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農書局

  聽了朱由檢的疑問後,徐光啟幾乎沒有任何遲疑的,便接口說道:「是的,皇上。臣初次聽聞番薯,呃,紅薯,有此產量時,臣亦是大吃一驚。」

  「前兩年,臣賦閒在家,家鄉乾旱,臣聽聞陳氏父子在家鄉推廣種植紅薯,臣還專門去福建永寧衛中左所,實地考察了紅薯產量之後,又攜帶種子,呃,就是紅薯,和藤蔓,返回松江,推廣種植。」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徐光啟才又說道:「這一箱紅薯,便是臣在自家後花園中,以方丈之地,辟圃為土,種植出來的,約莫有一百餘斤。」

  「方丈之地,便產有一百餘斤?」這一次,朱由檢是真的驚住了。

  方丈之地,不過七八個,最多十個十幾個平方的樣子,就算全部種植紅薯,最多也就能種植百十來株。而這百十來株紅薯,竟然就產出了一百餘斤!

  就算徐光啟的後花園,土腳比較肥沃,產量高,可這也太驚人了吧?差不多一株紅薯,就收了將近七八斤,甚至很有可能超過了十斤!

  「是的,皇上。臣之後花園,土腳肥沃,又有臣精心照料,產量自然比較高一些,以臣估算,畝產當在兩三千斤左右,確實是水稻、麥子等糧食的數十倍之多。」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徐光啟又說道:「臣上京之前,已讓家人,帶動松江百姓,大力推廣種植番薯。」

  說著,又停頓了一下,徐光啟才又接著說道:「臣上京之時,聽聞甘陝連年大旱,百姓食不果腹,饑民遍野。臣斗膽,請求皇上下旨,在甘陝等地,推廣種植紅薯。」

  聽了徐光啟的話,朱由檢微微愣了一下,然後才又說道:「徐學士,現在種植紅薯,還來得及麼?」

  「回皇上,紅薯最適宜的生長時間,是每年開春後的三月到五月份,到了六月,進入初夏的時候,便可與夏收糧食一起收穫。」

  「今年開春種下,到了六月份的時候,就可收穫,到那時,甘陝等地的災荒,便可得到緩解,百姓有糧食裹腹度日,自然不會再出現災民四起,百姓流離失所,甚至鋌而走險,惹出滔天禍事來。」

  聽了徐光啟的話,朱由檢不由得微微點了點頭,旋即又說道:「只是,學士上京,只帶了這一箱紅薯,又能種得了多少土地呢?」

  「皇上,臣在松江府時,已經帶動周圍鄉親,種植了大約萬畝的紅薯,收穫頗豐,雖然沒有臣在後花園中自種的產量高,但畝產也在數十石上下,土腳好點的,畝產百石也不足為奇。」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徐啟光又說道:「此外,福建陳氏父子,在泉、漳等地引進紅薯,推廣種植,也已經好幾年了,據臣所知,福建山丘,種植紅薯之地,已達十餘萬畝。」

  「陛下若是有意推廣,可下一道聖旨,命福建、江浙官員,攜帶種子,前往甘陝,種植推廣紅薯。」

  聽了徐光啟的話,朱由檢不由得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學士所言,甚是有理,朕這便下旨,命福建、江浙官員,推廣種植紅薯。」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朱由檢又說道:「只是,推廣種植紅薯一事,事關百姓民生,非有熟悉此中事務之人主持此事不可。」

  說著,朱由檢瞧了徐光啟一眼,然後又說道:「朕聽聞學士,曾寫了一本農書,可有此事?」

  聽了朱由檢的話,徐光啟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旋即躬身說道:「回稟皇上,卻有此事,是臣在萬曆、天啟年間編纂的,現今尚未完本,不想卻已傳至皇上耳中。」

  朱由檢微微沉吟了片刻,旋即又問道:「朕聽聞此書涉及農事,與民休戚,不知學士,還需多久,才能完本?」

  徐光啟微微思索了一下,才又躬身說道:「回皇上,農書初稿,大致已經完成,但其中難免還有疏漏之處,增補修繕,尚需一到兩年,方能付梓刊印。」

  朱由檢微微沉吟了一下,卻又轉頭問王義道:「王義,朕記得司禮監就有一個印經廠吧?」

  「是的皇上。」王義躬身應道。

  朱由檢微微沉吟了一下,然後又說道:「嗯,徐學士,朕意在戶部設一農書局,專門從事整理和編纂歷朝歷代農書,學士可願任此總編纂官?」

  聽了朱由檢的話,徐光啟不由得也愣了一下,他現在已經是禮部侍郎,三品高官,專任戶部,哪怕是平調,擔任戶部侍郎,都會覺著有些委屈。

  戶部權重,跟禮部也說不上誰高誰低,但禮部侍郎,是通往內閣的終南捷徑,歷次內閣閣臣遴選,多半都是從禮部擢升的。

  可以說,禮部權柄雖然不大,但卻是清要之職,甚至很有可能會晉升入閣,成為內閣輔臣!

  而戶部之下的農書局,哪怕這個局的級別很高,總編纂官是戶部侍郎銜,但是跟自己的禮部侍郎比起來,換成旁人的話,肯定也會覺得委屈,甚至可以認為是被貶謫了!

  書局編纂官,除了成祖時的《永樂大典》,是由內閣首輔解縉和黑衣宰相姚廣孝牽頭,擔任總編纂官外,其他書局的編纂官,地位可都不怎麼高!

  只是,就如皇帝所說的一樣,農書之事,涉及農事,與民休戚,事關億兆百姓,如若真的能夠編纂一本集古今所有農書於一體的農書典籍,也是一件造福百姓,名留青史的大事。

  想到這些,徐光啟心中再沒有任何的猶豫,躬身朝朱由檢行禮說道:「皇上,臣願意。」

  見徐光啟答應,朱由檢心中也不由得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徐光啟本身就是農政方面的專家,有他做這個總編纂官,編纂的農書,自然能夠貼近百姓民生,造福百姓。

  只是,徐光啟可不僅僅只是農政方面的專家,在其他方面,特別是在科技方面,徐光啟能夠發揮的作用,更大!

  微微鬆了一口氣後,朱由檢又說道:「學士也只需把握農書局的總方向,時不時的檢查督促編纂編輯,整理編修農書即可。」

  「至於農書局的總體構架,需要多少人手、經費,需要多少編纂官,學士不妨上個條陳,陳述此事,有合適的人選,學士也大可上書舉薦,朕絕不吝惜。」

  「是,皇上。」徐光啟急忙躬身應道。

  略微停頓了一下,朱由檢又說道:「還有推廣種植紅薯一事,也需一人總攬此事,學士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聽了朱由檢的話,徐光啟也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原本,他剛才聽朱由檢說需要一人專門負責推廣種植紅薯之事,還以為朱由檢想讓他負責這事呢。

  可沒想到話鋒一轉,朱由檢卻又弄出一個農書局來,要讓他負責編纂修繕歷朝歷代的農書。這樣一來,自己自然不可能再離開北京,去甘陝推廣種植紅薯了。

  而現在,朱由檢竟然讓他推薦負責此事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