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女真朝鮮,累世恩怨

  清國與朝鮮的恩怨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元朝時,彼時的王氏高麗臣服於大元,可以說是大元的小迷弟一枚。

  等到元末,大元不行了,王氏高麗便也不行了。

  在紅巾軍北伐期間,曾有兩支紅巾軍隊伍先後攻入高麗,要連這個大元的小迷弟一起搞垮。

  第一次是在西元1359年12月,由毛居敬領軍四萬渡過鴨綠江,連克義州、麟州、宣州、定州及高麗西京平壤。

  但因為天寒地凍,紅巾軍凍傷者甚眾,便退出平壤,撤到了龍崗、咸從。於第二年二月被高麗李芳實、安祐擊敗,僅三百餘人退回鴨綠江。

  當年11月,關先生、沙劉、破頭潘等紅巾軍將領,再率十幾萬人攻入高麗,開始依舊是勢如破竹,連高麗的開京(開城)都給攻破了,逼得高麗王逃往安東。

  但到了次年(1361年),紅巾軍又遭遇大敗,關先生、沙劉等十幾萬人戰死。唯有破頭潘率領餘部在高麗軍隊追擊下逃出了朝鮮,卻在遼陽被元軍俘虜並處以極刑。

  在第二次大敗紅巾軍的戰鬥中,李氏朝鮮的始祖李成桂一鳴驚人,由此走上歷史舞台。

  高麗借紅巾軍北伐之際擺脫了大元控制,然後當時的高麗恭愍王王顓便開始猜忌之前取得對抗紅巾軍勝利的一些大將,將其紛紛處死,唯有李成桂沒被猜忌,還被委以重任,權力越來越大。

  王顓除了猜忌領兵大將外,還特別喜歡開疆拓土。在擺脫大元控制後,便不斷出兵向北擴張,取得了後來咸寧道、平安道的大片領土。

  那麼以前生活在這裡的主要是什麼人呢?

  女真人。

  而當時負責北征的主要將領便是李氏朝鮮的始祖李成桂。

  面對高麗的北擴,很多生活在這裡的女真人被迫向北遷徙,其中就有建州等女真部落的先祖。

  所以,清國和朝鮮的恩怨糾葛實際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這邊大明建立,明軍北伐一舉攻破元大都,之後又在遼東攻滅割據的元朝大將納哈出,令李成桂大受震撼。

  然而王顓的繼承人王禑同樣是個喜歡瘋狂開疆拓土的,不顧實際形勢,一個勁兒地催促李成桂繼續向北進軍擴地。

  李成桂是從對付紅巾軍起家的,深知紅巾軍戰鬥力之強。明軍可以說是眾多股紅巾軍中殺出來的王者,自然更強。

  再加上彼時李成桂權力已經很大,稍稍琢磨,便來了個華麗大轉身,領軍向南,滅了王氏高麗,建立了李氏朝鮮,並修書給朱元璋表示願與大明修好。

  朱元璋當時覺得王氏高麗侵略性太強,對李氏朝鮮的出現是比較欣喜的,於是就同意了此事。

  但回過頭他就發現不對了——原屬於元朝的大片領土,如咸寧道、平安道大部分區域,現在竟然都被朝鮮占據了。

  因為當時朱元璋的軍事重心在西南和西北,便選擇主動後退一步,將原在平安道的鐵嶺衛撤到鴨綠江以北。

  這邊李氏朝鮮雖然獲得了平安道、咸寧道的領土,卻並沒有真正征服這片土地上的女真人。

  之後女真人動不動就鬧事、反叛,可以說成為了李氏朝鮮的一大麻煩。

  想甩包袱給大明也做不到,因為朱元璋時期,東北女真人聚居的地方還不受大明管轄。

  到朱棣繼位,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司,招撫了女真諸部,李氏朝鮮才算找到甩包袱的理由。

