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費盡口舌,給晉王和晉世子講了一堆大道理,而中心思想就一個,忽悠他們支持自己。
他也學會了文官們道德綁架那套。
你是皇親宗室,值此危難關頭,你不出錢出力支持,還想著明哲保身?
不得不說是真的好用,一度說的他們父子倆無話反駁,終究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朱求桂自知今日是落在皇帝的手裡了,只得連連應是,表示自己完全想通了,開竅了,你可以放心了,我以後唯命是從。
而對於皇帝要求世子朱審烜隨駕入川之事,朱求桂並不放心,但他沒有辦法去進行反對,皇帝的語氣根本不允許他去反駁。
「每過一日,陝西就有無數的百姓因飢餓而死亡,出資賑災之事既已議定,就不要再耽擱下去了,晉王擬幾道手令,今晚就將這些錢糧交接了吧!」
「陛下,這麼多的糧米和銀子可不是小數目啊,先不論要多少人,分多少批押運了,就是從各個府倉當中運到城內集中裝車,沒個三五天時間恐怕也不行啊!」
「晉王所說不錯,七十萬石糧,沒有幾萬軍士分批次的來回押運,不知何時才能盡數運往陝西!」
「但晉王可要聽清楚了,朕剛剛只是說的交接,沒說押運之事!」
朱求桂連忙低頭躬身,向皇帝解釋道:
「是臣耳拙了,曲解了陛下之意!」
對於這些錢糧,朱求桂比朱由校更加上心,雖然已經答應全部無償捐獻了,但至少現在還在自己手上捂著不是。
朱由校站起來拍了兩下屁股上的灰塵,然後一邊活動一邊說道:
「這麼多糧食,朕一時半會兒也沒有足夠的人手來押運,朕的意思是,就在太原城裡面,找一個大倉庫,將這些糧米暫時儲存,晉王以為如何?」
朱求桂思來想去,太原城哪裡有這麼大的倉庫?就是臨時建造也來不及啊,這可是一個大工程,得占多少地啊。
他疑惑的問道:
「陛下莫非是想將這些糧米和白銀儲存進太原府的太倉當中?」
朱由校搖了搖頭,然後說道:
「太原府倉太小,根本存不了七十萬石糧,秋收之季又已臨近,官衙的倉還有存儲稅糧的,朕要是用了,稅糧往哪放?因此不可徵用!」
「朕也信不過那些官員,監守自盜的事,古往今來還少嘛?」
說到這裡,朱求桂已經不敢搭話了,凡是關乎到國政和官場的事,都是藩王們最為忌諱的事,更不用說眼前之人就是皇帝了。
朱由校突然一臉微笑的看著朱求桂,直看的他心裡發慌,而後聽皇帝說道:
「依朕來看,晉王宮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王宮位於全城的中心位置,外圍又有高牆林立,平日又無人可進出王宮,朕到時在調派一支軍隊,即能防糧食遭盜賊,又能護衛晉王安危,糧食也能夠集中存放,便於看守!」
雖然晉王是答應了捐獻這麼多錢糧,但主要還在太原城內存放著,朱由校就一日不放心。
他不止不放心那些文人官員,他更不放心此次大出了一波血的晉王。
這些錢糧都是幾十上百年,歷代晉王慢慢積攢下來,自己站在他面前的時候,可以威逼他服從,可他要是離開了太原呢?
