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將永寧宣慰司的這些土司首領聚集在了一起後,並沒有立刻採取所謂的措施。
也沒有宣布他要改土歸流的政策和想法,只是匆匆見了他們一面,便將他們看管在了一起。
朱由校眼下還有更為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征討貴州的安氏叛亂,這是個硬骨頭,論起實力和底蘊,安邦彥比奢崇明不知道強了多少。
因此他絲毫不敢輕視,留下了朱燮元所部兵馬,和王平所部的衛所兵鎮守永寧後,便帶著羽林軍和秦良玉的土司兵,以及魯欽的成都軍,共計近五萬人,全速南下貴州平叛。
此時的貴州北部,已經徹底打成了一鍋州,安邦彥先是集結七萬大軍攻打貴陽,誰知貴州巡撫李枟早有準備。
安邦彥連續猛攻數日,死傷了五千多人,竟然還不能撼動貴陽分毫,只得含恨退兵,轉而去攻略其他的府縣地區。
貴州的衛所兵不能敵,連敗數陣,只得龜縮在城中等待朝廷援兵。
安邦彥趁著朝廷的注意力和兵力全部集中在奢崇明身上,是大肆的出兵,攻城略地,占據城池。
貴州北部大部淪陷,安邦彥麾下的軍隊竟達到了近十三萬,聲勢滔天,整個貴州好似變天了一般。
李枟數次發文書給周邊省份,請求他們派兵援助,防止叛亂更加惡化,以至不可控的局面。
可誰知竟無一省出兵,全部都坐視不管,他們給出的理由非常好,這是在你貴州境內發生的叛亂,是你貴州巡撫該幹的事,與我們何干?
李枟無奈,只得連寫三份奏本,派快騎北上,呈報給朝廷和皇帝,請求速派精兵來貴州平叛。
李枟還下達了死命令,不管任何人,不管戰機是否到來,沒有他的出兵命令,整個貴州不准出動一兵一卒,去找叛軍野戰,違者立斬。
面對李枟固守待援的方略和意圖,安邦彥豈能不知,於是再一次集結重兵,攻打貴陽。
正在貴陽岌岌可危之際,朱由校的援兵終於進入了貴州境內。
朱由校在看了軍報和了解了一下貴州形勢後,迅速制定了征討安邦彥的的計劃。
他將自己這五萬兵馬分為三路,一路由自己率領羽林軍全部人馬,共計兩萬餘人,直奔水西大方地區,打算一波就解決了安邦彥的大本營。
一路由秦良玉為主將,由她率領自己的白杆兵和一眾土司兵,沿最快的官道行軍,直奔貴陽,阻擋安邦彥回援,為他爭取時間,能夠在安邦彥趕回之前攻占水西大方等地區。
還有一路則任命魯欽為主將,率軍去攻取織金、普定等縣城地區,最後在收復安順,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防止安邦彥兵敗之後往南遁逃。
可誰知還不等部署落定,朱由校就收到一份軍報,安邦彥已然從貴陽退兵,正在全速往回撤退。
這讓他非常奇怪,安邦彥難道算到了自己會在這時到達貴州境內,因此能夠及時撤軍回防?
別無他法,朱由校只得更改部署計劃,魯欽所部的任務計劃和路線都不變,但不能休整了,必須立刻出兵,收復織金、普定和安順等地區。
秦良玉則和皇帝合兵,以優勢兵力迅速攻下大方,隨後就於大方準備迎戰。
大方雖是安邦彥的大本營,但由於他調走了太多的兵力去進攻貴陽了,結果根本就沒有多少人抵擋。
尤其是嘗到了官軍的火炮滋味的,當即便放下了武器進行投降,完全就不敢抵抗,這樣的天兵利器,他們哪裡見過。
朱由校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大方,隨後在此埋鍋造飯,大軍進行休整,恢復好精神狀態和體力後,就在此地與安邦彥決一死戰。
安邦彥得知自己最重要的大本營竟然已經被官軍占據,當即大怒,下令大軍全速回援,趁著明軍尚未立足之際,發兵攻取回來。
安邦彥的叛軍在大方城外與官軍野戰了一場,死傷達三千餘人,安邦彥第一次親眼見識火器大炮的威力,頓時被嚇的不輕,連忙下令軍隊回撤。
隨後兩軍又爆發了幾次小規模戰爭,叛軍連敗數場,損兵兩千餘人。
自交戰以來,每次都是官軍主動出擊,安邦彥處處防守,陷入了全面被動的情況。
這打又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加上官軍的火器大炮時不時的來一波轟炸,叛軍的軍心士氣可謂淪落到了低谷,絲毫沒有前些日子四處攻城搶掠的威風。
朱由校將自己這三萬多人運用到了極致,他也不和叛軍進行大規模的交戰,避實擊虛,找到他們的薄弱點後,便迅速集結兵力予以殲滅。
當他們集重兵來攻的時候,朱由校就憑藉著自己的裝備優勢,使用火器大炮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叛軍只要是進攻大營了,進入了射程之內,直接是箭矢和火藥一股腦的全部招呼上去,面對這樣的火力,安邦彥哪裡頂得住,底下的那些人也不願被一炮給轟的人沒了啊。
就這樣慢慢的消耗,蠶食了十餘天,安邦彥終於是堅持不下去了,於深夜撤出大營,轉變軍隊的行軍方向和攻勢。
朱由校可不會放過這種痛打落水狗的機會,立刻讓曹文詔和馬祥麟分別率領騎兵精銳和步軍精銳追擊,又一次大敗叛軍,斬首俘虜共計兩萬餘人。
安邦彥一直撤到定新、黔西地區,才暫時擺脫了官軍的追擊,這裡也算是他的大本營區域,因此非常放心下令大軍可放鬆下來,好好休整、恢復士氣。
可就在後半夜,他們熟睡之時,安邦彥的軍營炸營了,全軍大亂,到處都是鬼嚎慘叫聲。
等他穿戴好盔甲帶著自己的親衛了解情況後才知道,這不是無端炸營,而是官軍趁著夜色,夜襲了他們。
而此次領兵夜襲的將領,正是皇帝最信任的馬祥麟,所部兵馬也正是在京師精挑細選出來,並嚴格訓練過夜戰的那兩千軍士。
兩千人偷襲數萬人,看似有一種以卵擊石的感覺,但實際上卻綽綽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