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最大地方官--巡撫

  兩日後,浙江都司的急報傳入京師中軍都督府。記住本站域名

  按理說,浙江都司隸屬於左軍都督府,而左軍都督府的府事是李景隆,這份情報應該交付李景隆處理。

  可自李景隆由廣東回來之後,朱允炆似乎忘記了這一茬,繼續讓徐輝祖兼管左軍都督府,甚至於其他都督府,也隱隱以徐輝祖馬首是瞻。

  徐輝祖知曉肩膀上的重任,也清楚自己的立場,故而遇事不決時從不專權擅斷。

  若在尋常時,倭寇進犯浙東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徐輝祖完全有權處理,然後以「簡報」的方式上奏皇上。

  畢竟這類情報每月多時二三十餘份,少時也有四五份,直接遞送地方文書,皇上也未必看得過來,只能摘取關鍵,簡單匯報。

  可現在,徐輝祖手裡握著《象山錢倉千戶所血戰倭寇》的文書,決定一字不改,並親自呈報給朱允炆。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處理公文,棘手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接山西布政使司急報,移民消息傳出後,民心浮動,不願移民者眾,甚至有惶恐之家,逃難於深山之中,以躲避移民之禍。

  朱允炆緊急召見內閣大臣與戶部尚書夏元吉。

  「移民非為小家,乃為國家,丁景福格局太小。」

  解縉不認為丁景福搞定不了這些問題,只不過不想自己背黑鍋罷了。

  畢竟一旦民亂山西,作為布政使他的責任是跑不掉的。以急報上奏,不過是先給朝廷講述清楚,移民政策是朝廷出的,和我丁景福沒關係,現在馬上要有亂子了,我出事,你們也有責任。

  「一次移五十萬人口,如此壓力也是可以理解。」黃子澄給丁景福說了句話,然後看向朱允炆,道:「皇上,臣依舊認為移民數量過多,時間過短,容易引發災禍,不若……」

  郁新皺了皺眉,不等朱允炆發話,便打斷了黃子澄:「皇上,臣認為山西移民困難重重,當委派朝廷重臣親往。」

  黃子澄被人打斷了話,自是有些不高興。

  郁新也有苦衷,既然朝廷敲定好了移民五十萬,而且大家不管同不同意,最後都是認可了的,反覆在認不認可的問題上糾結,無濟於事。

  當下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解決移民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解決如何移民的問題。

  既然消息已經傳了出去,百姓也知曉了五十萬名額,此時再改,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反而會使朝廷落得一個「朝令夕改」的印象,折損朝廷權威。

  朱允炆贊同郁新的看法,問道:「依你之見,誰去山西為好?」

  郁新看了一眼茹瑺,然而對朱允炆說道:「臣願舉薦茹大人前往山西。」

  茹瑺見郁新推薦自己,深知責任之重大,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道:「臣願前往山西,安撫百姓,為移民解困。」

  朱允炆看著茹瑺,讓此人去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茹瑺能力是不錯的,雖然這個人在歷史上不太光彩,但能被朱棣重用,還被封為忠誠伯,可見其本事不小。

  加上此人曾是兵部尚書,對於山西都司與山西行都司官員很是熟悉,一旦到了民亂地步,也能控制局勢。

  最主要的是,茹瑺體格好,四十歲出頭,還跟個三十歲小伙子一樣,時不時騎馬往返於大小教場,讓他快馬去山西,不至於累死。

  如果換黃子澄、解縉這種「純」文官,等他們坐馬車抵達山西太原府,估計夏天的麥子都收完了。

  「既如此,茹愛卿就辛苦走一趟吧。解縉擬旨,朕命茹瑺為山西巡撫,有監管都、布、按三司之權,巡撫山西,掃平移民之障!」

  朱允炆肅然道。

  解縉、郁新等人吃了一驚,如此一來,巡撫將會成為真正的封疆大吏,一舉打破朱元璋設置的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權分立」的狀態。

  巡撫!

  這個官職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北伐,大敗柔然之後,太武帝以來大千勇猛、多有戰功且熟悉北境險要,詔大千「巡撫六鎮,以防寇虜」。

  唐代設置有巡撫使,武則天曾安排狄仁傑任江南巡撫使,但這類官職屬於不常置官職,需要的時候拿來用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忘記了。

  整個唐代,也只有三個人做過巡撫使。

  至於宋代,更多的是安撫使、宣撫使與招撫使,巡撫使這個名字都很少出現。

  說到底,真正讓巡撫成為一種「制度」的,是明代!

