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生祠和學堂

  起源於天啟末年,崇禎初年的大明帝國內部的民亂,一半源於天災,一半源於人禍!

  而源於萬曆天啟年間的明朝小冰河時期,更是造成這次波及大明帝國整個中原腹地的民亂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整個小冰河時期,冬季降雪線甚至從長江以北,一直南移到了廣東境內,在冬季,整個帝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域,都被冰雪覆蓋,甚至於就連廣東番禺、瓊崖等地,幾乎都要穿上襖子,才能過冬!

  在這種極端嚴寒的氣候條件下,整個帝國賴以生存的土地,產出銳減,莊稼歉收,百姓生計難以為繼,迫於無奈,只得背井離鄉,流亡他處,從而形成波及整個帝國的流民潮。

  而起源於陝西的波及帝國整個中原腹地的大規模的民亂,就是在這種大規模的流民潮的基礎上形成的!

  如果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軌跡,這波流民潮形成的帝國內亂,甚至會最終成為大明帝國的掘墓人,埋葬掉整個大明帝國。

  但是,歷史在天啟崇禎交替之際,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拐點,一個意外的穿越者的出現,徹底打亂了歷史原本的發展軌跡。

  原本,應該在滿清康熙乾隆時候,才能夠得到普遍推廣種植的紅薯,在崇禎二年的時候,就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種植。

  而且將紅薯(番薯)引進大明帝國的福建人陳經綸,甚至從朱由檢那裡獲得了一個戶部主事的官職,專門負責推廣種植紅薯。

  而在崇禎三年的時候,陳經綸甚至還因為推廣紅薯種植有功,地方督撫稟奏『活人無數,民請立天子生祠,以陳(經綸)配享之』,將陳經綸升為戶部右侍郎,專門負責在整個帝國境內推廣種植紅薯一事。

  而且,陳經綸更是因為推廣紅薯種植,還獲得了科學院農部副院士的榮譽職稱,成為科學院中屈指可數的副院士之一。

  而在陳經綸最先主持推廣種植紅薯的山東、河北境內,更是有地方督撫,以百姓之名,要為朱由檢立生祠,並以陳經綸配享其中。

  這一套應該是學著魏忠賢掌權時的那一套,其中有幾分真實,有幾分是為了巴結討好朱由檢這個帝國皇帝,朱由檢也不知道。

  不過,陳經綸主持推廣種植紅薯,卻的確可以用『活人無數』來形容,在山東,甚至出現了畝產萬斤的高產紅薯,地方官還以祥瑞之名,專門向朱由檢奏報過,甚至還專門運送了一條重達五十斤的『薯王』進京,呈獻給朱由檢。

  從這也可以看出,紅薯在山東的推廣,的確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獲得了大豐收,這也為山東河北的穩定,甚至包括後來山西陝西等地的流民迅速安定下來,重新安居樂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僅從這一點來看,陳經綸便當得起『活人無數』這一稱呼。

  不過朱由檢可不喜歡自己的雕像,或者牌位什麼的,出現在天下各府各州之中,特別是自己還健在的時候!

  而且,這個風氣和口子,也絕對不能開。

  當初魏忠賢的生祠,幾乎是在一夕之間,便立遍了天下各府各州,甚至於還成為了一種政治站隊,不立生祠,就是在跟九千歲魏忠賢作對,下場一般都死得很難看!

  魏忠賢倒台後,各地又迅速的興起了一股打砸魏忠賢生祠的妖風邪氣,甚至在朝堂上,還有朝堂中樞的官員,正兒八經的提出了要搗毀天下所有的魏忠賢的『邪廟』、『私祠』的提議,還拿到朝堂上進行了討論!

  當初建生祠的時候,名義上是民間百姓『請求』建立的,但實際上,建生祠的錢,大多數還都是地方官員從府庫中拿出來的,而且耗費的銀錢還不少,建立的生祠,規格也不小,甚至在很多地方,比當地的城隍廟都還要大!

  這些生祠建立的時候,就耗費了大量的銀錢,而一旦被搗毀,耗費的銀錢,可就全都打了水漂了。這樣的情況,自然是朱由檢不願意見到的。

  因此,最後這些生祠,大多被朱由檢下旨,改建為當地的官辦啟蒙學堂,招收六到十二歲的幼子,進行啟蒙教學。

  而在這些啟蒙學堂的基礎上,朱由檢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才從上而下,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新式教學制度,對原有的科舉制度,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

  以鄉里為基礎,每個鄉里或者幾個鄉里,組建一個啟蒙學堂,招收鄉里的幼子入學,進行啟蒙教學。

  啟蒙教學主要以識文斷字為主,教授的教材也多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為主,對於這些原有的啟蒙教材,朱由檢也沒打算現在就進行改變,反正啟蒙學堂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授學生識文斷字,能讀能寫就行。

  而在縣裡,則原則上每個縣至少設立一所小學,招收年滿十二歲,啟蒙學堂畢業的學生,進行分科學習,在識文斷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算數、天文、曆法、農學等知識。

  小學學制三年,三年畢業後,學生剛好十五歲,在大明也算是成年了。

  而通過小學三年的學習,學生至少能夠掌握最基礎的算數、天文、曆法、農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滿足日常的商業買賣計算,掌握天時農候,嗯,也就是說,哪怕是不能繼續上學,只能回家種地,至少也要懂得該怎麼去種地!

  而在小學之上,則又進一步的分為了中學和中技兩種類型的學校,原則上,每個州府,至少要設立一所中學,一所中級技術學校。

  中學學制三年,並且進一步實行分科教學,只不過教授和設立的課程,比小學要多,也更加的細分,分為了國文、算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歷史、農學等課程,教授的內容甚至還涉及到了《水經注》、《天工開物》、《夢溪筆談》、《農政全書》等專業書籍和內容!

  至於中級技術學校,則主要是傳授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做木工、鐵匠,冶煉礦石,辨別礦石,還有剛剛興起不久的,軍中和地方很多工礦部門都急需的測繪專業的人才等。

  總之,就算沒能考上中學,只能花上一筆錢,去讀個中級技術學校,學上三年五年的,學上一技之長,將來也能夠有一技傍身,養家餬口至少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