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明面上是一道送分題,但實則是暗藏玄機,讓朱至澍根本不敢接話。閱讀
因為有秦藩和晉藩在前的原因,朱至澍必然是難以抉擇的,他不敢說一個具體的數目來。
因為他並不知道,秦藩和晉藩出了多少,他自然是不想多出的,但現在也不敢報的太少。
如果與秦晉兩藩捐獻的錢糧相差太大,不止會讓皇帝生疑,落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這批捐獻出去的錢糧也就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當於打了水漂。
經過再三的思索過後,他終於是向皇帝說出了一個他自認為極為保守穩妥的數目。
糧食五千石,布三千匹,綢緞五百匹,白銀五萬兩。
而後他也現學現賣,說完捐獻的數目以後,就在朱由校面前開始了哭窮。
朱由校哪裡會信他的鬼話,當即就打斷了他的表演。
「蜀王未免也太大方了,洪武年間,蜀藩就是天下有名的富藩,這些年來,朝廷的俸祿從未少過你們的。」
「蜀藩也從來沒有過大開支,怎麼到了朕面前,蜀王就閉著眼睛說起瞎話來了?」
「朕也不是嫌棄怪罪蜀王捐獻的少,朕剛才也有言在先,全憑自己的意願,只是這點錢糧,實在是微不足道啊。」
「既然蜀王自己條件有限,朕也不是那種不善人意的人,現在局勢不穩,外有強敵,各地又造反不斷。」
「這些錢糧,朕就不要了,蜀王自己留著吧,以備不時之需,萬一到了緊急時刻,說不定真能派上用場也說不定。」
說完便招呼旁邊的兩位世子,準備離開蜀王宮。
這一下可把朱至澍給嚇壞了,早知道他就再多說一點了,現在搞的這叫什麼事。
皇帝這話說的明顯帶刺,明目張胆的在威脅他。
什麼叫各地造反不斷?怎麼就緊急時刻了?
這些年來,除了此次奢安之亂,在西南爆發了大面積的造反以外,其他地區哪裡有過?
剛剛還一口一個蜀王叔,可現在卻直呼起了藩號。
這麼明顯的態度轉變,他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其中的緣由。
必然是數目不能令皇帝滿意唄。
這不就是在說,以後蜀藩的任何事,他喝朝廷都不會管了嘛?
「陛下且慢,臣突然想起來,先王在臨終前囑咐過臣,蜀王宮府庫當中有一批錢糧,是歷代先王積攢下來的。」
「是以防不時之需所準備的,雖然數目不多,但想來不會再讓陛下失望的,臣願從府庫當中撥出錢糧,以助賑災。」
朱至澍趕忙跑到皇帝的側面,拱手彎腰的說道。
其實他現在更後悔的是,就不該信這兩個小兔崽子的。
他剛剛要是婉言拒絕了,或許場面要比現在好呢?說不定皇帝真的不計較呢?
朱由校回過身來,用一種極為冷酷的表情的看著朱至澍,隨後說道:
「蜀王就直說吧,具體是多少,朕要去處理的事還很多,沒有多餘的時間耗著。」
朱至澍生怕皇帝一扭頭真走了,連忙說道:
「秦晉二藩捐獻多少,臣就捐獻多少,分毫不少,這也是臣的最大限度了,還望陛下能夠諒解。」
「剛剛所奏報給陛下的那些錢糧,臣依然作數,陛下的軍隊自京師長途跋涉來西南,平定了叛亂,勞苦功高,這些錢糧,就交由陛下來犒賞將士吧。」
朱由校嘴角微微一笑,這欲擒故縱之計,還真是不錯啊。
其實他也是在賭,沒想到真的被他賭對了,蜀王不敢得罪自己,更不想被自己抓住了把柄,所以他才會這麼緊張。
「這可是蜀王自己說的,心甘情願的,朕並沒有逼迫你。」
朱至澍再次做出承諾,表示自己說的句句屬實,但有造假,就自願去太祖陵前懺悔謝罪。
朱由校心裡別提多開心了,終於是逮住了大明朝這支最肥的肥羊,自己發財了。
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防止蜀王等會賴帳,朱由校從馬祥麟腰間抽出長刀,將自己的衣角割了下來。
在將筆墨準備好後,就讓蜀王親自擬寫捐獻的內容,按照他剛才的話語,一字不漏的寫了下來,還讓他畫了押。
高興的朱由校,拿著這確鑿的證明,心中頓時樂開了花,但他掩飾的很好,喜悅並未表露出來。
「既然如此,那蜀王就召集王宮裡所有人來大殿吧,朕有事要說,另外還有一事,蜀王多準備一些紙張,將王印準備好。」
朱至澍感覺到有些不對勁,忐忑不安的向皇帝詢問道:
「敢問陛下,秦晉二藩捐獻了多少錢糧?」
朱由校詭異的一笑,而後緩緩說道:
「秦王和晉王捐獻的錢糧,加起來攻擊四百萬兩銀,六十萬石糧!」
朱至澍聽到這個數目,滿臉的不可置信。
他第一反應就是,皇帝在虛報數目來欺騙他,秦晉二藩怎麼可能這麼大方,捨得出這麼多的錢糧?
蜀王就算再怎麼不管是,但對於自己的資產,心中還是有個大概的數的。
這些錢糧,就連他都得傷筋動骨,心痛無比。
更何況遠不如他蜀藩的秦晉二藩。
朱由校知道他不會相信,如果他不是當事人的話,一樣不會相信的。
可當朱由校將帳冊擺在他面前,朱至澍看到兩藩的王印以後,又得到兩位世子的作證,才相信了這是事實。
他現在才反應過來,這一切都是個圈套啊,皇帝早就設計好了,就等著他這個冤大頭入套了。
可即使他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他剛剛當著眾人和皇帝的面親手立了字據,現在他除了認命,還能怎麼辦。
只能怪自己太過無知,對這位尚未成年的皇帝太過輕視了啊。
只要把蜀王忽悠成功了,後面的事不過朱由校一道令旨而已。
他調來了五千虎賁軍士,前來蜀王宮以及王宮外的府庫將這些錢糧一刻不停的運到了軍營。
蜀王看著歷代先王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產被人滿臉笑容的拿走,頓時就氣不打一處來。
晚上回宮以後,抓起一個太監就是一頓暴打,以此來泄憤。
就因為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損失了六十萬石糧、四百萬兩銀,他怎能不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