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說一下明英宗朱祁鎮。記住本站域名
這個人怎麼說呢,現在已經是被貶的連條狗都不如了,各種別名都火起來了,什麼戰神啊,堡宗等等。
本來是不想說的,但是沒辦法,作者作為一個小小的明史愛好者,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這也是暴君這本書中,多次提到土木堡和英宗皇帝的原因。
今天作者要來給明英宗說句公道話,絕對不是洗他好吧。
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真正公道的去評價他。
首先開個頭,怎麼開頭呢,就用毛爺爺的話來開頭吧。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這兩個不識字的皇帝搞的比較好,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好些外,其他的都不行,盡做壞事。」
這可不是我說的啊,是偉人對明朝歷史的整體評價。
首先從這句話中,相信只要是個有自己思維的正常人,都不會被現代網文小說和影視劇給洗腦。
能被偉人看上並且給予好評價的,真的能是酒囊飯袋?
更不用說偉人熟讀二十四史,把商周到清末的歷史仔細研究了許多次。
因為大明風華這部劇中,朱亞文演的朱瞻基比較出色,這兩年明宣宗的好評可謂是暴漲。
說什麼一代聖君英年早逝,如果晚死十年明朝就會怎麼這麼樣之類的。
還說宣宗這個廟號多麼牛逼,不牛逼的人都混不到這個廟號,說英宗的廟號是明褒實貶,怎麼這麼樣。
對於這類人,我們通常用兩個字來評價他,史盲。
首先要明確一點。
宣宗這個廟號,並不怎麼樣,是真的一般般,宣這個諡號才是真的好,比如說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這才是真大佬,朱瞻基給他提鞋都不配,我說的。
很多人把廟號和諡號都能搞混,實在無知。
畢竟是評價明英宗的,就不過多說朱瞻基了,對於我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到過,你們可以看一看。
明英宗這個人,在現代唯一的好評就是,是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在這裡我就要這麼說,明英宗不止是好人,他還是一個好皇帝,至少不昏不暴不庸,且有一定的手段和政治頭腦。
而且他會為百姓著想,不會妥協於文官集團。
這一點就比他爺爺明仁宗和明宣宗朱瞻基強上許多。
為什麼呢,我們後面講。
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當時的皇帝是那個被吹上天的明宣宗來了,他也得跪在土木堡,還是我說的。
為什麼呢,因為土木堡根本不是一場正常的軍事戰爭,而是一場政治戰爭,只不過行動的是軍事戰爭而已。
許多的人只會看表面,不會去找背後的根源。
土木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大明朝內部權力鬥爭。
皇帝和大臣都在爭權。
正統年間,皇帝的權力已經非常微弱了,文官的勢力節節攀升,朱祁鎮就是要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因此和朝堂上的官員爆發了政治搏鬥。
眾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兩個都是狠人,他們在的時候文官被壓的連口氣都喘不上來。
可在他們死了之後呢?後繼之君根本不具備他們那樣的能力。
因此只能不斷的放權和妥協於文官,漸漸的皇權勢微,文官崛起。
明仁宗是典型的無為而治之君,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但是守江山可以。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想搞事,但是沒有能力,被文官耍的團團轉。(他可沒有上戰場打過仗,不要被營銷號和影視劇給洗腦了)
他唯一的兩次親征,一個是征漢王,但是還沒打漢王就投降了。
還有一次是巡邊的時候和蒙古人打了一場幾千人的遭遇戰,連記載都少得可憐。
我朱壽大將軍可是記載親手殺過蒙古人的。
而最為主要的原因,則是朱祁鎮極為的時候年齡太小,不能親政,導致大權旁落。
內閣和文官乘機做大,巧取豪奪許多的權力。
等他幾年後親政的時候,大明朝堂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文官要搶權,朱祁鎮也要收權,鬥爭至此爆發。
我們先來盤點一下,正統年間明朝都發生了些什麼事(這裡只說大事,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就算了)。
朱祁鎮大概是正統四年到五年這個時間點親征的,因此就從正統四年開始盤算。
正統四年,雲南麓川宣慰司(現在的緬甸)思任發和思機發父子叛亂,第一次麓川之戰開打。
短暫平定之後,又在正統六年、七年、十三年相繼叛亂。
整個緬甸中北部以及雲南南部被打成廢墟,明軍每次平叛的軍隊都不低於八萬。
