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馬鞍山冶鐵廠

  對於朱允炆定下的盛世標準,許多官員理解糧食,理解文教,甚至是理解軍強,卻不理解鋼鐵產量。

  鋼鐵的產量高低和盛世與否有什麼關係,至於用它作為盛世的標準之一?

  明代官員對於鋼鐵產量還不那麼敏感。

  確實,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鋼鐵產量增加一點,減少一點,似乎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畢竟鋼鐵產量再低,買個鋤頭、菜刀還是可以買得到的,產量再高,我家也不需要太多鐵器不是?

  明代嘛,建築行業不需要鋼筋,鋼材也不會進入房地產領域,民用需求量有限,打個鐵鍋、菜刀、鐮刀,確實用不太多。

  但鋼鐵的數量,確實關乎國力,關乎盛世。

  這一日,工部尚書鄭賜入宮。

  朱允炆看著日漸蒼老的鄭賜,眼神中閃過一縷悲傷,讓內侍攙扶著鄭賜莫要行禮。

  鄭賜謝恩之後,腰有些佝僂。

  朱允炆感嘆:「鄭愛卿,你這頭髮都白了啊。」

  鄭賜神情中帶著自豪,平和地回道:「歲月催人老,又恰逢大時局,臣不敢不用心,頭髮白了,心尚有力。」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說:「朕已經下了調令,宋禮不日會返回京師,工部的攤子太大,你年事已高,就不要這麼強撐著了。」

  「皇上……」

  鄭賜有些著急,皇上這是要讓自己致仕嗎?

  朱允炆擺了擺手,安撫道:「你莫要多想,以你的貢獻,工部尚書始終是你的,無人可代。只是朕也不忍你操勞過度,夜夜熬燈,等宋禮回來,你就專門負責管理鐵船事宜吧,其他的事,交給宋禮去辦,他是年輕人,熬得住。」

  鄭賜感動不已,又想下跪。

  朱允炆走出攔住,看著鄭賜灰白的眉毛,拍了拍鄭賜蒼老的手,叮囑道:「大明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盛,你可要陪著朕,看十年、二十年後大明是何模樣!」

  鄭賜眼眶濕潤,面對真性情的皇帝,保證著:「臣一定好好活著,陪陛下看咱大明更強盛。」

  朱允炆點了點頭,賜座之後,回到桌案後坐了下來,抽出一份文書:「蒸汽機在造船上的應用越發嫻熟,匠學院、工程機械院、二炮局的匠人藉助蒸汽機,設計了眾多工具,現如今蒸汽機鐵船製造的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四個月制一艘純鐵船,這個結果是可喜的。」

  鄭賜很是欣慰:「皇上,純鐵船在抗風浪,抗撞擊,防火攻等方面,可謂強大。現如今,類大福船的純鐵船已開始批量生產,僅龍江船廠,就同時有八個船塢製造純鐵船,馬鞍山船廠十六個船塢,全部制純鐵船,相信再過半年,水師便可以陸續接收純鐵蒸汽機船隻。」

  朱允炆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純鐵船搭配蒸汽機,水師才有縱橫四洋的資本。只不過,務必關照好匠人,這些匠人可都是寶,不可使役過度,工部需多留意。」

  鄭賜連忙答應。

  朱允炆拿出另一份文書,看了看有些疲態的鄭賜,又放在了桌案上:「船廠但有困難,皆可奏報。」

  鄭賜搖頭:「目前並無困難。」

  朱允炆笑著,讓內侍送鄭賜離開,然後翻開桌案上的文書,眉頭緊鎖。

  這一份文書是騎炮兵營的宣青書寫的,文筆倒是柔和,但指向卻很清楚:

  二炮局不給火器,我們訓練跟不上。

  朱允炆詢問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鐵跟不上,製造速度緩慢。詢問工部,算了,鄭賜已經夠累了,再讓他操心這檔子事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著急,二炮局用鐵最初是不緊張的,可隨著鐵船製造大爆發,加上匠學院大量製造蒸汽機,這裡面的用鐵量一個比一個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鐵。

  匠學院說蒸汽機優先,要鐵。

  船廠說製造鐵船緊要,要鐵。

  二炮局還沒張嘴,兵仗局、科技局又開始瓜分,等輪到二炮局時,鐵已經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關火器製造,皇上又經常到後湖釣魚,估計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來查去,並不是誰的問題,而是大明鐵產量跟不上的問題。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對這個問題也有些頭疼。

  大明要建造基礎工業,就必須有大量的鋼鐵作為支撐,可偏偏大明的鋼鐵產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長的需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想想也是,一艘純鐵船,足夠製造幾十門神機炮了,加上蒸汽機及其配套,吃下的鋼鐵可不在少數。

