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戰與和的爭論
朝鮮國王發來的舉報信,皇帝拿在手上好幾天,左思右想,還是決定把這封信擱置住。👌🐲 ➅❾𝔰卄ùЖ.匚𝕆爪 😳☯不過皇帝剛剛下完這個決心,還沒能放輕鬆幾天,新的煩惱很快就來了,因為李如松發來的戰報到了。
「職部自攻克平壤以來,夙興夜寐,無時無刻不思盡除倭寇。然朝鮮君臣供應糧餉不足,又假傳情報於我。幸哱拜所部出擊偵察,使倭軍於王京附近設伏之意圖徹底暴露。」
「倭軍雖盛集於朝鮮王京,然我軍出奇兵奇襲其糧倉,倭軍乏食遂退。劉綎所部星夜兼程跋山涉水,斷倭軍退路。倭軍恐懼,遂一路退至釜山、蔚山等沿海之地,高築牆挖深壕以阻我軍……」
皇帝看著這封李如松的奏報,臉上也是露出了複雜的表情。
「陳矩,你把內閣還有六部的大臣都召集來吧。」
眾位大臣到來,皇帝把李如松的戰報傳閱給了各個大臣,大臣們傳閱完畢,又還給了皇帝。
「李如松所上的奏報,牽涉甚大,所以朕今日把諸位叫來一起議事,談談朝鮮之役下步該當如何。」
眾位大臣你看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大家的目光還是放在了首輔身上。
「陛下,老臣以為,我大明天兵,既克平壤,又收王京,當昭告天下,以彰顯我朝武功之勝。」首輔王家屏說道。
「這是自然之理。只是李如松又在奏報裡面說朝鮮供應軍需不足,軍中乏食。又說倭國在海邊築城,急切之間斷難破城。諸位又怎麼看?」皇帝問道。
「陛下,臣以為我軍雖然連戰連捷,但是我軍是勞師遠征,兵員、糧草補充困難。如今既然已大破倭軍,倭軍已然喪膽,龜縮於海邊築城,也是怕回國被豐臣秀吉怪罪。不若乘此良機,與倭國和議,可以給倭國封貢的條件,仿效成祖皇帝封源義滿為日本國王的例子,也把平秀吉冊封為日本國王。兩國各自罷兵,讓倭國軍隊撤出朝鮮,我大軍也可班師回朝。」內閣閣臣趙志皋說道。
「石尚書,伱怎麼看?」皇帝沒有直接回答趙志皋的話,而是問向了兵部尚書石星。
「陛下,趙閣老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千里趨利,兵家所忌。倭人如今已退卻至釜山。自遼至釜有數千里,大軍勞疲兵勤遠略,臣等不敢輕議。如倭國果有求和之誠意,也不是不能答應。待到日後府庫充實,兵甲足備,可再遣使責讓倭國。」石星回答說。
皇帝還是不置可否。
「陛下,朝鮮與京城有山海之隔,臣以為如今就這麼定下戰和之議還是過於草率。朝廷還是派精幹要員,前往朝鮮核查,確定倭國是否有和談誠意,也好派出使臣和談。且如今李如松對朝鮮君臣頗為不滿,其中的是非曲直,也要核查清楚,不能涼了大將的心,也不能涼了忠順內藩藩王的心。」內閣次輔王錫爵說道。
「如今朝鮮戰局多變,確實要派人核查一番,王愛卿的意見還是可以的,內閣回頭可以從百官中擇熟悉朝鮮還有倭國事務的幹員,擬一個名單報給朕。其他諸位愛卿還有何意見?」
「陛下,臣以為如今朝鮮新敗,官府虛弱,國無可用戰兵。不如我朝派遣流官到朝鮮八道任職,幫助朝鮮恢復國力,也可增進我大明與鮮國的友好。還有我大明駐守南方的水師調動至朝鮮,路途曲折迂闊。可否由南方水師運載南軍精銳,直接東渡登陸倭國,直搗巢穴。如此,倭人必肝膽喪盡,朝鮮之役也可大功告成。」內閣閣臣張位說道。
「這派遣流官之事暫且不提,以免朝鮮國王多心。這從江浙出海搗巢一事,是否可行?哪位愛卿也說一下?」皇帝問道。
「陛下,從江浙渡海一事萬不可行。臣是南直隸人,當年也曾聽說元朝征倭的故事。當年元朝二次征倭,派遣十萬大軍從江浙出發,久攻不克,又遇到了颱風,結果全軍覆沒。如今又是夏秋時節,倘若我軍又碰上颱風,那該當如何是好。」兵部侍郎顧養謙說道。
「那顧侍郎以為對倭戰事,應當如何?」皇帝問道。
「臣認為還是以和議為上。眼下朝廷府庫積蓄不多,四方多事,不宜在朝鮮之地用師過久。」顧養謙說道。
「既然眾位卿家意見不一致,還是先按王次輔的主意,先派要員去朝鮮,再定奪戰和吧。」皇帝說道。
眾位大臣告退,皇帝也有些倦了,站起身盯著地球儀,又開始把地球儀轉動起來。
「陳矩,沒有想到李如松前線打了這麼大的勝仗,朕的多數臣子還是想著和議。」皇帝說道。
「眾位臣子也是持重之論,要是倭國豐臣秀吉願意撤出朝鮮,那對於我大明、朝鮮、倭國都是好事。」陳矩說道。
「就怕倭人賊心不死啊,我們大軍撤了,他們又捲土重來,那就更加沒完沒了了。還是王次輔的主意比較穩妥,先派熟悉朝鮮、倭國內情的要員去朝鮮實地查看,就是這要員,怕也不是那麼好找。」
「陛下,張侍讀不就是這樣的要員嗎?」陳矩提醒說。
「對啊,張曉確實合適,平倭方略他可是很早的時候就寫出來了。他對於朝鮮和倭國的內情,知道的也著實不少。」
於是乎,還沒有隔上多少天,張曉又來到了御書房。
「這是李如松所上的戰報,朕前兩日和諸位大臣商議了。多數大臣都想著趁著這幾場大勝的盡頭,和倭人議和,然後兩國撤軍。你覺得如何?」皇帝問道。
張曉剛剛認真把戰報讀完,又聽了皇帝的這一番話,思索了一陣才開口回答:「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倭人奸詐狡猾,怕不會同意和談以後撤出朝鮮。他們如今固守釜山和蔚山,就是存著日後捲土重來的念頭。哪怕真的談成和議了,這和議也不可信,因為倭人一貫喜歡不宣而戰搞偷襲,一旦我軍撤出朝鮮,倭人一定會乘機捲土重來。所以就算達成和議,也要在朝鮮的平壤、王京駐紮重兵,不可有須臾懈怠,否則我數萬將士血戰而來的戰果很有可能輕易丟失了。」
「那次商議上,王次輔也有提議,想派朝廷熟悉朝鮮、倭國事務的要員去朝鮮查驗情況,如有必要也可聯絡和議之事。朕後面想到你比較合適,要是朝廷最後決定派遣你前往朝鮮,你可願意?」皇帝問道。
「啊?」張曉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怎麼突然之前,又有事情莫名其妙架到自己頭上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