這裡著重講一下十三年的麓川之戰,這一戰明軍出動了十二萬人,誓要徹底平定雲南。(明英宗從京營中抽調了三萬增援)
這是第一場大戰事,全程都是明英宗負責統籌和制定戰略。(當時的內閣是反對出兵平叛的)
正統九年,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爆發大規模起義,主要關鍵領導人分別是鄧茂七和葉宗留。(本書中鄧茂七和葉宗留是真實存在的,我借鑑一下,然後稍作改編,包括楊洪也是)
這一場起義持續了很久,史書原文記載是,東南五省震動,國朝大亂。
後世史學家中有人評價,這場起義第一次動搖了明朝的統治根基,因為規模真的很大,比崇禎初年大多了。
明英宗從各地以及京營中調集十多萬大軍,打了兩年多才堪堪控制住。(其中京營抽調了兩萬,史書原文記載,不信自己去看明實錄和國榷這些)
這十幾萬大軍在東南平亂駐紮了很久,一直到景泰年間才抽走了主力支援京師。
正統十三年前後,湖廣爆發大規模苗亂,明英宗又調兵南下平亂。(京營又調三萬)(已經八萬了啊,牢記這個數字,這是重點)
這支軍隊一直打到景泰年才把苗亂平定。
這是國內的大型戰爭,現在就說國外的。
正統年間,明軍數次出塞北征,爆發了兩次規模比較大的戰役,分別打的是兀良哈和韃靼,直接被明軍干碎。
由此可見,明軍戰鬥力非常強。
而此時的瓦剌,還是韃靼的小弟。
重點來了啊,正統十一年,明英宗朱祁鎮,用自己的錢賞賜京營,京營在冊的人數是二十二萬,看清楚啊,是二十二萬,這是官方記載,不管是明史、明實錄、國榷,都是這麼記載的,絕對的真實。
正統十四年初,明英宗任命廣安伯為都督,從京營帶走了兩萬兵駐紮大同。
好了,正統十四年到了,這一年是土木堡年。
此時的北京城,把那些抽調出去的軍隊減去,京營還有十二萬兵。
這可還沒有算空響和其他老弱病殘。
就算現在的北京城還有十二萬精兵,可根據北京保衛戰的記載,在爆發戰爭之前,北京城還有五六萬兵。(沒有算增援兵馬)
由此可以推斷出,英宗親征的軍隊真實人數,應該在五到六萬左右。
所謂的土木堡五十萬精銳和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謠言,是不是不攻自破了?
土木堡之變,明軍並沒有全軍覆沒,頂天死了不到兩萬人。
首先第一點,明英宗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才遇到也先的。(英宗實錄第一百八十一卷)
(原文記載)「也先聞車駕來,驚愕未信。」
而土木堡事變時,朱祁鎮身邊只有不到兩萬人,為什麼呢?
因為英宗被一封軍報騙了,正在英宗準備回京時,突然收到瓦剌來犯的消息,明英宗當即下令迎戰。
英宗實錄一百八十一卷:
「庚申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遂駐蹕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後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勇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遇虜伏發亦陷焉。」
在事變爆發前,明英宗就讓朱勇領著四萬兵出營準備作戰了。
就這段話,你們自己看吧,明實錄的記載都前後矛盾,其他的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這其中的細節太多了,現在寫了兩千多字連個大概也寫不完。
其中的細節我會寫到正式章節里的,其實我現在寫的劇情,就是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
我儘可能的去還原,合理科學且真實的土木堡。
也先在蒙古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他從來沒有統一過蒙古,他還不夠資格。
就一個原因,因為他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
而且瓦剌不過是分支雜種而已,黃金家族的正統主支一直在韃靼。
在蒙古草原,只有鐵木真的後人,才有資格且具備勢力統一蒙古。
像俺答汗、達延汗、林丹汗,這些人,他們哪一個不是姓孛兒只斤?哪一個不是鐵木真,忽必烈的後代?
也先是個什麼東西?他憑什麼統一蒙古?
一個瓦剌的小小太師,你告訴我他統一蒙古了?
就名號的對比就能看出來,能在草原稱大汗的都是黃金家族。
也先是哪裡來的野雞?
也先最後怎麼死的,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藏著元朝的傳國玉璽被別人知道了,黃金家族不干他干誰?這東西也是他能擁有的?
大家只要記住,歷史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了,不要輕易的被他人左右。
土木堡的具體細節,大家就看我後面的章節吧。
我也沒有說一定真實啊,只是我自己鑽研認為哦,且看了一些明史專家的看法而結合起來的。
但是我敢保證的是,也先絕對沒有那麼牛逼,他只是一個小人物,這一點我真敢保證。
總之大家就全當一個樂子看就行了,畢竟我的也是網文小說,盡情發揮唄,我反正是想寫啥就寫啥。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