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戰不降,對於士卒們而言,是個苦事,但對於高層而言,屁事沒有,反正黃昏是感受不到日本士卒死不投降帶來的痛苦。
他沒到前線去。
他整日裡就在應天號上喝茶釣魚——海釣它不香麼。
不過朱棣擔心。
作為大明的君王,他還是關心戰損。
所以這天一大早就把黃昏和朱高煦、朱瞻基等諸多重要將領喊到應天號上,說要商討一下接下來對日本全境發動遠征的戰略計劃。
所有遠征軍的高層將領齊聚。
大家以朱棣為核心,在戰略室中圍繞探討了一上午,得出了接下來的大概戰略,基本上分兩步走:步軍步步為營,不貪功不冒進,一步一步的打下去,要徹底將日本的所有軍隊大崩潰;海軍和水師方面,海軍始終駐守松浦近海,確保據點的安全,水師則另用靈巧型,圍繞日本全境,配合步軍開始群狼戰術,只要哪裡沒有日本軍隊的駐防,就丟個幾千神機營上去,打得遠最好,打不遠就撤。
基本上遠征軍已經形成共識:不論是從士氣、兵力、裝備還是從局勢、經濟、後勤來看,遠征軍基本上沒有輸的可能了。
日本基本上沒有贏的機會了。
滅國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對於日本不投降這個事情,朱棣提出來後,眾多將領都感到很頭疼,的確,日本軍隊不投降的話,己方戰損會進一步擴大。
但隨著戰事深入,必然是會出現投降的浪潮的。
所以在要不要接受投降一事上,大家比較有分歧,大多的人認為大明是禮儀之邦,應該有大國胸懷,可以接受投降。
不過以黃昏、朱瞻基和朱高煦三人為首,覺得不應該接受投降。
朱瞻基和朱高煦不接受投降,大家可以理解,畢竟日本差點要把他倆給刺殺了,但鎮西公黃昏也主張不接受投降,這一點讓大家很意外。
黃昏的解釋是一次性把日本打痛,打服氣,他以後自然要喊大明喊爸爸。
至於什麼大國胸懷,有什麼用?
又不能帶來實際利益。
不過包括鄭和、徐輝祖等人在內的高級將領,都認為還是可以適當的接受投降,畢竟這樣會瓦解日本士卒死戰之心,有效降低己方戰損。
雙方就此事爭執了一上午。
朱棣一直沒吱聲,他其實左右搖擺,一會兒覺得黃昏他們說的在理,對日本這樣的虎狼之邦,就應該有憐憫之心,一方面又覺得鄭和他們說的有道理,接受投降,昭顯我大國氣度的同時,還能降低大明士卒的戰損。
最後朱棣只得當個和事佬,說此事再議,今後諸位卿家在戰局中,根據時局靈活運用是否接受投降,只要能有所解釋,朕都可以接受你們的決斷。
眾人這才偃旗息鼓。
不過都各有算盤,黃昏想著朱高煦是遠征軍副帥,是朱棣之下的第一人,只要他篤行不接受投降的策略,誰敢違抗?
鄭和他們卻在想,基本上的將領都接受投降,到時候朱高煦和朱棣不在,接不接受投降還不是我們說了算,反正陛下說了他接受有解釋的決斷。
於是商討結果皆大歡喜。
不過這個商討結果不影響遠征日本的結果,所以散會後,黃昏找到朱棣,說陛下你看,遠征日本基本上就這樣了,再有個半年左右,大明就可以全線占領日本,微臣待在這裡也沒什麼意思了,要不您早點放微臣回國,好準備出海事宜。
朱棣呵呵冷笑一聲,「愛卿想多了,回國之事不急,待打下日本,朕和你一併回國。」
黃昏:「……」
朱老闆就是不信任自己,怕自己回國後他不在國內,自己把太子朱高熾給忽悠了——可你也不想想,兼國多年的太子,是能被人忽悠的主?
算了,也不去和朱老闆扯皮了,沒得意義。
黃昏只能繼續待在日本。
而在數次戰略商討後,遠征軍制定了全面的戰略,由各路將領各自率兵,以松浦作為據點,開始南上北下。
遠征軍,二十二萬五千人,在經歷過數場戰事人,竟然還有二十一萬八千人,以戰損六千人的代價,換來了日軍三萬多人的屍首。
可以說非常漂亮了。
不過隨著遠征軍全線發動進攻,日本那些在室町幕府統治下的戰國勢力,才知道他們之前的戰爭為何要被大明將軍稱之為「村戰」了。
聽說這個說辭還是鎮西公黃昏首次提出。
雙方的戰術素養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所以這場戰爭打得毫無懸念。
基本上都是一路橫推、碾壓,然後直到大明雄師逼近京都的時候,足利義持率領最後的日軍,組織了一場最大規模的京都保衛戰。
幾乎是男女老幼皆作兵。
因為朱高煦有幾次對日本士卒降而不授,採取了大屠殺模式,所以朱高煦現在在日本被稱呼為大魔王,也正因為朱高煦的大屠殺,讓足利義持宣揚大明不接受投降的政策取到了作用,京都保衛戰,動員起來的兵力加上之前的兵力,竟然達到了十八萬之多。
其中珍貴軍隊三萬六千五百餘人,臨時加入保家衛國戰爭的日本百姓,竟然有足足十五萬,幾乎是男丁皆兵,甚至連十三歲左右的童子、年輕的女子,都毅然決然的加入京都保衛戰。
針對這個情況,朱高煦被彈劾了個夠。
朱棣也有些鬱悶。
他真沒想到,足利義持還能來這麼一說,你說現在怎麼打?
不打吧,不可能。
打吧,難道我大明雄師要屠殺十五萬百姓?
朱棣索性就把這個難題交給朱高煦,這就是你不接受投降,幾次大屠殺惹出來的事情,你這個漢王惹出來的事情你給朕去解決。
你解決不了事情,我就解決你。
朱高煦一聽,樂呵起來,甚至立下軍令狀,必破京都。
然後……
「永樂二十年的深冬,大明遠征軍進攻京都,漢王朱高煦率眾十餘萬,強勢出擊京都守軍十八萬,漢王以少勝多,血戰大半月,終於將京都百姓從足利義持的血腥統治下解救出來,自此,日本全境被我大明全線占領。」
這是永樂二十年的一段隨軍史料。
也是最詳細的了。
沒有比這更詳細的關於京都保衛戰的資料——因為朱棣不敢讓史官記下來,史官也懂事,要是如實記錄京都保衛戰,後世會怎麼看大明?
……
……
PS:今天更新完就完本了,新書《明末:我行我上了啊!》已經上傳,就在隔壁,請大家移步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