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張曉的邊疆布防思路

  第141章 張曉的邊疆布防思路

  「啟稟陛下,建州部的情況,微臣一直在跟進了解。☜✌ 6❾ˢ𝐇Ǘ𝕩.ᑕ𝑜𝐦 ♠♔特別是這次努爾哈赤擊敗九部聯軍以後,臣對建州部就更加關注。臣回到遼東的時候,跟遼東的軍政官員也有聊過建州部等女真逐步的問題。臣和遼東董總兵聊了很久,董總兵也是把知道的情況也跟微臣仔細說了。當時朝廷在遼東的兵力實在是捉襟見肘,等後面稍微能騰出一隻手,沒想到九部聯軍很快就潰敗了。」

  「如今建州部剛剛崛起,要是建州部不自量力,和其他女真諸部開戰,大明就可以藉機干涉調停,徹底孤立建州部。要是建州部膽大妄為,肆意挑起邊釁,朝廷就可以聯絡其他諸部剿滅建州部。如果建州部按兵不動,反而還與其他部落和好,對大明也還是忠心耿耿,那就是建州部最正確的策略。現在建州女真部,執行的就是這個最有策略。」張曉回答說。

  「那建州部按兵不動的話,如今朝廷要如何應對?畢竟女真各部哪一部太強了,都不利於朝廷。」皇帝問道。

  「如今建州部雖然獲勝,不過努爾哈赤想要就此統一女真各部,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建州部所在地山高林密,不適合大軍展開。九部聯軍號令不一,所以是一觸即潰。但是如果努爾哈赤想去攻打其他的部落,也並不容易。如果是小部落就算了,想要去攻打大部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努爾哈赤如今也就是見好就收,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什麼大的軍事動作。」

  「那也就是說,建州部如今對朝廷的威脅不算大了?」

  「從軍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說,除非大明要調集大軍全力對付努爾哈赤,否則如今建州部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旁邊的各部勢力都要承認建州部的軍事霸權了,恐怕就連朝鮮國都要主動往建州部派出使臣聯絡。往後朝廷想要號令女真諸部,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如果按照你所說的,那女真之事就沒有那麼急迫了。現在東蒙古的布延汗假稱發現了蒙元的金印,想要以此號令諸部。蒙元勢力有沒有重振的可能?」皇帝接著問道。

  「陛下,蒙古各部如今已經是不聽大汗號令了。西邊俺答順義王的子孫自成一系就不必說了,東部蒙古諸部,如今也是各行其是。除了速巴亥的親族為了報復還去襲擾遼東,其餘諸部如今都在和大明暗地通商,互通消息。蒙古崛起,靠的是蒙古首領成吉思汗的卓越才能。當年成吉思汗能夠建立大業,靠的是手中的蘇魯錠長矛還有數萬鐵騎,也沒有靠著什麼玉璽金印。布延汗雖然承襲了其父土蠻汗的汗位,繼承了蒙古大汗的虛名,但是他並沒有建立什麼突出的軍功,也沒有什麼顯赫的聲名,如今只能靠這個發現金印的手段來收攏人心。莫說這個金印大概率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也不足為奇。大都城的遺址還在京城不遠處,蒙元衰亡已久,靠著一個金印又能如何翻盤呢?」

  「好,既然蒙古汗庭衰微,是不是就是我大明出擊草原的時候了。到時候我大明鐵騎深入草原,就可以打垮甚至消滅草原上的蒙古汗廷,這樣的話,北邊的各路蠻夷就要懾於我大明的兵威,不敢輕舉妄動了吧。」皇帝有些興奮。

  「陛下,雖然眼下草原諸部離心離德,但是如果我們大明的軍隊深入草原的話,這些部落就會聯合起來對付大明了。如果大明派的人多了,人家就撤走。去的人少了,就容易被草原部落埋伏殲滅。所以微臣建議,如果要對付蒙古,還是要一路修建要塞,招徠願意歸服朝廷的蒙古部落,步步為營,如此蒙古諸部定然無法招架。」張曉說到。畢竟李提督雖然是目中無人,至少對自己還算客客氣氣的,有什麼好事也沒有忘記自己,張曉並不想李如松,這位自己的老朋友像原時空那樣出塞草原,結果稀里糊塗在草原全軍覆沒。

