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于謙:吾師真乃聖人也!

  第344章 于謙:吾師真乃聖人也!

  「于謙,你小子給我過來!」

  朱高燨看到在坐在一旁看書的于謙,招了招手。

  于謙連忙放下手中書籍走來,行禮問道:「先生,有何吩咐?」

  「我讓你平時少讀書,多實踐,你是一句沒放下心上啊?」

  朱高燨無奈道,「我把伱從文院喊過來,叫你跟著我一塊去南巡,就是想給你一個實踐的機會,結果你倒好,這書本寸步不離,豈不是倒行逆施之舉?」

  「孤授你心宗學術,你要想辦法把心宗傳出去啊,孤就你這麼一個親傳弟子。」

  于謙羞愧道:「學生知錯了,請先生放心,于謙定將我心宗學術,發揚光大!」

  朱高燨微微頷首:「孺子可教。」

  讀書?讀個屁!

  我收你為學生,是要你幫我傳教的,將我的心宗發揚光大,讓心宗學術取代儒家成為大明朝的文化主流,讓我自己成為大明朝文人的學術權威與巔峰,成為文化的代表人物,以此加維持話語權的絕對穩固。

  你讀書能讀出個卵子來?

  但這些話他不能明說,只能委婉的提醒道:「于謙啊,你要理解孤的一片苦心,昔日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我漢人的學術何其輝煌,乃是整個中原,整個世界的文化巔峰。可兩千年來,我漢人的文化不進反退,何為倒行逆施?這便是倒行逆施!」

  「兩千年的沉澱,並未讓儒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反而讓儒家沉淪到了谷底,現在的世人,只會滿口的聖人哲言,卻沒有行動力去將哲言變現。只懂得私底下的貪污腐敗,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害民而利己。」

  「孤始終堅定的認為,要想讓國家富強,有三項核心方向。第一項是政策,政策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政治以合理運轉。第二項是科技,科技,是一個國家有沒有利劍的證明,世人常言,昔日魏武卒是何等威風,可若是讓我大明的京營去和魏武卒碰一碰,那魏國引以為傲的魏武卒就跟紙糊的一樣。因為,我大明的京營,有槍有炮,有著當前世界巔峰的裝備。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第三項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文化。」

  「良性文化可以給一個朝廷帶來極高的平穩與安寧,劣性文化帶來的是惡性循環的敗壞。文化不只是簡單的書籍,是一種思想的象徵,是一種國人在精神上的靈丹妙藥,你想想,前宋富庶,要裝備有裝備要糧草有糧草要銀子有銀子,為何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令人啼笑皆非?」

  「因為南宋的文化太劣性了,宋詞至今傳頌,但這僅僅是藝術上的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是宋人的意志,宋人意志已經用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給打沒了,他們的將軍死於內鬥,他們的將士浴血奮戰,但朝廷卻辜負了他們用命換來的勝仗,打贏了勝仗又如何,朝廷仍然會給敵國賠款,長此以往,宋人還有意志可言嗎?」

  朱高燨從未認為,大明有槍有炮就天下無敵了,大明最大的敵人,是朝廷自身。😲🏆  ☝🐨

  西方那邊的某類人群,天天搞遊行動亂、零元購,這也是一種文化,只不過是底層人群的卑劣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的優越文化,帶來的是社會的穩定與繁榮,人層的高度修養與素質。

  倘若沒有一個高度的文化底蘊,那麼即使這個國家再怎麼強大,最終也會因為文化的衰弱而分崩離析。

  二十世紀在北部屹立的紅色巨人,因制度坍塌而分崩離析,制度的坍塌,起源於文化的底蘊不足。

  如果文化底蘊不足,即使朱高燨帶領大明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將全世界的領土都納入大明的疆域,那麼最終也只會是曇花一現,因為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無法統治國家的疆域,無法去同化被自己征服的領地,會因為文化的不合導致分崩離析。

  于謙激動的說道:「學生明白了!」

  朱高燨摸了摸腦袋:「你明白啥了?」

  他現在只想忽悠著于謙去當一個傳教士,讓心宗得以開枝散葉,天知道這小子又頓悟了個什麼。

  于謙看著朱高燨的眼神里充滿了崇拜與憧憬,就仿佛是忠實的信徒抵達聖殿朝拜,聲音慷慨激昂,因為太過激動而顫抖:「先生,您是個聖人啊,是本朝第一聖人,不,是千古第一聖人!」

  「先生是學術界黑暗裡的持燈照亮前路的引路人,是懸崖邊上的救命稻草,是指引我等回到正軌的聖賢!」

  「一世命即萬世命,先生是站在山巔的聖人,卻不忘伸手拉山下的人一把,帶領我們一起走上山巔,在寒風中頓悟,在雲端上啟迪!」

  朱高燨頓了一下,欣慰的說道:「于謙,你終於有成長,為師很欣慰啊。」

  這小於是真能腦補啊!