朱求桂怎麼可能不眼紅這些本屬於他的資產,說不定你前腳剛走,他後腳就開始行動起來把這些錢糧偷偷轉移到晉藩名下。
如果真把他逼急了,一把火把你的存放糧食的倉庫給燒了也不是不可能,他們這些人,都是極致的利己主義者。
李自成兵臨城下時,也就除了周王、福王等幾個稍微明點事理的,還知道用重金招募勇士守城擊退李自成。
其他的藩王在生死之際還是分文不拔,一些將領和官員專程登府拜訪,跪求這些藩王出一點錢糧用於資補軍費和守城所用,可誰知被他們給直接轟了出來。
朱由校不知道現在的晉王朱求桂是什麼樣的人,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萬事小心一點總沒有錯。
把這些錢糧放進王宮當中比放在外面倉庫的安全性高多了,能夠進出王宮的,那都是晉藩的內部人員,一旦有失,直接從晉王開始追查即可。
他相信朱求桂還沒這麼蠢,為了一點錢糧就敢冒著被削藩治罪的風險去監守自盜。
朱求桂心裡暗自苦笑,皇帝還真是心思縝密啊,方方面面都早已考慮周全,這是要將自己完全捆綁起來啊。
而對於皇帝的捆綁,他當然不會就此而束手待斃了,他當即回道:
「陛下,王宮雖大,但畢竟人多手雜,萬一有不知死的下人起了貪心,致使錢糧有失,臣就算萬死也無法挽回啊,還請陛下三思!」
「朕剛才不是說了嘛,朕會派一支親信軍隊和錦衣衛,入駐王宮看守這些錢糧,當然了,他們不會影響到晉王宮的日常生活,晉王可以把他們空氣遺忘就是,他們也不會輕易出現晉王的眼前。」
這怎麼可以,拿自己的兒子去做人質也就算了,還想要將自己也軟禁起來,他絕對不能接受!
「陛下,這派軍隊入駐王宮,自我大明朝立國以來從未有之啊,更不符合太祖之皇明祖訓啊!」
「晉王此言差矣,規矩制度是死而人是活的嘛,凡事都要因時而變,一味的循規蹈矩,豈不是不懂變通?不思進取?」
「朕也是為萬全之策,這批錢糧太過重要,絕不容許出絲毫的差錯,存放到王宮之中,也是為安全穩妥起見,順便也可以替弟弟看管一下不是,畢竟是自家兄弟,朕也放心一些!」
朱求桂心裡現在只想罵娘,嘴巴說的好聽,一口一個自家兄弟,坑起我來沒見你想起自家兄弟。
「陛下,臣實難當此大任啊,臣除了吃喝玩樂,一無是處啊,如誤了陛下大事,臣可擔當不起!」
「朕說你行,你就行,你只需要監督一下進出王宮之人和內部這些侍女太監而已,這有何難?」
「其餘的只管交給錦衣衛和御林軍即可!」
「朕今晚會將區域劃分出來,你到時只需要吩咐下去此處為禁地即可,知情的人也要警告他們,嚴格保密,膽敢透露半點風聲的,全部族誅、概不容情!」
朱由校已經失去了繼續和朱求桂磨嘴皮子的耐心,居然還敢在他面前提皇明祖訓,也不怕閃了自己的舌頭。
要不是留著他還有用,朱由校真想搜羅晉王宮的罪行,找個理由把晉藩給廢除了。
見皇帝的語氣已經有怒意,朱求桂再一次服軟認慫了。
不慫不行啊,宮殿內幾十個皇帝的心腹侍衛,朱求桂只是看他們一眼就感到膽寒,如果自己還跟皇帝硬著干,他都不知道這些殺才會不會衝上來直接砍了他。
雖然他不問國政官場之事,但這將近一年來,皇帝的所作所為,他還是有所耳聞的。
剛剛當著的自己面把一個鎮守太監鞭了個半死,他可不會被皇帝那一口一個自家兄弟給騙的飄飄然。
朱求桂沒有了異議,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朱由校先是親自督促他寫了幾道手令。
然後令許顯純拿著他的金牌出城前往軍營調集軍隊入城。
隨後又讓侍奉在晉王身邊的那個中年太監,去給太原城的幾個主政文官宣讀口諭,令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來王宮見駕。
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打算隱藏自己的行蹤了,關鍵是想藏也很難藏的住了,太原城內和晉王宮內發生這麼多的事情,早晚會被人知曉的。
最關鍵的是,軍隊如果要入城,需要兵部的批文才行,皇帝的令旨,在外省地區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文官們只認內閣六部的文書。
