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靠顏值、玄學點狀元(二更

  殿試問策,按理說應該是皇上問,貢士答,由此來判貢士水準。閱讀

  唐代時期,小武就是這樣做的,一連問了好幾天。

  後來的皇上覺得這樣太累,還不如坐在那裡,喝喝茶,眯著眼睡會來得舒服,所以便將殿試策問交給了大臣。

  大臣也為難,萬一我欣賞的皇上討厭,我看中的皇上嫌棄,那不是連帶著自己也倒霉?

  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辦成事,大臣一致認為:考試吧,拿一道題出來,以成績定輸贏……就這樣,很多時候的殿試,往往沒有直接問策這一環節。

  當然,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晚上睡眠充足,唾液系統又發達,對著所有貢士,一個個看過去,覺得丑的就不問了,覺得帥的多問幾句,這也是正常的。

  眾人落座,試捲髮放,貢士做題,皇上看人。

  楊榮微微抬了抬頭,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炆,頓時愣住,怎麼看著如此面熟,好像在在哪裡見過。

  想起來了,唐氏書坊!

  楊榮沒想到,自己與唐潤對話時,站在不遠處安穩看書的男人,竟然就是大明帝國的皇上!

  怪不得在自己離開之後不久,唐氏書坊門口便出現了解縉的字。

  看來當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皇上也會出手。

  楊榮見朱允炆的目光掃過來,連忙低頭,審視著試卷,不由深吸一口氣。

  這策問,乃是大治之問,其中包羅萬象,不僅涉及士、農、工、商、軍等諸多內政,還涉及建文新政,如一條鞭法、遏田產兼併、新商之策、廢衛所制等,在這之外,竟還有邊疆國事!

  一策問,問盡天下事!

  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必須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什麼是這天下根本?

  官員?

  軍人?

  商人?

  匠人?

  還是農民?

  六千萬大明子民中,官員、軍人、商人、匠人都是重要的,但這些人加起來,其數量也不過三四百萬,而絕大多數的人,是農民。

  以農民為根本,方可實現天下大治。

  勸農桑,豐倉廩,方可安天下,方可打造大治基石!

  楊榮的目光有些猶豫,士農工商是固有的提法,若自己以農為主,那豈不是成了農士工商?

  士子的地位與威嚴,還要嗎?

  楊榮想起了朱允炆說的「陳述直言,縱錯無妨,勿有顧慮」,終堅定下來,提筆寫下:「臣對:大治天下,涵蓋萬千,宜分先後,釐清主副,以主為先,以副為後,徐徐圖之……」

  「何為根本,乃萬民也。民不聊生,天下必亂,盛世空幻。若民順家富,則江山安泰,萬民歸心,大治不遠……」

  「興民之策,在于田產。一條鞭法雖護萬民田產,降稅於民,然僅止於此。臣竊以為,可在農桑之外,誘民富產,殖養牲畜、百物……」

  楊榮揮毫潑墨,書寫行雲流水,酣暢淋漓,不至半個時辰,已然寫就。

  停筆審閱,楊榮有些緊張。

  如此文章一味聚焦民生,卻不涉朝政與軍制,不知會不會被讀卷官所嫌棄。雖然還有很長的時間,但楊榮已不想再修調,更不打算另寫一文。

  觀點已立,成敗便交給朝廷吧。

  朱允炆看著一眾貢士,奮筆疾書者有之,苦思冥想者有之,還有幾位吃了幾口墨,猶然不知,讓朱允炆有些欣慰的是,這些貢士,並沒有出現花甲老人。

  貢士年齡段,大部分都在二十八歲至三十九歲之間。

  這是一個好現象,少壯派,有精力,能吃苦,能熬夜,用起來也方便。

  就算是哪天犯錯了,打一頓也不至於打死……

  殿試考試時間就一天,從早到晚,當然,皇上是可以回去吃飯的,但你們……那什麼,先吃點墨水墊墊,什麼時候都交卷了,什麼時候可以退出去。

  王艮作為會元,自然是不甘示弱,第一個站起身,走至殿前,給朱允炆行了禮,便低著頭後退三步,轉身離開了奉天殿。

  有了打頭的,楊榮便也站了起來,還沒走兩步,便看到了楊溥起身,兩人一起行禮退出。

  朱允炆只是平靜地點了點頭。

  受卷官負責收攏試卷,處理好之後,便馬上送彌封所,彌封之後,會直接轉給內閣的讀卷官。

  為了提高讀卷效率,朱允炆採取的是收一份卷、處理一份卷的策略,而不是等待全部試卷收攏之後,再一起送去彌封、讀卷。

  這種方式,提高了讀卷效率,也給了剩餘貢士足夠的壓力。

  申時尚未過半,所有貢士便已答卷,退出了奉天殿。

  朱允炆擺駕回了後宮。

  內閣大殿內,內閣、翰林院、六部、都察院主要官員悉數在列,針對每一份試卷給出評閱,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然後集體決議,預選出殿試的前三名。

