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茅元儀與《武備志》

  現在,新皇登基,閹黨勢力大不如前,眼看著閹黨和魏忠賢就要倒台了,這個時候,若是還不跳出來,批評或者指責閹黨幾句,罵幾句魏忠賢『賊閹』『權閹』,到最後,等閹黨和魏忠賢倒台了,接下來要倒霉的,可能就是他們了!

  那些只會耍嘴皮子的御史言官們,一旦失去了最大的一個攻擊目標和對象,就算沒人提醒,恐怕也會有人想起那些沒有參劾閹黨或者魏忠賢的人來,然後被栽上一頂『依附權閹』,甚至是『閹黨羽翼』的罪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堂內外,朝野上下,對魏忠賢和閹黨黨羽的攻擊、參劾,其力度自然也是越來越大了,到最後幾乎是成了一邊倒的,全是在罵閹黨擅權亂政,甚至是圖謀不軌,意圖篡立的奏章!

  甚至於,就連貼著『建獻』二字,那些原本根本就沒有參劾他人權力的京中普通官吏,在『建獻』條陳中,竟然也會想方設法的,將之繞到訴說閹黨和魏忠賢的罪責上去,對閹黨和魏忠賢加以攻訐。

  在剛剛繼位後不久,朱由檢就在御前朝議上,做出了一個決定,明發上諭,以三個月為限,允許京中六品以上官員,無論出身,無論職位,都可上書言事,建獻富國強民之策!

  從八月中旬開始,到現在,三個月的期限,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半,每天,六部和內閣收到的建獻條陳,也是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一天一份,到現在的一天成百上千份。

  只不過,這些建獻條陳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魚蛇混雜,參差不齊!

  第一次收到的建獻條陳,雖然是個武官,由五城兵馬司東城指揮使魏國良這個粗人提出來的,但好歹還算是言之有物,提出來的意見和建議,也確實可行。

  御營甚至還真的因此而加以變革,從御營二十六衛,合併組建了六個都衛,每個都統轄四個御營,只有錦衣衛和羽林衛兩個獨立於外。

  組建改制後,新的御營六都的都指揮使、都指揮使同知和都指揮僉事,都已經到位就任,就連錦衣衛指揮僉事,北鎮撫司理刑官許顯純,都已經就位都指揮使之職了。

  其他那些都衛的主官,除了少數幾個在京外地方任職的外,其他也全都已經到齊,並且已經開始著手整頓和訓練御營六都了!

  而在魏國良的建獻條陳之後,雖然每天都有收到大量的建獻條陳,但條陳的內容,卻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到現在,更是出現了七彎八繞,繞到彈劾閹黨和魏忠賢的罪責上去,可以說是完全的違背了朱由檢的初衷了!

  當然,這其中其實也還是有一些比較好的建獻條陳的,比如前兩日,朱由檢就收到了一份都察院轉呈的兵備條陳,上書兵備武備事務十數余條,而且還全都不是泛泛空談,而是言之有物,可以實際落實到兵備武備上面去的意見和建議!

  而對方之所以是通過都察院轉呈的這份建獻條陳,竟然是因為對方現在的身份是民籍!

  嗯,準確地說,這是一個名叫茅元儀的被削籍為民的官吏,通過都察院中的一個六品御史的好友,上呈的建獻條陳!

  對於茅元儀,朱由檢知之甚少,甚至在此之前,連這個名字都沒聽過。在看到茅元儀通過都察院御史上的建獻條陳後,朱由檢才讓小順子去吏部查了資料。

  從小順子那,朱由檢才得知,茅元儀竟然已經被削籍為民,之前的官方告身文書,以及履歷,也都已經被束之高閣,堆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了。

  好在小順子現在也算是朱由檢身邊的大紅人了,在乾清宮中的地位超然,雖然還沒有被晉升為總管,但離大貂璫的位子,也不過是一步之遙了!

  有了王承恩這個不到十六歲的乾清宮副總管大貂璫的例子在前,小順子陳順忠晉升副總管,成為管事大貂璫,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以他在朱由檢身邊受信任的程度,只要沒犯傻,做出讓朱由檢反感、厭惡的事情來,晉升副總管,那也是早晚的事!

  因此,小順子想要查什麼東西,找區區一兩個官員的履歷資料,就算這個官員已經被削籍為民,甚至是追毀出身以來文字,想要再找出或者恢復他的履歷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因此,沒有用上兩天時間,朱由檢便在乾清宮中,看到了茅元儀的所有檔案資料,包括籍貫、履歷等等。

  從茅元儀的檔案資料來看,茅元儀不是科舉進士出身,而是以遼東經略使楊鎬的幕僚出身,而楊鎬在遼東做經略使的時候,還是朱由檢的皇祖萬曆年間的事了,距今已經將近十年了!

  而之後,茅元儀又在孫承宗手下任職,參贊軍務,並且因軍功而獲官,甚至在皇兄天啟年間,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

  翰林院待詔,那可是只有文官進士,而且還必須是才華出眾,在進士榜單上,也絕對要名列前茅的,才有可能擔任。

  茅元儀以區區白身,竟然擔任翰林院待詔,這可真算得上是破天荒頭一遭呢!

  嗯,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講,茅元儀也不算是白身,雖然沒有考取進士,但他卻是書香門第。祖父是曾經擔任廣西兵備道僉事的,被稱為『唐宋派』的大文學家茅坤。父親茅國縉,也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還曾擔任工部郎中。

  可見,茅元儀雖然沒有考取進士,但卻也是家學淵源,能夠獲得曾經的遼東經略使楊鎬,以及帝師孫承宗等人的另眼相待,可見也還是有幾分真才實學的!

  而茅元儀被授予翰林院待詔,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一本書,一本在天啟元年, 就已經刻印的兵書《武備志》!

  朱由檢在乾清宮看到的都察院御史上呈的建獻條陳,就是這部《武備志》中的幾條而已!

  雖然《武備志》已經是七年前就已經寫完,甚至刻印出來的,但朱由檢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武備志》的內容。而且對《武備志》的作者茅元儀,也是第一次才聽說。

  而且,就算《武備志》已經是七年前的老書了,但放到現在,也還並沒有過時嘛,茅元儀在著述中所列舉的那些兵備武備的建議和方法,完全還可以繼續再用到對遼東,甚至是在地方的守備之中去!

  茅元儀的才幹,也由此可知,稱之為儒將,也一點都不為過!這樣一個大才,朱由檢又怎麼可能再放任他繼續流落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