,那當地百姓的孩子是否需要收費進入社學?若收費,是否對當地百姓不妥。」

  朱允炆微微皺眉,孫-文舉說得倒是貼合現實。為鼓勵移民,朝廷出了不少政策,其中一項就是免學費,可當地百姓呢,移民在某些地方畢竟不占據主體,若區別對待,當地百姓如何想?

  可人家是移民,千里迢迢,拋棄了親族與祖先的土地,來另一個地方紮根,服務於朝廷戰略,付出的犧牲總需要一些額外的對待。

  「你們怎麼看?」

  朱允炆有些拿不準主意。

  解縉、陳迪等人也沉思起來,楊士奇也被這個問題打得措手不及。

  李-志剛沉穩地說:「移民百姓與當地百姓,同為大明百姓,按理說,應當同享免費教育,且眼下社學、縣學、府學教諭、訓導,皆領朝廷俸祿,無需百姓家交納束脩。若直接讓當地百姓免費,於移民不公,若不讓當地百姓免費,於其又不公。臣以為,可將此事交付移民來決斷。」

  「哦,仔細說說。」

  朱允炆有些好奇。

  李-志剛笑道:「當地社學可以聯合移民與當地百姓,讓移民公開表態或投簽子表態。移民性情淳樸,若當地百姓待他們善良,他們定會答應,這樣即可以讓其更好融入當地,也可讓當地人更好接納他們。若當地百姓待他們不善,那也只能說明當地教化還不夠,衙門與當地士紳需要為此負責。」

  朱允炆拍手稱讚:「此法可行,孫先生以為如何?」

  孫舉文沒想到李-志剛竟然將決定權交給了移民百姓,不過仔細想想,這件事畢竟是移民百姓的獨特待遇,他們是有權決定是否分享給當地百姓。

  「可皇上,若是沒有移民的地方,社學該怎麼辦……」

  孫舉文繼續為難。

  朱允炆沒有繼續糾纏這個問題:「那就收點束脩吧,不管百姓送來的是臘肉,還是雞蛋,不管是一捆柴,還是一塊木板,都權當其交過學費了,不得阻攔,也不得嫌棄。」

  孫舉文摸了摸額頭,看來也只能這樣了,只好轉而說第二件事:「百姓之家中,有許多適齡孩子並不入學,寧願將其充作勞力,也不送至學堂,苦口婆心也無濟於事,臣等不知所措,求皇上賜法。」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