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當然不可能只讓康寧過去。
還得有人去。
朱棣本想讓太子過去,但轉念一想,太子太過於仁慈,而且自己馬上要去御駕親征了,得有人在應天監國。
老實說,朱棣確實很認可朱高熾的監國能力。
這不是說朱棣就和歷史上不一樣,喜歡朱高熾了,而是因為黃昏的出現,帶動的蝴蝶效應,導致朱高煦種種污衊朱高熾的事情,都被改變了。
所以朱高熾這些年的太子,其實當得沒那麼提心弔膽。
但日子安逸了,他反而更胖。
所以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就太子朱高熾的身體狀況,很有可能朱棣還活得好好的,他就要想去九泉之下見徐皇后了,這也是朱高熾和朱瞻基最近感到恐怖的地方。
萬一這種情況發生了,那麼朱瞻基登基之後,重新封王的朱高煦會不會是下一個燕王?
朱棣沉思了片刻,覺得這事老二去比較合適。
老二心狠手辣,做這種事簡直不要太合適,所以他很快將朱高煦宣召進乾清殿,如此這般一交代,朱高煦喜出望外。
這麼隱秘的事情,父皇竟然交給自己。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經歷過金帳汗國監軍一事後,父皇開始重新信任自己了,而得到父皇的信任,那麼我堂堂漢王,就不配和太子去爭奪一下皇位?
只要一天沒塵埃落定,我朱高煦就有機會。
然而世事難料。
就在朱高煦高高興興回到漢王府回去準備奔赴寧德的時候,遲發了幾日,但因為胡濙交代,錦衣衛那邊幾乎是瘋狂的十二時辰呈遞的一封書信,在朱棣剛準備睡午覺的時候,送進了乾清殿。
適時,康寧已經去準備出發。
而馬鎏也已經從司禮監趕到乾清殿,接過了康寧的工作。
和康寧說的一樣。
馬鎏確實心細。
拿到信後問了幾句,立即讓錦衣衛下去,然後將書信放到朱棣的面前,道:「陛下,您恐怕要先看看這封書信再午睡了。」
朱棣略有訝然,「是中南半島的軍事出了問題,還是金帳汗國那邊出了大漏子?」
這麼簡單的一句對話,還是顯示了馬鎏的不成熟。
他應該直接說陛下您應該先看了這封來自寧德的書信,那麼朱棣也不會這麼一問了,這沒辦法,馬鎏畢竟還需要成長。
而且馬鎏如果再有經驗一點,就該知道,今天或者接下來幾天,咱們的陛下都別想睡一個好覺了,哪怕是御駕親征,都得惦記著寧德那邊的事情。
不過馬鎏畢竟是司禮監太監。
不是蠢貨。
回答朱棣之後的操作,和康寧一樣,將所有內侍和宮女都趕了出去。
朱棣拆開信,入目四個字,將讓朱棣騰的一下站了起來。
「皇叔敬啟。」
皇叔,這個稱呼不陌生,但是從寧德來的書信,這個稱呼就有點意思了,但朱棣旋即冷哼了一聲,略有不滿。
皇叔?
連陛下都不稱呼麼?
感情你這個侄兒,到現在依然不承認我朱棣是大明天子。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繼續看下去。
「侄允炆,流離經年,早於白雲寺禮佛,為大明妖臣黃昏所覓,期間事,四叔皆已知曉,後侄避禍於寧德華藏寺,十年有餘,感盛世之光灼灼華然……」
看到這裡,朱棣微微頷首。
還算懂事。
那這封信是站在什麼立場寫的?
朱棣很快懂了。
皇叔敬啟——這四個字就點明了,這其實是一封家書性質的書信。
想到這朱棣嘆了口氣。
帝王家,哪有家事啊,都是天下事。
繼續往下看:「……禮部侍郎胡濙,奉皇叔之命覓張邋遢仙人,今月於寧德得侄之蹤跡,已調兵寧德。侄自知難再游離,亦知將至何處,然臣侄並無恐懼,多年顛沛,提心弔膽,終將解脫,反如釋重負,且臣侄禮佛多年,亦願早見佛祖……」
看到這裡,朱棣愣住。
侄兒這封信里,沒有對自己的怨恨,反而是有種被找著後如釋重負的想法,難道他已經知道,自己必然殺他了麼?
旋即自嘲的一笑,誰會想不到呢。
繼續。
「然追隨侄之忠義之士,仍有一萬餘,雖侄多次勸告,言之,今永樂天下萬民昇平,煌煌大明如日中天,已凌太祖之昭彰,永樂之文治武功,將越始皇,侄自慚不及。我等無須滯留過去,且許解甲須解甲,可我大明兒郎,忠義為先,屢勸無果。」
看到這裡,朱棣笑了,這話說得……還行。
至少承認了自己打造的永樂盛世,是他朱允炆也做不到的功績。
接下來的話,就是想請求朱棣放過那一萬多忠義之士。
朱棣倒也有點心軟。
只不過轉念一想,這尼瑪還有一萬多忠義之士,如果加上他們的後人,那可是個龐大的數字,自己這一次悄悄把朱允炆弄死了,他們還不把帳繼續算在自己頭上?
就算威脅不到自己,可太子太孫乃至太孫的太子太孫登基後,這些人要是作亂可不是好事,大明若是內亂,自己辛苦打下的偌大江山,很可能會有崩塌的可能。
不能心慈手軟。
不過最後一句話,還是讓朱棣改變了一個主意:「已見寶慶,又見黃昏,徐氏慧眼,寶慶餘生無虞,臣侄已無牽矣。」
朱棣很是意外。
他知道黃昏從蘇杭那邊跑到福建去了,但沒想到竟然這麼巧,還跑到寧德去了,而且還這麼狗血的在華藏寺遇見了建文。
這有點意思。
話說,既然黃昏在寧德,這事不能讓老二去了。
以老二的性情,在處理這件事的同時,只怕黃昏那一行人,除了寶慶之外都得跟隨建文帝而去,說不準寶慶都無法倖免。
寵妹狂魔朱棣當然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更何況自己又要當舅舅了。
再者,黃昏既然出現在寧德,如果讓他也摻和進來,不知道在自己「建文必死,餘孽必止」的基本原則下,有沒有不大動刀戈就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朱棣還是願意相信黃昏的。
那麼……
換一個人去寧德。
換誰?
朱棣幾乎一剎那就想到了:太孫朱瞻基!
在這件事上,不論是朱瞻基還是朱高煦,行事手段可能會有出入,但結果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尤其太孫,更不會讓朱允炆威脅到他未來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