  「要是這樣的話,耗費也太大了吧。」皇帝有些不太滿意。

  「陛下,這步步為營的戰法要是能順利用下去,一開始花錢雖然多,但是後面花錢反而就不會特別多了。畢竟要塞要是修的好,蒙古人舉數萬騎兵都不一定能順利拿下來。然後朝廷再慢慢滲透各部,布延汗就算說把傳國玉璽挖出來了,那些蒙古部落也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硬要與我大明為敵了。當然對於要和大明頑抗到底的部落,就可以重點打擊,摧垮他們的部落。」

  「按照你所說,朝廷如今就不能對蒙古有什麼大的動作了嗎?」

  「朝廷眼下要緊的還是搞清楚蒙古各部的詳細情況,各個部落的兵力如何,與蒙古汗庭的關係如何,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武器裝備還有武器的來源是怎麼樣的,才能對症下藥。就像科爾蒂斯能以區區數百上千人馬,驅使數萬美洲土人為自己所用,覆滅了阿茲特克國。」

  「張曉,蒙古各部情況複雜,你既然有志想要了解,朝廷這邊也會給你一些便利。你現在講的這些,也許有些道理,也許也沒什麼道理。京城裡面也有不少蒙元時期的檔案,你可以去看看。朝中的文臣武將不少也有與蒙古部落打交道和交手的經歷,他們對於蒙古各部的情況還是比較清楚的。」

  「微臣定當仔細研究。其實臣這次去朝鮮,除了看涉及倭國的文檔文獻,涉及蒙元的書籍文獻也有不少,微臣也帶回來了一些,到時候整理完畢以後也獻給陛下。」

  「禮失而求諸野。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可也。既然朝鮮國還有這些書籍文獻,你也好好整理。不過我看你上奏所說,伱還把不少朝鮮士子帶回了京城,說是要帶他們參加京城的科舉,這是怎麼回事?」皇帝問道。

  「陛下,朝鮮多遭兵災,人心思動。臣就建議朝鮮早開科舉,安定士子人心。臣又想起朝廷的鄉試也要準備開始了,所以就請求朝鮮給臣找一些比較有才幹的士子,到時候帶來京城參加科舉。這樣的話既能籠絡朝鮮人心,也能讓京城百姓看到朝鮮士子的風采,知道朝鮮現在安定了下來。」

  「你倒是有心了。既然是涉及到外藩,又有科舉的事情,這個事情朕會吩咐禮部把這個事情接過去。」

  「多謝陛下。」

  「怎麼樣,最近可有計劃寫什麼書?」

  「回稟陛下,微臣這些日子實在是忙碌於朝鮮事務,就想著回來以後,接著寫佛郎機國的歷史。」

  「佛郎機國的歷史值得多寫,畢竟佛郎機國乃是如今西夷第一強國,又把據點扎到我大明眼皮底下了。你既然久在南洋,對佛郎機國的了解肯定也比較深刻。還有,那個洋和尚利瑪竇,前些日子已經到了京城,給朕上貢了一些新奇玩意兒,你也可以跟他聊聊,畢竟利瑪竇也算是西夷中的飽學之士,你跟他聊說不定也能有些手收穫。」

  「利瑪竇來京了?」張曉也有些驚訝。

  「是的,這些天利瑪竇一直在想和京城裡的官員打交道,朕看此人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的,你要是想跟他聊,他應該會相當樂意。你也順便去問問這個洋和尚來我大明到底是有什麼意圖,畢竟朕也聽說了,倭國所謂的第一軍團軍團長小西行長,也是信這個十字教的,倭國入寇朝鮮,有沒有這個十字教推波助瀾,你也去打探一番。」

  「臣會和利瑪竇見面,看看這個洋和尚到底有什麼本事,也會查清洋和尚來到大明的意圖。」

  「還有一個事,之前你跟朕提議過,說要增補元史,怎麼個增補法,你是要在《元史》上面增增補補,還是要重新寫一本?」皇帝問道。

  「陛下,臣的構想是把《元史》重新校勘一遍。《元史》修撰完畢流傳於世以後,就有文人士子校勘此書,臣建議把這些校勘整理一番,把《元史》認認真真校對一番,把其中的錯漏改正過來,原文中因為重名導致事跡錯誤的,也要標記出來,整理出來以後就形成《元史》的校勘記。」