  於是用盡各種方法,逼迫境內女真人向北遷徙到大明境內。

  這邊朱棣同樣沒準備跟朝鮮爭領土,卻也不希望朝鮮繼續向北擴張,於是設立建州衛專門看著朝鮮。

  而建州女真的先祖,就有相當部分是那時從鴨綠江以南遷徙過去的。

  至於鴨綠江以南原屬於大元,法理上應該被大明繼承的領土,則被朱棣大手一揮,大方的表示,就賞給你(朝鮮)了。

  史稱「太宗賜土」。

  就此,李氏朝鮮成為大明的小迷弟。

  之後兩百多年間,大明和朝鮮關係一直都比較友好,到壬辰倭亂期間,萬曆更是派出大軍跨過鴨綠江抗倭援朝。

  等到努爾哈赤啟稟叛亂,大明需要幫手時,李氏朝鮮倒也算仗義,招呼一聲,及派出了一萬多精兵參與了薩爾滸之戰。

  至於薩爾滸之戰,不提也罷···反正朝鮮的一萬多精兵是跟著十幾萬大明軍隊一起沒了。

  但朝鮮這個明鐵倒沒有輕易改變陣營。

  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又接連敗於後金。

  為了遏制後金髮展,不得不採取一些非正面的戰法,比如說毛文龍在皮島建立東江鎮,騷擾後金的大後方。

  皮島就在鴨綠江入海口沒多遠,緊挨著朝鮮義州,因此主要從朝鮮獲得物資補給。

  雖然朝鮮給的未必多麼主動、爽快,給的物資也未必多,但對於東江鎮來講,總比沒有強。

  待皇太極繼承汗位後,一眼就看出來,不解決東江鎮,後金別想更進一步。

  為了解決東江鎮,他決定先教訓朝鮮。

  於是在天聰元年派阿敏、濟爾哈朗領軍攻入朝鮮,然後發現,當時的朝鮮比大明好打多了。

  義州、安州好歹拼死抵抗了,平壤則是望風而降。之後八旗大軍直往漢城進軍,直接嚇得朝鮮國王李倧逃亡江華島。

  朝鮮多次派使者來議和,阿敏卻打上了癮,想要攻下整個朝鮮半島。

  然而濟爾哈朗等將領都反對,於是最終八旗軍還是沒有進入漢城,就跟朝鮮議和了。

  議和地點在平壤,史稱「平壤之盟」。

  看名字就知道抄誰的作業。

  總之,就此後金、朝鮮皆為兄弟之盟,規定朝鮮不能接納遼東流民,不能支援毛文龍等大明將領,另外還要賠給後金三千石糧食。

  經此事,朝鮮從原來的大明鐵桿小迷弟,變成了表面跟後金稱兄道弟,只能暗地裡支持大明的小迷弟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皇太極教訓完了朝鮮就開始著手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擊敗林丹汗,征服漠南蒙古諸部。

  做這件事,皇太極用了近十年。

  在此期間,朝鮮作為被迫跟後金簽了盟書的「兄弟」,背地裡卻跟大明眉來眼去,偷偷提供一些幫助。

  皇太極當時沒發作,可等擊敗了林丹汗,就準備再次對朝鮮動手了。

  不過,朝鮮違約跟大明眉來眼去的事他雖知道,卻沒有證據。

  再加上他準備給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給八旗集團升一級,便在1636年以悼念朝鮮王妃為由,向朝鮮派出了170多人的龐大使者團。

  使者團到了漢城,才宣布出使目的。

  那就是:他皇太極不僅擊敗了林丹汗,還獲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諸部都自願臣服於他。朝鮮傳自高麗,便應該像昔日高麗對待大元一樣,臣服於大清。

  說直白點,就是想讓朝鮮從昔日被迫盟約的後金兄弟,變成大清小弟。

  這時朝鮮國內君臣幾乎都是明粉,一聽就急了,心想:這怎麼能行?

  我朝鮮怎麼也算是遠東小中華,大明鐵桿迷弟,怎麼能臣服於你一韃虜?

  後來雙方搞了不少事情,總之就是朝鮮不肯向大清下跪。

  然後就有了皇太極率十萬大軍親征朝鮮之事。

  這一次,皇太極一下子就把朝鮮脊梁骨打斷了,別提有多慘——漢城被攻陷了不說,避難聖地江華島都被清軍攻占了。

  當時朝鮮君臣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死,要麼投降。

  當時的朝鮮王李倧不是崇禎,他覺得人生很美好,他還有很多東西沒來及享受,死不得,於是選擇跪地投降。

  就此,朝鮮半島就成了清國的後院,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以後朝鮮偶有不聽話,清國也不用再派大軍,派個使者團訓斥一番,就能讓朝鮮君臣乖乖乖聽話。

  如今,清國雖然在入關後慘敗,被大明新軍幾乎打得現出原形。

  可之前朝鮮實在是被清國教訓得太狠了,上下都產生了心理陰影。

  再加上昭武三年時,洪承疇、鰲拜又是領著一支偏師進入朝鮮的,弄得朝鮮君臣以為又要被慘揍一次,於是配合起兩人的任務來,那是麻利兒的。

  ()

  1秒記住網: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