  朱高燨只是吹了個牛逼畫了個圈,于謙就仿佛看到了滿天的神佛畫卷,以之為信仰。如果天底下人人皆如于謙這般,那朱高燨還南巡個鬼啊,直接蹲在北京傳教就能完成思想與精神世界的大一統,何必南巡來維護皇權。

  張牧之咂舌道:「雖然我聽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殿下您還缺學生不,我也想入您門下求學。」

  朱高燨開玩笑道:「心宗門下,無有階層。縱然是街頭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等人,亦可入我心宗之門。文化不是一個人的文化,是一群人的文化,是所有人的文化,在學識面前,眾生平等,誰都有資格來學習心宗的學術。」

  他本來只是開個玩笑,但于謙聽後卻四處張望,尋來紙筆刷刷的書寫。

  而張牧之聽後也是肅然起敬,躬身作揖:「于謙兄弟說的沒錯,殿下,您真是個聖人啊。」

  朱高燨眨了眨眼:「我隨口說的,你別當真啊。」

  「不不不,先生這絕非隨口一提,學生已經記錄了下來。」

  于謙拿著手裡的紙,興奮的說道,「昔日孔聖弟子將其言論記錄成冊,代代傳授。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學生會將先生的言論皆記錄下來,然後讓翰林院的官員編製成冊出版印刷,書名學生已經想好了,就叫《心宗聖語》,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朱高燨沉默了一會兒,豎起了大拇指:「于謙,你可以出師了。」

  他想的只是口頭傳播,何曾料到,小於已經有了出書的念頭。

  看來,于謙比他更適合當這個傳銷頭子。

  →

  于謙謙遜的說道:「吾師謬讚了,學生學識尚淺,遠不至於到出師的程度,吾師學識似海,倘若學生能從吾師之身習得牛毫之德,方才算的上是一代大家。」

  「先生放心,《心宗聖語》終將傳遍五湖四海,成為各地人群口中讚頌的聖賢之書,雖然此時學生方才記錄了一句話,但學生恍惚間已經能看到世人皆在讚頌吾師至聖的畫面。」

  朱高燨乾咳一聲:「那你確實是挺恍惚的。」

  張牧之當場就給跪了:「先生,請讓我也成為您在人間遊走傳授聖人哲學的代行人吧,這是一項造福世人的偉業啊!」

  朱高燨有點懵逼:「你天天在錦衣衛的衙門裡待著,要麼殺人要麼審訊,傳個雞毛啊?」

  「聖人的光輝,終將灑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所有人都鞥受到聖光的普照!」

  張牧之振振有詞的說道,「縱然是錦衣衛的操刀手和暗樁們,在陰影里待久了,也需要經常被聖光照耀,以此來驅散內心的陰鬱。倘若詔獄裡即將走向刑場的死囚,能在上路前翻閱一下《心宗聖語》,應該是何等的榮耀,是何等的治癒啊。」

