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軍儲基地

  遼東的軍政大事,朱由校現在基本上是屬於完全放權的一個狀態。【Google搜索】

  除了大方向以及明軍的戰略部署以外,其他諸事,都是由熊廷弼一言定決的。

  就算是巡撫洪承疇,都沒有權力以及資本去動搖。

  因為這是朱由校賦予他的權力,熊廷弼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

  熊廷弼在山海關外,現在近乎於一言九鼎了。

  接連幾次對建奴的大勝,加上他的全力支持,剷除了大部分的將門軍閥家族。

  所以熊廷弼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比歷任的經略都要大的多。

  而他又是一個極為孤傲,極度自我且性格極端暴躁的人。

  在對付建奴這方面,他確實是一個行家,他也確實有出色的能力和本事。

  可朱由校是皇帝,他必須從全局的角度去看,並且去鋪路發展。

  遼東如果完全變成了一言堂,對他這個皇帝,以及大明朝廷都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沒有剿滅建奴之前,朱由校要暗中將大權慢慢收回來,或者說是分化。

  當然這是在不影響戰略大局的情況下。

  朱由校還沒有蠢到這種地步,建奴還沒剿滅就開始自斷手腳,可這一定的掣肘和壓迫還是要的。

  他讓李松平的軍隊駐紮在遼陽城,除了壓制遼東那些根深蒂固的將門軍閥之外。

  還有著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告訴遼東的將領,包括熊廷弼,朝廷還有著充足的力量去掌控關外。

  這並不是他不信任熊廷弼,在他這個位置,這是必要的措施。

  當年的李成梁,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將領而已,可依仗著軍功和名望,積累起了連朝廷都頗感畏懼的威望。

  包括原本歷史上的關寧軍閥,也是因為天啟皇帝太過信任孫承宗,賦予了極大的權力和支持,而導致造成的。

  你能說孫承宗不忠心嘛?

  可就是這樣一個忠臣,一個一心想要剿滅建奴而全力奮鬥的忠臣,卻給大明朝埋下了最大的禍根。

  朱由校花費了這麼大力氣,殺了這麼多人,拔除了這麼多的禍根,怎麼可能會讓遼東繼續那種聽調不聽宣,幾乎於自治的狀態?

  李如松駐軍遼陽只是第一步,朱由校現在要加強朝廷,或者說是皇權在遼東的影響和控制力。

  他要借著備戰囤積軍事物資的名義,直接去控制住整個遼東都司所屬的軍隊。

  而他所擬定的這個基地位置,自然是李如松駐守的遼陽最為合適。

  遼陽既是遼東都司的首府,為關外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將來進攻東北的支點。

  正好今年的秋稅的還沒收上來,朱由校準備以遼東、直隸、山東三地的稅糧,作為第一批軍儲糧,運往遼陽。

  而為了達到分權的目的,主管這事的人自然不能在是熊廷弼了,巡撫洪承疇最為合適。

  計劃好了這一切後,朱由校也不在磨蹭,直接就讓司禮監開始擬寫聖旨。

  由戶部出銀二十萬兩,以為軍儲基地的建設基金,全權負責這件事。

  而李如松的左衛軍鎮,以及錦衣衛,負責軍儲基地的防衛。

  等軍儲基地建成以後,錦州以東地區駐守的軍隊,所有的軍糧物資供應,全部統一由遼陽分配。

  巡撫管理後勤,經略主軍事,自己的親軍管控著最為重要的軍糧,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他想要看到的。

  只要軍餉糧食在自己手裡控制著,且又有自己的軍隊在,不管遼東的那些將領想搞什么小動作,有什麼想法,都翻不起浪來。

  而為了避免天高皇帝遠,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亦或是官員貪腐的情況。

  朱由校還專門派遣了顧秉謙為欽差大臣,專門負責督造軍儲基地,嚴格把控質量以及支出。

  安排好了這些事後,正當他想鬆口氣時,又一個壞消息到了京師。

  看著雲南巡撫以及黔國公沐昌祚的奏疏,朱由校眉頭緊皺。

  雲南竟然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司叛亂,而且沐昌祚出兵平叛的第一仗,竟然中了埋伏,敗了。

  沐昌祚原以為這些土司和首領和以前那些叛亂的一樣,不過是烏合之眾,因此沒放在心上。

  在第一時間雖然調集了雲南府衛所的駐軍,和他自己的親兵家丁進行征剿。

  可他並沒有想到,這些土司早已串通一氣,朝廷的改土歸流政策,把他們給擰成了一股繩,遠不是以前那些小勢力能比的。

  以已經知道了結果,對於戰爭的過程,朱由校並不感興趣,直接將沐昌祚的奏疏扔到了一邊。

  其實沐昌祚損兵折將,朱由校還有著一些竊喜的心理。

  沐家在雲南的影響力太大了,名義上是為朝廷世代鎮守,可實際上已經是割據為王了。

  在雲南那片地區,許多的百姓只知有沐王爺而不知道有大明朝廷,現在他實力銳減,從大局來看也算是一件好事。

  看了雲南巡撫的奏疏,朱由校也算是有了底,對叛亂勢力的實力有了大概的估計。

  除了省內的土司以及少數民族首領之外,那些處於自治狀態的宣慰司,如孟養、八百大甸以及寮國這三個宣慰司,竟然也響應叛亂了。

  木邦宣慰司也是蠢蠢欲動,正在觀望之中,一旦朝廷無力鎮壓叛亂,木邦也有極大的可能參與叛亂,想要割據一方。

  而緬甸、車裡、大古剌這三個宣慰司,也對官府以及沐昌祚的命令開始了違抗的舉動。

  朱由校連忙讓太監找出了雲南的地圖,細細的開始研究了起來。

  沐昌祚首戰損兵近四千,他的親兵家丁更是達到了半數,他這個黔國公,想來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剿平叛亂了。

  而且涉及的叛亂勢力和少數民族又這麼多,雲南以及中南地區地形複雜無比,這場仗比他親征西南要難的多。

  這樣極耗錢糧國力的持久戰,不是朱由校想打的。

  可不打又不行,一旦朝廷不是第一時間進行鎮壓,重新樹立起威望,那些宣慰司就會一個個的站在大明的對立面。

  而西南那些本就因為改土歸流政策而對朝廷不滿的土司,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

  朱由校深呼一口氣,沒想到因為他的到來,歷史的走向已經全然不同了。

  這場仗非打不可,而且必須以雷霆之勢快速鎮壓,大明朝的國力,拖不起這樣一場大戰。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