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合縱連橫

  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孔坎、拉坎登和摩訶黛維始終無法說服占城、大城和吳哥出兵,畢竟這三個國家還有僥倖心理,覺得大明的戰略目標只是打下瀾滄將八百大甸和交趾連結成一片完整的區域。

  大明不會再擴張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

  畢竟距離大明京畿太遠,大明就算打了占城、吳哥和大城,也不好治理,何況大家心知肚明,就咱們這一畝三分地,哪比得上大明的物華天寶。

  咱們這些窮鄉僻壤,根本不可能被大明看得上。

  要錢沒錢。

  要資源……也不多,何況地勢也不好。

  要人倒是有。

  可現在大明人口暴增,雖然現在大明在廣泛推廣番薯的種植,但依然處於糧食危機的邊緣,怎麼可能再來管中南半島的這一大堆人。

  所以一時間,大明在南方的戰事,依然陷於微妙的對峙中。

  狗兒沒主動出擊。

  依然在耐心等待著四國結盟。

  而北方那邊則戰事一刻沒停,馬哈木總想率領大軍南下入關搶劫,張輔、鄭亨和靳榮三人組成的三叉戟則利用少量兵力,在馬兒哈咱和失捏乾的配合下,利用神機營的優勢,行車追擊、拉扯的局面。

  全世界所有目光都聚集在這兩場戰事上。

  明眼人看得出來,只要中南半島那邊的戰事不停下來,漠北這邊的戰事也不會停下來,瓦剌馬哈木的想法很簡單:拖。

  拖死大明。

  畢竟南北同時出兵,大明再有錢,也不可能窮兵黷武的耗上一整年的時間。

  顯然中南半島的瀾滄、吳哥、占城和大城也有這種想法。

  實際上全世界都不看好大明,就算你國庫再雄渾,可要支持差不多四十萬大軍的常年戰事,僅是這個後勤就是個可怕的事情。

  而四十萬人一年的軍餉……這可是筆天文數字。

  大明是屯田制。

  平日無戰事,在軍事上的開銷不算很瘋狂,但打仗的時候,屯兵沒有種地,只出不進,這個對糧草的需求就有些恐怖。

  何況這一兩年,大明的新生兒存活率暴增。

  糧食危機近在咫尺。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廠提督內臣侯顯得了個差事,也是他最輕車熟路的事情:朱棣親自召見侯顯,命他出使滿剌加等諸國。

  這是一個苦差事。

  因為要出使滿剌加,不走海路的話,就需要走大城。

  而現在大城很敏感,稍有不注意,侯顯就可能有去無回,不過朱棣也算體恤侯顯,讓他走的海路,畢竟海路很快。

  侯顯到了滿剌加的馬六甲後,和滿剌加國王拜里米蘇拉進行了一番親切的談話,席間侯顯拿出了大明王朝天子詔書,拜里米蘇拉行臣子禮接旨——

  在永樂元年,朱棣登基之後,拜里米蘇拉就親自隨京官尹慶到大明國拜見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國進貢,於是正式封拜里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誥印。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這就是藩屬國的意思。

  所以面對大明天子詔書,拜里米蘇拉必須行臣子禮。

  然後……

  百里米蘇拉出了一身的冷汗。

  大明天子這封詔書太瘋狂了,竟然勒令滿剌加陳兵在滿剌加和大城的邊境之上,意圖之明顯——絕對是打了瀾滄之後,要和滿剌加合擊大城。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大明不僅要打瀾滄,還要打大城、吳哥、占城!

  要統一整個中南半島。

  至於位於中南半島最末端的滿剌加——本來就已經稱臣,大明也不可能繼續大,最多就是削弱王室影響力而已。

  拜里米蘇拉思緒急轉,接下來聖旨。

  他明白,不接的話,就給了大明今後正兒八經打他滿剌加的理由,若是接了聖旨,先不提後面的事情,至少大明目前還沒有打下瀾滄,距離統一中南半島還早。

  退一萬步,統一了,自己的滿剌加也不會改天換地,大不了就是轄境內多幾個大明的布政司,自己這個國王還是國王。

  何況拜里米蘇拉也有自己的想法。

  大明天子野心太大,自己配合他逼迫一下大城,大城出兵瀾滄,若是吳哥、占城也出兵瀾滄,大明就看你陷入沼澤,很難真正染指滿剌加。

  而且這一場戰事打下來,搞不好自己的滿剌加還能撿便宜。

  成為這正片區域最強的國家。

  到時候……

  我還給大明進供個錘子,沒有陸路,你大明有本事讓鄭和帶十幾萬人來打我啊……不是小看鄭和,是拜里米蘇拉根本不相信大明能靠水師打下一個王國。

  以前稱臣,是懼怕大明走陸路來收拾它,現在大明和中南半島形同水火,陸路已經不通。

  所以拜里米蘇拉很少愉快的接旨。

  然後派出大軍陳兵在滿剌加和大城的邊境之中,同時,他又悄悄派出使臣去見大城的國王,告訴他不是我們滿剌加想和你們過不去,是朱棣吩咐的,我只是照旨意辦事。

  這就是明擺著告訴大城,等大明打了瀾滄,下一個就要打你了,你自己看著辦。

  大城國王曇摩羅闍三世此刻正和瀾滄孔坎親王吃肉喝酒,彼此都在打著小算盤,孔坎是無所謂,他不著急,不管大城出不出兵,對他影響不大。

  反正他就是個打醬油的。

  而曇摩羅闍三世也是心裡苦,他何嘗不清楚大城的困境,可當下的問題是大城國力不夠,他太清楚自己治下的素可泰王朝的政治體制了。

  軍務和民政不分,中央權力分散。

  實力太差。

  何況現在是素可泰王朝的末期。

  對地方的掌控也極弱,兵力滿打滿算,也就那麼二十來萬人,至於戰力麼……面對大明的雄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的那種。

  但在和滿剌加國王拜里米蘇拉的使臣詳談之後,從滿剌加得知朱棣的意圖後,曇摩羅闍三世坐不住了,他必須說服國內的權貴,動員起來抗拒大明吞併瀾滄。

  要不然下一個就是他們的素可泰王朝成為下一個八百大甸。

  因為八百大甸的前例,大城的王室、權貴知道,如果被明軍征服,他們的下場可能也只有一個死,所以很快確定了立場:出兵瀾滄共拒大明。

  當然,促使大城下定決心的,還有吳哥和占城、交趾和八百大甸那邊傳來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