  這些工作,需要在殿試當晚完成。

  次日一早,朱允炆親至內閣,方孝孺領銜讀卷官,向朱允炆匯報評議結果。

  朱允炆端坐在上,方孝孺肅然上前,行禮下跪,然後展開預選第一名的卷子,高聲朗讀:「臣對……」

  朗讀完畢之後,司禮監太監接過試卷,呈送至御案,朱允炆看過之後,方孝孺叩頭退至一旁,然後是下一位讀卷官,手持預選第二名試卷,下跪朗讀……

  讀卷過程有著嚴苛的禮儀規制,肅穆莊重。

  讀完預選前三名試卷之後,便會停下來。

  朱允炆聽聞之後,總感覺前三行文大意還與自己所求有些差距,便言道:「再讀三卷。」

  此時後續的讀卷官,則會拿出二甲前三名的卷子,依次朗讀。

  在聽聞到「興民之策,在于田產……臣竊以為,可在農桑之外,誘民富產,殖養牲畜、百物」時,朱允炆眼前一亮,沒想到大明還有懂得多元化經營的人才,這不可多得,應該弄到前三去。

  聽過六卷之後,朱允炆心中已有計較,便揮了揮手,道:「且容朕考慮一二。」

  方孝孺、解縉等讀卷官施禮告退,離開內閣,到文華門外等待。

  整個科舉考試中,皇上真正決定的,也就狀元、榜眼與探花前三名,有時候偶爾會到二甲前三名或前七名,剩下的二甲、三甲人員,完全由讀卷官安排。

  朱允炆看著眼前的六份試卷,這些試卷在預選出來結果之後,便已挑開了彌封,可以看到上面的名字。

  若是朱允炆認為哪一篇文章好,可以馬上宣旨,讓其入殿對問,若合適,則點為狀元,若不合適,則換一人,接著點。

  點狀元,對於朱元璋而言,並不是個學問問題,而是個長相問題與玄學問題。

  比如在洪武四年會試中,大明開國第一次科舉,舉國關注,哪個省里出了狀元,還不嘚瑟下?

  江西新田考生吳伯宗,為江西解元,一看吳伯宗要去京師參加科舉,不僅是百姓歡送,連官員都紛紛來送。

  可惜,吳伯宗地方卷做得熟,能考第一,但全國卷有些陌生,沒考好,殿試也沒發揮好,只位列二十四名,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二甲人員了。

  然而,事情就這麼神奇……

  朱元璋主持殿試,大臣預選的第一名為郭翀,朱元璋一看卷子,好啊,太好了,狀元就他了,對了,讓他進殿,我好仔細看看是哪位。

  郭翀入殿,朱元璋就傻眼了,原來是這個傢伙啊。

  四十多歲了,上半身長,下半身短,面目也難看,這要是點成狀元,那不止是大明人笑話,說不定還會被外國人笑話。

  朱元璋覺得郭翀太醜,不滿意,然後又喊了前面十個貢士入殿,看了看,也不滿意,又喊了二十個人進來,瞧來瞧去,哎呀,這個小伙子挺帥啊,你叫什麼名字?

  吳伯宗?

  伯者,大也。

  殿試什麼最大,狀元最大……

  好了,雖然你考了二十多名,沒關係,咱暗箱操作下,你來當狀元吧。

  就這樣,大帥哥吳伯宗就成為了大明朝第一位狀元。

  如果只是在高材生裡面,因為顏值弄點黑幕,其實也算不得大冤枉,你長得不好看,也不能怪皇上不是……

  可最讓人看不懂的是,朱元璋點狀元,還搞起了玄學。

  洪武十八年會試前三名:黃子澄、練子寧、花綸。

  朱元璋殿試之後,安排好了,狀元花綸,榜樣練子寧,探花黃子澄。

  放榜之前,這事已經傳出去了。

  花綸這個高興,狀元啊,榮耀啊,光明啊,家裡祖墳一定是冒青煙了……

  這邊都在慶賀了,第二天放榜了,花綸瞪著眼珠子,找啊找,找過了前三,沒有,鬱悶至極,說好的我的狀元,咋就不見了?

  一甲三個名字沒自己的,那就繼續找吧,好嘛,二甲一百多個人,也沒自己的。

  我不是狀元嗎?

  咋連個二甲都進不去?

  找到了,三甲第五名!

  花綸這個悲傷,幾十名開外啊,恥辱啊,陰暗啊,家裡祖墳一定是著火了……

  傻眼的不止是花綸,還有一個叫丁顯的傢伙,沒錯,這就是狀元,他殿試的成績,正好是三甲第五名。

  丁顯有些不敢相信,我明明殿試都沒答完題,卷子才寫了一半,咋就當成狀元了?

  絕對是夢,是夢就說得過去了……

  沒錯,一切都是夢惹出來的。

  花綸是狀元,定好了,只不過發榜之前的頭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個夢,夢到大殿之上有個釘子,十分顯眼。

  好了,既然夢到了釘子,那一定是老天給了什麼暗示。

  老朱醒來翻了翻殿試花名冊,挨個找,哎,還真有是釘子的,丁顯丁顯,不就是釘子很明顯嗎?

  好了,雖然你小子沒出息,考了一百多名,但老天選了你,我老朱也得聽,狀元就你了,至於花綸,讓他見鬼去吧。

  於是,第一名狀元花綸與第一百十八名丁顯的名字,被調換了……

  也不知道老朱家是不是遺傳有這種顏值或玄學病,到了建文帝時期,原本王艮的狀元,建文帝覺得王艮太醜,把狀元給了胡靖,所謂的「貌寢,易以胡靖」。

  朱允炆不是歷史上的建文帝,對於顏值沒那麼在意,顏值這玩意在後世可以當飯吃,搞個主播,小姐姐小妹妹的,打賞飛飛來,可在大明,它當不了飯。

  別以為你帥,我就點你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