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平倭奏對
時間很快過去,張曉等人很快回到了京城。張曉在回到京城附近的時候,就收到了皇命,讓自己第二天前去單獨奏對。
次日,御書房裡。
「你這一路上倒也是辛苦,去的路上把《征墨西哥記》寫了,回來的路上把《人間五十年》也寫好了。」皇帝一邊說著,一邊手上拿著《人間五十年》的書稿。
「《人間五十年》其實老早已經寫好了,只是這本書如今事涉朝廷大政,微臣不得不謹慎,再多校對了幾次。一直寫完了修改完了才送給陛下,還請陛下見諒。」張曉回答道。
「謹慎是好事,不過畢竟《人間五十年》這本書,畢竟只是小說之言。接下來這些時間,你也要專心撰寫那本《菊與刀》,把你對倭國的分析都寫的再詳細一些。《大國崛起》要是伱有時間也可以開始寫起來,特別是這些國家的典章制度、器具軍備可以多寫寫,特別裡面有講到火炮火銃還有戰船的要詳細講。不過你也不要太過緊張,你寫的這些東西,朝廷都要參驗的,不會就這麼照著來用的。」皇帝說道。
「謹遵陛下聖命。」張曉說道。
「你的書一到,朕就拿來看了。這倭國,按照皇明祖訓,那是不征之國。可是如今人家倒是自視甚大,想要入侵天朝內藩,甚至還想直接入侵天朝。這場戰爭那就是不打也不行了。」皇帝感慨道。
「陛下,那倭國畢竟是島國,人口又多,又有那麼多的武士,豐臣秀吉又是繼承了他前任主公織田信長的事業,所以倭國的入侵,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也就是趁著倭國還沒有準備充分,一定要把戰爭準備好,要不然就很麻煩了。我們運輸糧草,要比倭人麻煩的多。」張曉說道。
「織田信長的目標,就是要天下布武是吧。該說的不說,這個口號確實霸氣。不過可惜了,已經死了這麼多年了,要不朕也想好好會會他,畢竟此人不失為奸雄。這個織田信長按理說也是從刀槍裡面殺出來的,怎麼也就如此不防備,就這麼被人燒死在寺廟裡了,真是死的太難看了。」皇帝評價道。
「是的,織田信長死的確實也很突然,明智光秀是他手下的大將,他也沒想到明智光秀居然敢造反,沒有等到援軍就戰死在大火之中了。明智光秀起事倉促,又沒有大義,所以當時豐臣秀吉火速調集軍隊往回趕,一下子就擊敗了他,從此擁有了大義。織田信長的嫡子也死了,剩下的子孫後代都不成器,織田家族就只能這麼眼睜睜看著原來的僕人豐臣秀吉一路做大、反客為主了。」張曉說道。
「不過你這書裡面,怎麼把豐臣秀吉這次行軍叫做『中國大返還』?這個豐臣秀吉行軍速度倒還是真的可以,可見其治軍還是有一套的。」皇帝問道。
「請陛下恕罪,倭國有一個地名就是叫中國地方,就是日本最大那個島本州島西部一塊區域,臣就這麼直接拿來用了。倭國人以自己首都為中心,根據遠近距離劃分了「近國」、「中國」、「遠國」3個地區這個地名的意思,「中國」這裡就是中部地區的意思。」張曉解釋道。
「沒事,你改個名或者備註一下就好,朕就是好奇這個地名。那眼下聊聊你之前上的那本奏疏《備倭志略》吧,說是奏章,你這寫的也是夠長的,好在你在裡面還沒有廢話,要不放在太祖爺那會兒就不好說了。你這本奏疏送上來以後,朕和內閣幾位大臣也一起看了,寫的很好。可是你必須要跟朕說清楚,你說的這些話的依據在哪裡,你會認定倭人要從釜山一帶登陸?還有,你為何把朝鮮國的軍隊說的這麼弱,朝鮮之前可是把自己北邊的女真部落欺負的很厲害,拓展了好大一塊地。」皇帝問道。
「請允許臣用地圖說明登陸地點的選擇,其實很好判斷。倭國出海到朝鮮,最近的就是從倭國九州島到朝鮮釜山一帶。況且這一片海的中間,還有一個對馬島,這個對馬島可是倭國占著的。之前蒙古大軍也是從高麗的合浦郡啟航出發,占領對馬島。倭國人要是想打過來,那就是大致把這個方向反過來。當然,如果眼下船隻技術再可靠的話,也可以直接從仁川登陸,一舉攻下漢城,那是最快的,但是倭國人肯定還是要走短的可靠的航路。」張曉對著地圖解釋道。
「至於朝鮮軍為何戰力不行,有幾個原因。之前奏章提過的兩班貴族是一個原因,朝鮮王權旁落,平民困苦,沒有軍功向上的路徑,自然士兵基本無戰心。朝鮮雖然有一些精銳部隊,還有一些牢固的城池要塞,但是大抵是放在北邊防女真人,南邊特別是沿海一帶,沒有什麼牢固邊防要塞,有些城池的城牆很矮甚至沒有圍牆。所以一旦倭人全力殺入,朝鮮國根本來不及反應,很難抵擋得住。」張曉接著解釋道。
「你這麼一說,朕看起來就明白了多了。你在奏章裡面說入朝部隊要帶足糧草,一開始的騎兵部隊不要派出太多,免得供給不上。按照你的意思,朝鮮這個國家也不算很小,不說守住漢城,連一個平壤都守不住嗎?」皇帝還是疑惑道。
「陛下,凡事應該往最壞考慮,而且朝鮮多山,一開始派遣太多騎兵,馬匹不好前行,戰場上也難以施展。」張曉解釋說。張曉也沒有辦法,總不能說自己看過劇本,朝鮮軍對付豐臣秀吉的軍隊,就是這麼一觸即潰,甚至讓明朝一度以為朝鮮在打假賽。
「有備無患,倒也不錯,還有,你跟朕解釋解釋,為什麼你要讓朕翻譯這兩本小說?這本《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朕找人找到了倭文的版本,實在是難以翻譯,朝中根本沒幾個會倭文的。這個《平家物語》有些漢文在裡面,朕翻一翻還能大概猜猜意思,這個《源氏物語》都是些偏旁,根本沒幾個人看得懂。」皇帝抱怨道。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