  此外,軍隊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銃大量生產,神機炮、虎蹲炮大量生產,這些都需要鐵來支撐。

  需求一下子增長了十幾倍,可鐵礦開採量、冶煉量卻只增長了三倍,實在是沒辦法。當庫存耗盡,全都依靠新開採、新冶煉補充時,鋼鐵不足的問題立馬暴露出來,成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學院找到了新型的開礦辦法,藉助小型蒸汽機提供動力,實現快速打孔,通過合理布孔,填充火藥的衝擊力實現鐵礦開採,效率確實增加許多。

  這種辦法如今只應用於幾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鐵礦之中,畢竟火藥不能外流。可以說,鐵礦開採已經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冶煉環節。

  就在朱允炆發愁不已的時候,馬鞍山冶鐵廠的郎中送來了一封奏摺,正是這封奏摺,讓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煉問題得到了解決。

  七月初,朱允炆與剛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禮、二炮局胡元澄、匠學院院長公輸巧乘蒸汽機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馬鞍山冶鐵廠。

  百餘里的路程,對於幾次改進後的蒸汽機船隻而言,只用了兩個時辰便已抵達。

  馬鞍山冶鐵廠建立雖然只有兩年,卻聚集了大量有經驗的冶鐵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鐵廠,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為員外郎。

  郎中名為馬望,員外郎為劉麟,馬望是科舉出身,國子監結業,善於組織,善於管理。劉麟是冶煉匠人,年僅二十七歲,卻已成為了馬鞍山冶鐵廠的主官,其父親、祖父,都是冶煉匠人,深得傳承。

  守衛攔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馬鞍山冶鐵廠閒人免進。

  沒辦法,一個個樸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禮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證還是很管用的,軍士不敢阻攔。

  朱允炆看向遠處的高爐,指了指:「直接去那裡看看吧。」

  宋禮、胡元澄、公輸巧等人自是應從。

  湯不平護衛在側,行過二百步左右,至一冶煉廠區,有柵欄防護,軍士值守,驗腰牌出入。

  朱允炆很是滿意,無規矩不成方圓,這裡管理森嚴一點也好,畢竟是朝廷寄予眾望的冶煉基地。

  勘驗身份後,朱允炆一行人終進入內部。

  此時馬望已得到消息,匆匆趕來,原以為是禮部侍郎來了,定睛一看,直接跪倒在地,我的乖乖,不就是上了一封文書,怎麼還驚動皇上了。

  「起來說話。」

  朱允炆抬手。

  馬望笑著起身,站立一旁,絲毫不見緊張:「皇上可是為了那大鑒爐而來?」

  「這一看就是國子監出身。」

  公輸巧笑著打趣。

  胡元澄、宋禮連連點頭稱是。

  純碎科舉出身的官員見到朱允炆,不是誠惶誠恐,就是先拍一頓,像是直入主題,目的性很強的,多數是國子監磨出來的。

  國子監的監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皇上不喜歡彎彎繞繞,直入主題,大家都節省時間。和朱允炆打交道與和官員打交道,是兩碼事,需要採取兩種不同的策略。

  「公輸院長,我是五年時於國子監結業,當初還上過院長的課,可惜高深莫測,非我等可學,這才轉修了農學、商學。」

  馬望接過話。

  公輸巧看向朱允炆,有些疑惑:「皇上,人才應人盡其用,他修農商,為何進入了馬鞍山冶鐵廠?」

  朱允炆哈哈大笑:「公輸先生可不要被他欺騙了,他修習農商不虛,可他最擅的還是組織與管理。這馬鞍山冶鐵廠可不好管啊,你告訴公輸先生,這裡有多少人?」

  馬望不假思索:「目前馬鞍山冶鐵廠有冶鐵匠人三百二十七,協助軍士九百二十四,協助農夫二百七十五。此外,還與大小官員二十四人,後勤輜重人員五十八……」

  人員的管理是最複雜的,想要讓一個個人員從混亂無序到井然有序,除了基本的服從外,還必須有高明的管理、分工與協作。

  這馬望擅長的就是這一點,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有序管理。

  「帶我們去看看大鑒爐吧,若真如你們所言,那將是大功勞!」

  朱允炆很是期待。

  馬望引著朱允炆等人走入冶煉區,召來劉麟,主動說:「臣對冶煉之事了解並不多,這大鑒爐是劉麟帶匠人搭建,還是由他來說更為合適。」

  朱允炆看著臉上一片片白的劉麟,微微點頭:「朕聽過你的名字,鄭尚書說你技藝驚人,冶鐵質量高其他人一頭,今日就讓朕開開眼,看看你們打造的大鑒爐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