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把他碎屍萬段!

  永誠十五年正月,在大明、帖木兒兩大強國之間,艱難支撐的東察合台汗國的國王納黑失只罕,終於下定決心,接受兀魯伯招降,舉國向帖木兒帝國投降。

  耿璇部剛剛潛行至納刺禿,立刻遭到帖木兒汗國的重兵圍堵,激戰一個晝夜,耿部且戰且退,部隊損失過半,耿璇失蹤,餘部由耿瓛統領後撤。

  其實帖木兒汗國與大明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洪武元年,蒙古人被驅逐出中原,明朝對西部的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

  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到洪武二十年起才開始遣使進貢,雖然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中土為宗主,相反,通過使節他在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

  洪武二十九年,帖木兒扣押各國使節,包括明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使節,表示對外宣戰。那時,恰逢仁宗薨逝不久,朱雄英剛剛接手朝政,根本無暇西顧,加之中間還隔了個東察哈台汗國,也就沒有理會。

  永誠二年,帖木兒還率二十萬大軍,打算借道東察哈台伐明,可出師僅僅不到三個月,剛到邊境,人就病死在訛答剌。其國內亂,各方勢力為爭奪汗位傾軋不休,直至近年,兀魯伯繼位,才安穩下來。

  摔了茶盞,脖子上青筋暴起的朱雄英,怒聲罵道:「朕要把納黑失只罕那貨,碎屍萬段。」

  桃子快熟了,讓兀魯伯撿了個便宜,朱雄英可以忍,誰讓這兩個國家在汗統、歷史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呢!

  可他妹夫丟了,生死不明,這讓朱雄英回朝後,怎麼跟妹妹、外甥交待?告訴家裡,他這個皇帝無能,把人給搞丟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皇上,藍、常兩位大將軍,也是深感內疚,上書請陛下降罪。且涼公以率軍西進,誓要尋回駙馬。」

  「另外,據耿瓛俘獲的敵軍士卒供認,此次兀魯伯帶來了三十萬大軍。他可不僅僅是為了歪思成而來。」

  劉璟必須要提醒皇帝,東察哈台汗國元氣還元氣未散,最起碼還可以近三十萬的兵力,他們為什麼在還有餘力的時候舉國投降?

  不是因為兀魯伯這三十萬大軍有多厲害,亦不是怕被兩兩夾擊,恰恰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太大的差異,尤其是政體上的。且不說兩國之間,源出一脈,單說投降與投降,就是納黑失只罕不得不考慮的事。

  投降帖木兒汗國,他照樣可以當王,無非是勢力範圍小了一些。可投降大明,那就不好說了,所有的富貴都保不住不說,命能不能保住也未可知。

  「要是臣,臣也這般選。而我軍勞師以遠,與不似帖木兒軍那般有東察哈台人配合,地利、人和都不占。」

  從表面上,應對這樣的局面,要麼適可而止,打到委魯河為止,徐徐圖之;要麼,添兵,就近從關中徵發二十萬大軍,彌補兵力上的不足。

  駙馬失蹤與四十萬大軍的安危相比,孰輕孰重,劉璟相信,皇帝拎得清。

  沉思片刻,朱雄英嘆了一口氣,頟首表示知道。

  當然,如果皇帝既不贊同適可而止,更不願意再多徵集軍隊,還非要打下去。那劉璟倒是覺得,適時的調整既定的戰略。

  「行啊,那就請仲璟一展孔明之才,朕洗耳恭聽!」

  劉璟以為東察哈台汗國主要分成三大部:一是亦力把里本部,東起北塔山,西到塔什干,北界額敏河至巴爾喀什湖一線,南包天山山脈;

  二是杜格拉特部領地,包括塔里木周圍,帕米爾及其以西費爾干;三是畏兀兒部,即吐魯番之地。

  現今畏兀兒部已被明軍打殘,不足為慮;杜格拉特部正在與沐春部鏖戰,投降者無非是亦力把里本部而已。

  對杜格拉特部來說,納黑失只罕就是劉阿斗,其心中必然憤然不已,正所謂: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三大部之間,本就相互不滿,看不對眼,為了爭奪汗位,各部之間屢屢道兵相見。以至於黑的兒火者、沙米查干、馬哈麻三位大汗在位的時間還不足十五年。

  至於,納黑失只罕,對杜格拉特部根本就不信任,否則也不會連投降也不與他們打個招呼。

  起因是至正二十年,杜格拉特部埃米爾怯馬魯丁乘機發動政變,屠殺也里牙思及宗嗣十八人,僅幼子黑的兒火者倖免。

  而帖木兒又藉口討伐怯馬魯丁五次攻入東部汗國,兵鋒及於各地,阿力麻里成為廢墟。黑的兒火者及其繼任者們,無不把杜格拉特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即便現在兀魯伯派人去招降,有納黑失只罕在,他們心裡也未必真願意去。現今的局勢,對杜格拉特部來說,就是前有豺狼,後臨深淵,處於進退維谷之地。

  命沐春部保持軍事上壓力的同時,再遣一舌辯之時,入營招降,許以王位,其必反正。若其部與沐春合兵一處,將打一家,那戰場的局勢必然逆轉。

  「皇上,杜格拉特部的埃米爾-蘇塔,可控制著喀什噶爾、于闐、阿克等部。」

  「蘇塔就是這場戰役的關鍵,誰爭取到了他,誰就掌握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

  當然,能招降杜格拉特部,自然是好的。可派誰去呢?劉璟是有辨才,可現在不比從前,朱雄英是絕對不會讓他去的。

  而劉璟自然也明白,這是皇帝對他的回護之情,拱手謝過皇帝後。劉璟提出,兵部給事中-隨軍漕糧參軍-鄧淮,素來善辯,可稱此職。

  「鄧淮?」

  恩,劉璟的眼光,的確有「獨道」之處。鄧淮那張嘴,滿嘴都是「小損磕」,讓這樣的出使,要麼大成,要麼功敗垂成。

  風險是不是有點太高了!國之大事,還是換一個人,中規中矩,穩妥的多。

  呵呵,微微一笑,劉璟正色道:「陛下,臣倒是覺得,鄧淮不懼小節,倒是與蠻夷豪放之風頗近。臣力薦鄧淮出使。」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