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也考慮過製造鐵船的可行性問題,後世有機器挖礦,有高爐冶煉,有電焊加工,可這是在古代,純人工時代,真的能製造出鐵船嗎?
答案是:
能!
任何人都不應該小瞧中國人的智慧與能力,在一窮二白的年代,在算盤的聲音里,在金銀灘獵獵的寒風中,在日以繼夜的鑽研中,在羅布泊的驚雷中,明明白白,堂堂正正的證明了一點:
中國人是有智慧,有能力解決一切難題的!
後世人如此,大明的大國工匠們,不應該也是如此嗎?
沒有機器挖礦,那咱就用人挖,沒有高爐冶煉,那就用矮爐,沒有電焊,那就用錘子敲,鐵壺都能包出來不漏水,船你們包不出來?
在朱允炆看來,鐵船製造最大的難題,還不是這些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動力問題。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一般鐵船還好,沒有風的時候划槳也還能跑跑,但如果是大鐵船,沒有風怎麼跑?
寶船有長櫓,拼了力氣吆喝吆喝也能堅持一段時間,可大鐵船自重更重,吃水更深,把長櫓揮斷了,也未必能提供多少動力啊……
說到底,鐵船還是需要配蒸汽機才合適。
看來需要在國子監專門開設一個蒸汽動力學專業,總靠人力也不是個辦法……
「皇上,我們輸了。」
梁尚才、王二等人低頭,一臉愧疚。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來,擺手道:「輸贏並不是結果,明白問題,找准方向才是結果。古人有曹沖稱象之典故,想來你們也是熟悉,朕就不再多說。大象在船上,如此沉重尤能支撐,這鐵船在水上,為何就不能跑?」
「說到底,是我們沒有想過製造鐵船罷了,畢竟木材到處有,取材方便,打造起來也方便,而鐵料本就少,拿來造船屬實有些浪費,加之造船不易,縱有人動過這心思,怕也無法實現。」
梁尚才疑惑地問道:「那皇上讓我們製造鐵船,是為了?」
朱允炆收斂笑意,嚴肅地說道:「前人沒有做到,我們後人做到了,不是更顯得偉大嗎?」
「偉大?!」
梁尚才不太明白這個詞的內涵,但似乎自己的餘生,不再是那麼迷茫了,而是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有了一個更有奔頭的目標,那就是:
鐵船!
朱允炆粗略地解釋道:「其實先人在這方面已經有過研究,墨家還專門論述過。朕簡單的說下,這物體在水上是漂浮,還是沉下去,與物體是鐵,是石頭,是木頭本身沒有關係,而是與水有關係。」
「這……」
梁尚才等匠人驚訝不已。
浮不浮在水面上,不是看上面的物,難道只是看水?
若這是正確,那錘子、榔頭、石頭……都能漂在水面上?
看水?
水有什麼?
朱允炆解釋道:「水中有一種力,名為浮力,也就是向上托舉,不讓物體下沉的力。而浮力的大小,不是由木頭決定的,也不是由這鐵鍋決定的,而是由木頭放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水的密度所決定的……」
「等等,皇上,何為體積,何為密度?」
王二一腦袋漿糊,渾然聽不明白。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連工部侍郎黃福也都是一臉木然,這都什麼跟什麼,雖然聽清楚了皇上說的每一個字,但怎麼組合在一起就聽不懂了。
「體積,就是所占空間的大小……密度……這其中還有體積公式,也就是質量除以密度……呃,質量,可以簡單理解為重量……」
「怎麼來的?朕怎麼知道誰弄出來的公式……」
「朕的意思是說,你們記住公式就好了,哪裡那麼多為什麼,想要知道去國子監學習去……」
朱允炆很是無奈,自己就是一個文科生,知道阿基米德浮力公式已經證明自己上課的時候沒睡覺了,還讓自己給出論證辦法,一腳踹到池子裡去!
要是能推導公式,有那個數學能力,自己還用得著學歷史與古漢語,不學這些,也用不著去南京,也就不會摔一腳來大明……
粗略地講述了一番,朱允炆便不再開口,不是不想繼續說了,而是對於工程學、浮力力學實在是知曉有限,就算是在樹下砸十個蘋果下來,朱允炆也會啃掉,而不是想想地心引力……
「大致就是如此,你們自己琢磨吧。」
朱允炆很不負責地結束了話題,然後與眾匠人告別,於一間大殿中著召集了龍江船廠負責人,一一見過之後,朱允炆詢問道:「龍江船廠目前有多少匠人?」
黃福本想說話,但想了下,自己露臉的機會不少,應該給其他人更多機會,便主動說道:「此事都水司郎中更為熟悉,還是由他說吧。」
朱允炆微微點頭。
萬海平十分激動,稟告道:「回皇上,當下龍江船廠匠人已有二千七百餘。」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問道:「若是抽出四百匠人,有多少影響?」
「啊?」
萬海平萬萬沒想到,這龍江船廠肩負寶船製造重任,朝廷重視已久,眼看著前面寶船完工,就要進行第二期寶船製造,此時竟然要抽調匠人?
