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郭允厚的話,朱由檢也總算是明白了一點,大明朝國庫的歲入,現銀在三四百萬兩,這應該是沒差了。
只不過,除了現銀之外,大明朝還有另外一部分的收入,那就是實物收入。比如糧食、布帛等等,這些東西,很多地方直接都是收的實物,並沒有折算成銀錢。
而且還有一點,從郭允厚的話里,朱由檢感覺,大明地方上的財政收入,好像並沒有全部解送京師,也就是沒有全部的統計進入國庫收入之中,而是繼續留存在了地方上,供地方政府開銷支出!
這一點,倒好像是跟後世另外那個華夏的稅收有點相似呢,分為國稅和地稅,只不過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國稅也是從地稅來的。地方上的稅收收入,除了地方留存一部分之外,其餘的,也都會上繳國庫。
而且不管是國稅還是地稅,在統計國家年度稅收收入的時候,也都是要一起合併統計報告,同樣會記入國家GDP總量之中的。
嗯,朱由檢不是稅務工作者,對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的這一套國稅、地稅的區別和界線,也不是很懂,但想來應該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吧?
地方上的稅收,除掉地方政府的各項必要開支之後,上交國庫,成為供皇室和中央職能部門日常開支的主要經濟來源。
從郭允厚的話里來看,大明朝的國家收入來源,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所以,如果算上那些實物收入,以及地方截留的稅賦的話,大明朝的歲入,應該是遠遠的超過三四百萬兩的,就算達不到歷史上以富庶留名史冊的大宋,年入八千萬貫的水平,想來也差不多能有個一兩千萬吧?
否則,如果大明朝真的一年到頭,都只有三四百萬兩銀子的收入,那大明朝還不早就難以為繼,支撐不下去了啊?
只是,大明朝這歲入,又收實物,又收銀子的,而且地方上還要截留一部分稅賦,也真是夠亂的。
也不知道地方上截留的這一部分稅賦,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如果比例不大的話,那還好,就怕地方截留的比例太高,那可真的就是富了地方,窮了中央了!
地方上再有錢,那又有什麼用?中央沒錢,連軍餉都快開不出去了,兵都快要跑光了,那還拿什麼去打仗?
想到這些,朱由檢不由得又感覺有些頭痛,看來,大明朝的弊端,還真是不少呢,怎麼感覺哪哪都需要改革呢!
不當家不知油鹽貴,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當皇帝的,言出法隨,一言九鼎,想殺誰就殺誰,好不威風!
可真輪到自己來做皇帝了,當大明帝國這個家的時候,朱由檢才發現,這個皇帝,還真不是那麼好當的,各種事情,千頭萬緒,全都壓在了自己的肩上,壓得他幾乎都快要喘不過氣來了!
想到這些,朱由檢不由得又在心裡長嘆了一聲,旋即將心裡那些雜七雜八的念頭,拋之於腦後。
要改革大明朝的弊端,也得先解決掉了閹黨,自己真正掌握了大權之後再說,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自己的繼位大典,以及皇兄的身後之事!
微微在心底長嘆了一聲之後,朱由檢這才又說道:「山陵地宮之事,就像照此執行吧。」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朱由檢的視線,從內閣、六部,以及英國公、定國公等人臉上一一掃過,然後才又說道:「諸位卿家,朕昨日頒布的明詔,各部各司,可有收到建獻條陳了?」
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人,全都微微低垂著眼帘,一言不發,就像是泥塑木雕一樣。
雖然今天早上,其實內閣和六部,就都收到了好幾份寫著『建獻』二字的條陳,就連都察院都收到了幾份,而且各部各司的主官,拿到這些『建獻』條陳時,也都差不多瞧了一眼,但卻誰也沒真的肯在這個時候交出來。
見此情形,朱由檢不由得愣了一下,但旋即,心裡卻升起一絲絲怒氣來,那份明詔,昨天就已經發出去了,就算是北京城裡的普通老百姓,多半都已經知道這份明詔的內容了,更何況對這些事情,本就十分敏感,嗅覺靈敏的京朝官了!
堂堂京城,百萬民眾,六品以上京朝官,沒有五百,怎麼也有兩三百吧?朱由檢怎麼可能相信,一整個晚上了,竟然連一份『建獻』條陳都沒有?
要知道,這可是在皇帝面前,露臉出頭的最好的機會!那些低品的京朝官,怎麼可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不想方設法的將一切條陳,都貼上『建獻』的標籤才怪了!
然而現在,內閣和六部,竟然全都在那裝聾作啞,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其實還不是怕下面那些低品京朝官,真的出頭露臉,魚躍龍門,爬到自己上面去了麼?
不管是大明朝堂也好,還是地方封疆大吏也罷,頂尖的位子就那麼幾個,一些人占了,另外那些人就只能幹看著,也只能等把現在占著位子的這些人,給趕了下去,才能坐上他們空出來的這些位子!
而現在占著位子的這些人,自然也會想方設法的,保住自己的位子,不能讓下面的人,給奪了去了!就算是皇帝,自己不也還擔心會有人謀朝篡位,把自己趕下這龍椅去麼?
這個道理,朱由檢自然是明白的,只是,內閣和六部,竟然全都裝聾作啞,把下面那些寫著建言獻策的條陳,全都匿而不報,這還是讓朱由檢有種被人欺騙的感覺!
你們想匿而不報,可以,那你們總得拿出點實際行動來,能夠解決眼前的問題和危機吧?如何富國強民,如何使倉廩秉實,你們總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就用『開源節流』那四個字來搪塞老子吧?
老子要的是富國強民,是具體可行的法子,不是耍嘴皮子的功夫!
一想到這些,朱由檢臉色頓時便變得越來越難看了,也難怪,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的歷史上,十幾年後,大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盡之時,會寫下「君非亡國之君,臣實亡國之臣」這樣的遺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