  于謙不由感嘆道:「師弟,你悟了啊。」

  張牧之拱手道:「我還有許多要跟師兄學習。」

  朱高燨的腦瓜子嗡嗡的:「等會兒,孤還沒說話,你倆就師兄師弟的叫上了?」

  ……

  揚州府衙,門前一對石獅怒目圓睜,威嚴聳立,院內有百年老樹,繁榮茂盛。方才剛過春雷,衙門內雨打青灰陶瓦,流水清淨。

  官宅上房裡,裝潢簡譜,畢竟一個知府在任兩三年也就走了,沒必要搞得太奢靡,畢竟是在衙門裡,揚州之地又貼近南京,還是收斂些好。

  現任揚州知府康仕可在下人的服侍下整理衣冠,身著正四品官袍,好生氣派,隨口問道:「客人們都到齊了嗎?」

  下人恭敬的說道:「江都馬氏,北城盧氏,還有范文正公後人的范氏當代族長,揚州上下十七個有頭有臉的大家族公,都已經在內堂等候您了。」

  「如此甚好。」

  康知府點了點頭,「你讓在內堂伺候的人暫且退下,今日的談話,不可讓外人知曉。」

  「明白。」

  康知府整理好衣冠後,龍行虎步行至衙內內堂,比起官宅上房,內堂裝潢就顯得很有牌面了,入眼四幅畫,皆為水墨畫,畫的是四君子,賞心悅目。

  在內堂里,一眾揚州豪強士紳,都已經在此等候,看到康知府後紛紛起身拱手:「府尊大人。」

  「各位,不必多禮,這可真是扎煞本官了。」

  康知府擺手道,「這裡沒外人,就只有本官與各位,其餘人都已經屏退。本官今日將各位召集,是想和你們說說心裡話。」

  范氏族長點了點頭,道:「府尊大人有何指示,我等必將遵從。」

  范氏乃是當年范文正公一系,也就是北宋明臣范仲淹的次子後代。范姓源於祁姓,屬於以邑為姓,為晉國六卿之一。范氏的祖先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後,範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皆為晉國上卿,自春秋伊始,范氏便是世家之一。

  當年因金兵與蒙古南侵,范氏一脈大舉南遷,揚州這一支范氏,便是遷居而來,傳承紮根,並且愈發強盛,成為了揚州世家門閥的代表,范氏族長,便是揚州門閥的領頭羊。

  「既然范老如此客氣,那本官也就明說了。」

  康知府輕咳一聲,緩緩說道,「諸位應該都知道,太子爺要來揚州了。」

  范氏族長微微頷首,道:「老夫在京中的朋友與吾書信來往時提過一嘴,說是太子殿下要南巡,首站便是來的揚州。既然太子爺首站選的是揚州,便足矣看出,朝廷還是很重視我們揚州的,乃天下之先也,這都是府尊大人的功績。」

  「范老客氣了,本官也是走馬上任,在期方才一載,揚州繁華,都是諸位的功勞,之後的時間裡,還需向各位請教。」

  康知府說到這裡,也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本官開門見山的說吧,太子爺南巡,身邊有錦衣衛指揮僉事張牧之作陪。張大人已經給我書信告誡,讓本官先替太子爺拜訪一下揚州的商會與宗族,他來了揚州,會檢查糧倉與銀庫,畢竟朝廷今年是要北征的,這也在情理當中,本官也是想問一下,各位的態度。」

  話里話外,康知府把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揚州富庶,但官府手裡拿著的只是小頭,真正的大頭在這些豪紳士族的手上。這些人把控著揚州的科舉晉升,揚州出來的官員,都是豪紳士族的體系內,名曰同鄉,實際上都是由他們在操盤。而揚州繁華的商貿,也都是這些世家門閥們在背後控制。

  康知府來了揚州雖然才一年,但已經把這些世家門閥的尿性摸清楚了,拿銀子搶錢必然少不了他們,出錢出力他們就消失的無蹤無影。

  若是平日裡這麼玩也就算了,這是心照不宣的事,可現在太子南巡,哥幾個不得象徵性的掏點啊,你總不能讓太子爺空手而歸。

  人家都說了要檢查糧倉與銀庫,這明擺著是來提款啊,這位太子爺可是瘟神,康知府深知倘若讓對方空手而歸,別說是自己頭頂上的烏紗帽,就連是腦袋都不一定保得住。

  十七個揚州大族,算上康知府所代表的揚州府衙,一共十八家,大家聯合起來每個人湊點兒,那也是一大筆的糧食和銀子,只要能把太子爺伺候好,讓他滿載而歸哄走了,接下來大家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一切皆安。

  而他那句「之後的時間裡,還需向各位請教……」,其實也是在警告這些族長們,他在揚州還有的是功夫,如果這些族長們沒幫著他把太子爺這關給度過去,他這個揚州知府,就有的是時間給這些世家們清算。

  這些官話,世家族長們自然是聽得懂的,他們面面相覷,低聲商議,似乎是在算計著什麼。

  康知府穩坐太師椅上,他並不著急,只是希望這些族長們能拎得清現實。

  有些事是可以糊弄的,有些事糊弄不得。

  你敢跟當今這位太子爺糊弄,他是真會殺人的。

  他殺的人,還少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