這不是自斷手臂?
「回話!」
黃福在一旁提醒著。
萬海平面露難處,忐忑地回道:「皇上,龍江船廠還想擴大規模,這若再抽調出去一批人手,恐怕會影響後期寶船製造,而且都水司已經擬好文書,各地物料採購也已發出……」
朱允炆擺了擺手,問道:「朕不是問你這些,只問一句,抽出四百匠人對龍江船廠影響多大,對寶船製造影響多少?」
萬海平擦了擦額頭冷汗,道:「若抽調四百匠人,恐怕要削減一艘寶船,還會導致另外一艘寶船延期……」
朱允炆沉思了下,點了點頭,道:「那就抽調五百匠人,削減兩艘寶船,同期一批打造七艘寶船,足夠了。」
「啊?」
吃驚的不止是萬海平,還有黃福、鄭和等人。
寶船如此威猛,如此強橫,只要親眼見識過,就應該大肆製造才是,越多越好,怎麼到了最關鍵的時候,突然還減產了?
鄭和更是著急,這寶船下大海,絕對是劈風斬浪,無往不利,若削減了,他日寶船數量那麼少,怎麼維持大明海上的霸權地位?
朱允炆看著吃驚的眾人,道:「朕何嘗不想寶船上百,縱橫四海!然就當下與長遠來看,京杭大運河將會貫通南北,舟船往來,南北聯動方是大局。這河道之上,總不能用海船去運輸貨物吧?朕打算於淮安府山陽、清河一帶,開設清江造船廠,專司糧船製造,即漕運淺船、海運遮洋船。」
「原是如此。」
鄭和與黃福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的良苦用心,他不止是需要重視戰艦,還需要考慮更多人吃飯的問題。
尤其是北平、遼東等地,都駐紮著大量軍士,只靠人工運輸糧食耗費太大,現在開始修河道,河道修好了,總不能沒船隻運糧食吧。
總需要提前籌備。
黃福突然想到了什麼,勸道:「皇上,臣以為新船廠選擇在淮安未必是最佳選擇,淮安周圍良木怕是不多,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
朱允炆讚賞地看了一眼黃福,他說的沒錯。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古代造船廠應該是資源主導型公司,就地取材才能做到最低成本,比如龍江船廠,這周圍就有不少木材,哪怕是木材不夠,也可以去湖廣砍了,順長江而下,不太費事。
按理說,在蕪湖、儀真這些長江邊上的城中選擇新船廠廠址更為合適,畢竟這裡可以說是「群商四會,百木交集」之地。
但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成本不是第一考慮要素,安全才是。
這裡的安全,並非是造船安不安全,而是糧食的安全問題。
從大明輿圖上來看,淮安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方,其處在大運河與淮水的交匯處,向南可以通往長江,向東又靠近大海,可以說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咽喉」。
而且,朝廷打造的八大糧倉中,其中有一座就是淮安倉,許多收納來的糧食,都匯聚到淮安倉。
而這裡又距離北平還有些距離,一旦北地出現嚴重問題,比如瓦剌打過城關,逼近北平,朝廷大軍可以疾馳北上,路過淮安就地取糧,就地徵調船隻北上增援。
從戰略角度來考慮,淮安太過重要,需要有糧食,有船,有軍事力量存在。
經濟服務政治,木材就辛苦點吧。
朱允炆闡明之後,鄭和與黃福也看清楚了局勢,同意在淮安設置清江造船廠。
「龍江船廠會分出一小部分匠人研究鐵船製造,工部方面需要做好鐵礦、鐵料供應,有問題嗎?」
朱允炆看向黃福。
黃福有些為難,道:「皇上,這鐵船若只是小船隻,試試也無妨,工部調鐵料自是沒有問題。可若是製造大船,耗費鐵料恐怕極多,朝廷鐵礦開採供應,怕有些吃力。」
朱允炆搓了搓手指,沉思稍許,道:「朕給你出個主意,可增加開礦進度,若開礦快了,工部總沒有其他問題了吧?」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