如果沒有兵部的批文,本地官員有權利拒絕軍隊入城,就算是羽林軍也不例外。
在歷史上的明末時期,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如果碰到一個刁鑽的文官,明軍不管是打了勝仗還是敗仗,沒有兵部的通行批文,他只需要將城門一關,明軍就得在野地上喝西北風。
當然這些因素也是有明軍自身的原因導致,有的時候,官軍比叛軍更為可怕。
在一些軍閥將領的帶領下,合法合理的四處搶掠百姓,抓壯丁和流民強行逼迫他們參軍,然後發展壯大,並向朝廷索要巨額的糧響和軍費。
有一些地方的百姓,甚至願意去夾道歡迎叛軍,也不敢見官軍一眼。
朝廷和皇帝對此沒有一點辦法,甚至連大聲斥責都不敢,只能去縱容,頂了天也就是一些不痛不癢的處置,比如戴罪立功。
朱由校登基以來雖然幹了不少事,但也僅限於京師和遼東。他這個皇帝的權威,還沒有延伸到關內這些相對安穩的地區。
而越是距離京師遠的地區,皇帝的威信和權力就越弱。
今日要不是晉王粗心大意,他可能連王宮都進不了,除非他能當面證實自己皇帝的身份。
這也是他為什麼獨自入城而把軍隊留在城外的原因,出了京師以後,他真的是寸步難行。
皇權的集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等到山西的巡撫、左右布政使以及太原知府入王宮覲見時,天色已經黑了,朱由校在王宮都已經和朱求桂把酒言歡了。
「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聖安!」
「平身吧!」
朱由校剛說完話,就一筷子夾起一坨肉往嘴裡送,然後滿足的嚼了起來。
從皇帝的細微動作來看,這口肉吃的是真的很香。
這幾個還沒吃晚飯的官員雖不敢抬頭直視,但眼角的餘光還是無可避免的看見了這一幕,真可謂是兩眼發直。
一向貪吃的山西巡撫甚至咽了咽口水。
「是不是感覺很突然啊,朕怎麼突然就到了太原,你們卻沒有發現,是不是想不通!」
作為一把手的山西巡撫,率先發聲回道:
「臣等確是感覺到突然,前幾日內閣才發文書至太原,說陛下剛剛出京,臣算了算日子,陛下應當剛剛進入山西境內才是,怎麼突然駕臨到了太原,這太原也不是去陝西最近的路啊!」
要不是來給他們傳口諭的是晉王宮的太監,打死他們也不會相信皇帝已經到了太原,此時還在在晉王宮裡面用起了熱乎的晚膳。
昨日他們還在討論呢,皇帝撫巡陝西,會不會來太原,沒想到只過了一天,人就已經到了。
朱由校擦了擦嘴,對於他們並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只要讓他們知道,站在他們眼前的是貨真價實的皇帝就行了。
「朕之所以宣詔你們前來,沒有什麼重要的大事,而是通知你們,朕的軍隊要入城了,你們跟城內駐軍打聲招呼,免得起了衝突!」
提起軍隊,幾個文官的神經立刻緊繃了起來,軍隊入城?皇帝要幹什麼?
他們早就聽說了皇帝在京師對他們文官大開殺戒、毫不留情的那些事,因此一個個都有一種恐懼感,皇帝不會藉口撫巡陝西,跑山西來找茬殺人的吧?
山西巡撫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
「陛下,請恕臣斗膽不敢從命,太原府此前並未接收到兵部的文書,也沒有通知有軍隊要入太原城,臣猜想,軍隊也必然沒有批文,因此臣不能違制,私自放軍入城!」
朱由校猛的一拍桌子,把毫無準備的朱求桂和幾個文官嚇了一大跳,怒聲道:
「難道朕的聖旨還不如一紙調令文書管用?這天下之事,朕還不能做主了?」
「正是因為陛下身為皇帝、君父,就更加不能起此違制先頭!」
「有一就有二的道理陛下難道不明白?我大明朝自有綱常體制在此!」
「臣今日要是不顧朝廷的制度而放了軍隊入城,那其餘各省各地豈不爭相效仿?」
「這是祖宗之法,陛下難道要違背祖宗聖法?臣誓死不敢從命!」
「陛下如果非要軍隊入城,還請快馬飛報至京師兵部,有了兵部的批文,內閣的印璽蓋章,臣到時自然大開城門,親自出城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