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過去了,一些萬分期待的官員們並沒有如願聽到皇帝駕崩消息。【記住本站域名】
但有一個人卻絲毫不慌,正是去年被朱由校從山東召回的巡按御史王從中。
而皇帝被刺中毒,正是他安排的死士刺客。
他雖然只是都察院一個普通的御史言官,不過區區七品而已,朱由校這個皇帝甚至都不知道他這個人。
但是他的出身卻不低,他家可是浙江有名的大家族。
他家的發跡是從永樂年間開始的,因為幫助了成祖皇帝靖難,立有功勞而踏上了政壇。
後來又靠著走私在短短几十年間就成為了當地巨富。
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他的祖宗就參與了前三次,也因為是這樣,從而發現了巨大的利潤。
可那時成祖對於海外還是非常重視的,並且朝廷有一支極其龐大的艦隊,對於出海的管控力還是有的。
但是自宣德年後朝廷實施了海禁,這一商機和其中的暴利,便驅使著他們干起了出海走私。
可畢竟他家是傳統的士紳家族,這種事終究是上不得台面的,畢竟也要顧及影響和他人的嫉妒。
因此儘管幹了幾百年了,規模還比不上李旦和鄭芝龍這些後起之秀。
而他決定要冒極大的風險去刺殺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要知道他當初可是山東的巡按御史,皇帝在登來創建起了一支龐大的海上艦隊的事情,可瞞不過他。
正所謂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儘管現在皇帝還沒有去斷他家的財路,可就此放任不管,那也不過是遲早的事而已。
皇帝可是招募了大量的西洋夷人,在軍隊中擔任教官。
還有許多有技術的,更是在那兵工廠中,製造研發各種火器大炮。
他可不信,皇帝對於海外這個巨大的貿易市場毫不知情。
眼見這一天越來越近,而他們這些文官對皇帝根本無可奈何,他也只能鋌而走險了。
所幸的是,他這次的大膽冒險,是有收穫的,現在只要等他咽氣,那以後就一切好說。
當然了,他做的這件事,除了他自己以外,其他人並不知道,他也不可能去告訴別人,否則九族休矣。
當然他並不知道,他那些所謂的死士,並沒有在被俘之前康慨赴死,此刻正在詔獄接受者錦衣衛的嚴刑拷打。
他現在正琢磨著,等皇帝死了之後,怎麼上奏新皇讓他裁撤登來軍鎮呢。
…………
…………
又是一天過去,皇宮中還是沒有絲毫消息傳出。
朝中各部,也是在內閣六部的統御下,一絲不苟的運行著,好像皇帝被刺這事,沒有發生過一樣。
不管外廷如何議論皇帝被刺一事,內閣的三位閣老,都沒有出面解釋什麼。
而那讓他們聞風喪膽的廠衛,自皇帝被刺之後,也偃旗息鼓了,完全沒有了一點動靜。
那讓他們精神無時無刻都極度緊張的壓迫感,終於是消失不見。
見此情況,有些本就站在皇帝對立面,有膽大的官員的,開始私下聚集討論此事了。
雖然他們無法得知皇宮之內的情況,皇帝是死是活他們也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皇帝已經無力顧及其他的,死不死的,估計也就這幾天的事。
既然天賜良機,那他們就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這個機會,將皇帝所推行的那些新政全部廢除,至少這些政策不能落實到江南,他們的根基之地。
瑞王朱常浩這個人,他們都很了解,不過事個平庸之輩而已,這麼多年來在京師也沒幹過什么正事,在王府整日裡除了念經誦佛就是睡覺。
要對付他並不是什麼難事,難得是那些依附於魏忠賢得閹黨官員,以及以王在晉,程國祥等人為主的保皇黨官員們。
皇帝雖然要掛了,可他提撥了一大批官員,而且現在都是身居高位,大權在握,根本不是他們所能撼動的。
作為南直隸大族出身的張晉,自然也是意識到這是一次絕佳的好時機。
一個可以讓他江南士族,再次掌握朝政話語權的絕佳時機。
「如今之計,只能從這個監國身上三個打開缺口了,讓他來助我們一臂之力,唯有如此,大事方能成。」
張晉召集了十幾名官員,其中甚至還有三名是東林出身的。
但他們足足討論了半個時辰,可最終發現,看似絕佳的機會,卻只有瑞王這一個突破口。
見張晉下了定論,其他人的想法也不謀而合。
要想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利益,還真是只能通過瑞王。
一名東林官員接話道:
「不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瑞王雖然只是監國,但是皇帝以及親自命他代天理政,如今只是有名無實而已。」
「而且瑞王乃是神宗皇帝之子,陛下的親叔叔。」
「陛下又無子嗣,廣王又遠在廣州就藩,陛下也不喜他,瑞王與陛下血統如此相近,如今又是監國,可謂是近水樓台,說不得他能繼承大統也不一定。」
「而值此關鍵時刻,要是我們能助瑞王一臂之力,那可是一個天大的人情阿,一旦他真能登基,我等東山在起,實現眾正盈朝的盛世景象,易如反掌。」
東林官員的分析確實有道理,可通政使劉文博卻不這麼認為,只見他說道:
「可是,我等平日裡與瑞王並無交集,當初他屢次申請就藩事宜,我等還得罪過他,他會接納我等嗎?」
「況且他已經是監國,總覽朝政大事了,這在我大明朝,皇帝病危而藩王監國之事,可是從未有過。」
「依我來看,這也許是個信號,保不齊皇帝真想讓他來承繼帝位啊。」
「如此一來,不管瑞王是否接納我等,也不管我們如何幫助於他,都不過是無用功而已,並不影響大局。」
「銀台所說的不錯,如果皇帝真的有此想法,那內閣六部的閣老尚書。以及左右侍郎,多半會聽從皇帝旨意輔左於他。」(銀台是通政使雅稱)
「他們那些人要是站了過去,我們又算得了什麼?他們人或許沒我們這麼多,看各個都手握重權,在這朝堂上,終究還是王在晉那些人話語權最高啊。」
張晉的話語中,透露著些許的無奈,這確實是他們劣勢,在這大明朝廷,目前他們的話語權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