  「當然光是校勘還是遠遠不夠,在校勘完成之後,就要對《元史》有所增補,對一些重要人物,記載太過簡略的會增補事跡,如果無傳的,就增補傳記。要增補的一大內容,就是蒙古四大汗國的歷史,這一部分內容並不好找,所以整理資料和撰寫的時間會比較久一些。」

  「當然,如今布延汗仍自稱蒙古大汗,所以還有一件事需要做的,就是介紹元順帝北逃草原以後,瓦剌、韃靼部的歷史沿革,這一部分時間上就更加貼近現在,不過裡面資料就不好找,特別是靠譜的資料就更不好找。這一部分書稿撰寫完畢以後,視情況摘錄一小部分放在《元史》的增補文字之中。這些部分的全文書稿就由陛下您來掌握。」張曉詳細解釋說。

  「看來你對增補《元史》已經是成竹在胸了。不過聽你所言,這也是一項浩大工程,怎麼增補,你再多找找資料,想好想清楚想仔細了,把奏章報給朕吧,如果可以的話,朕會讓內閣商量好,把這件事辦下去。」

  此時,京城茶樓,一身儒服打扮的利瑪竇正在和李之藻閒聊。

  「李先生,這些年來,我在大明朝見到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儒生士子也是見到了許多。許多士子見到我的時候,就會覺得我的相貌比較奇特,他們不會理會我在講一些什麼,只是把我當成奇珍異獸一樣看個熱鬧。大明的官吏我也有所交遊,你們的許多官員都有比較深厚的儒學功底,但是官府的運行則是靠著一些世世代代傳承職位的小吏。」

  「利先生可是對我大明的選官制度有什麼想法?」

  「我覺得這個用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是非常好的,在歐洲,那些貴族世世代代繼承了王國的領地,但是這些貴族的後代是每況愈下,只知道安逸享樂,也不願意服從君主的徵調,更有甚者連天主都不相信了,完全被撒旦迷惑。而明朝的官員是由考試選出,擇優而錄,這在歐洲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歐洲的官員都是從何而來的呢?」李之藻有些好奇問道。

  「王國的重要官員都是來自貴族,而貴族的頭銜基本是代代相傳,至於不重要的官員,不過是國王和大貴族的奴僕罷了。」

  「那歐洲各國還是世卿世祿啊。利先生也是出家當了和尚,那利先生可是貴族出身?」

  「我是富商出身。不過富商在歐洲的地位並不高,只是能給予我足夠的金錢,也讓我有足夠的時間,一路讀書進學,才能夠當上了傳教士。」

  「所以利先生,你求學多年,你們的教宗就把你派遣到了大明?那歐洲到大明萬里之遙,你的家人不是很想念你嗎?」

  「我已經把我的一切獻給了上帝,我這渡過的人生是沒有結婚的,在往後的歲月里,我也不會結婚。」

  「哦?這洋和尚也是和尚,也要出家啊。那你來到京城,也是想傳你們的十字教嗎?」李之藻問道。

  「不不不,我只是想著帶領迷途的羔羊帶到合適的地方。」

  「什麼迷途的羔羊啊?」李之藻聽到這個比喻,感覺越聽越迷糊。

  「李先生,你的才學令我很驚訝,我認識的許多你們的高官,他們對於歐洲是一無所知。這說明了明朝選官的時候是不看重對於世界地理的學習的,但是李先生你的天文知識、數學知識、物理知識等各個方面的儲備都是遙遙領先。」

  「因為我的老師是翰林院的張侍讀,他深知天文地理,對於你們歐洲的事情也是如數家珍。」

  「哦?你的老師,他是這本《征墨西哥記》的作者嗎?如果是的話,請李先生你安排讓我和這位作者見上一面,這一本書裡面對我們教會和教士的評價存在著偏見。阿茲特克人祭拜邪神,保留著野蠻人的習性,西班牙國王派科爾蒂斯征伐阿茲特克國,也是為了打破偶像崇拜,讓所有印第安人早日感受到天主對世人的恩賜,從野蠻人變成文明人。」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 𝟲𝟵𝙨𝙝𝙪𝙭.𝙘𝙤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