  雖然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巡撫陝西,但那時候的巡撫,只是巡查地方、撫恤地方之意,並沒有真正的「實權」。

  而朱允炆設置的巡撫,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一把手」,統管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朱元璋「分權」玩得溜溜的,將一省大權分為三塊,看似精明無比,彼此制衡,可問題是,三個和尚未必有水喝啊。

  山西移民,不僅事關布政使司,還事關都指揮史司配合,說不定還會鬧騰出來一些案件,又會牽扯到按察使司,到時候一團糟,誰都不服誰,如何處置?

  山西距離南京兩千多里路,正常來回出趟差,時間單位都是「月」,若是凡事就要請示,來回折騰下去,別說今年完成移民,三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必須有一個人去坐鎮山西,全權負責,統攬所有權利於一身!

  作為皇上,自是不希望有如此大權的官員出現,但這是當下唯一的辦法。

  朱允炆只有控制好一點,即巡撫設置,只能由朝廷重臣擔任,事情完成之後,巡撫回朝廷繼續當官,不久留地方。

  茹瑺深感朱允炆的信任,跪地道:「臣定不辜負聖上恩典!」

  朱允炆凝重地看著茹瑺,囑託道:「切記一點,此番移民與太祖時移民大不同,朝廷不強制移民,不可刀兵加民,但朕需要移民五十萬,具體如何把握,你要有分寸。」

  茹瑺知道問題棘手就棘手在「不強制」這三個字上,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來了,即使是磨破了嘴皮子,自己也要說動五十萬人搬家!

  「臣有個不情之請。」

  茹瑺道。

  朱允炆好奇地看著茹瑺,道:「講。」

  茹瑺直言道:「臣領兵部時,楊榮曾多次給臣推薦楊溥,稱讚此人為人謹慎,樸素正值,越是混亂時,其越是冷靜。眼下山西之行,正是用人之際,臣請調翰林編纂楊溥一同前往。」

  「哦?」

  朱允炆打量著茹瑺。

  怪不得這個傢伙沒事的時候總往翰林院跑,原來是摸楊溥的底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茹瑺也有著對楊榮的欣賞與保護。

  以茹瑺的身份與使命而言,他即使是提出讓楊榮一起去山西,朱允炆也會同意,但他並沒有,而是選擇此時還是「抄寫員」的楊溥。

  原因在於,楊榮在兵部剛剛站穩腳跟,若突然被調出去半年多,回頭同僚關係生疏了,你誰誰,他誰誰,不清不楚,那對楊榮的未來並沒好處。

  當官需要資歷,資歷都是熬出來的。

  況且楊榮善兵事、謀大局,去山西又不是打仗,自然不需要帶楊榮一起去。

  「既然茹愛卿點名讓楊溥一同前往,那朕若是不同意,豈不是太小氣了。擢升楊溥為刑部員外郎,去山西曆練吧。」

  朱允炆知曉楊溥的本事,只不過他與楊士奇、楊榮都一樣,此時還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本,可以支撐他們立足於朝堂高位。

  老一輩還沒退休,新一代還沒成長起來,屬於他們的時代,還需要耐心等一等。

  朱允炆不想揠苗助長。

  「夏愛卿,移民錢糧籌備如何?」

  朱允炆詢問道。

  夏元吉嚴肅地回道:「有條不紊,保證在秋收之後,能滿足五十萬人口一年口糧。」

  朱允炆深知夏元吉承受的壓力,此時的運河還不通暢,向北運輸糧食很是困難,便指示道:「若有壓力,可協調五軍都督府,借調濟南府、北直隸等地部分軍糧。」

  夏元吉沒有拒絕朱允炆的好意,領命退至一旁。

  朱允炆剛想從山西移民之困,轉移到會通河一事上來,還沒細說兩句,內侍便來通報:「魏國公求見。」

  「讓他進來吧。」

  朱允炆知道徐輝祖沒事不會輕易入殿,沒有拖延。

  徐輝祖見幾位閣臣都在,連夏元吉也在,便知這是在議論政務。

  「皇上,浙江都司來報,兩日前,象山錢倉千戶所與倭寇大戰,以死二百一十八人,傷四百人的代價,全殲倭寇七百餘,象山錢倉千戶所千戶易紹宗壯烈殉國。」

  徐輝祖將文書高舉頭頂,沉痛地說道。

  「砰!」

  朱允炆拍案而起,怒目而視,咬牙道:「倭寇!」

  解縉見此,連忙說道:「倭寇是豺狼畜生,絕不可信,也不可妥協,臣請命加強沿海衛所,擴大水師規模,以求徹底剷除倭患!」

  郁新、黃子澄等人頓時臉色變得難看起來,解縉雖然沒有明說,但任誰都聽得出來,他在暗指三人修好日本一事,並藉此樹立自己在內閣中的權威。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