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不同發展框架對

  第1272章 不同發展框架對

  「慢一點,不用著急,累了在旁邊的棚子下歇歇……」

  一支長長的隊伍在路上緩慢前進著,路邊有臨時搭建的棚子,棚子下面架口大鐵鍋,裡面煮著綠豆水。

  過完了處暑的季節,中午的天還是有一點熱,等再過上半個月,氣溫才會降低,需要穿長袖的衣服。

  再過去半個月的話,收水稻,天會一天比一天冷,接著氣溫降到零下。

  吶哈出的人、女真人、齊齊力的人都在趕路,先讓青壯走在前面,從應天府用船緊急調來的鐵鍬、鎬頭等工具給他們。

  青壯們拉開距離,每人負責一段位置,把路修修,方便後面的人走。

  路修到大河邊即可,大家乘船到海邊,再從海邊換船進黃河,黃河目前的水位能夠支撐海船進去。

  黃河的北面就是河北,南邊叫河南,大家要去河北省的位置,即北平行省。

  河北打仗打得人口少,不管是之前的北元,還是後來的明軍,需要在河北就地征糧。

  百姓種的糧食都沒了,趕緊跑,不能給別人白種糧食,換個地方活著。

  這還是提前知道旱災的情況後百姓有準備,不然河北的百姓更少,都被旱災和蝗災給趕走。

  東北的人正適合去河北種地,幾十萬人扔過去,能解決一部分糧食種植問題。

  青壯在前面修路,後面的人慢慢走,他們要帶著家裡的東西,包括牲畜,一邊趕路一邊吃家禽,住提前殺,做成燻肉乾。

  這些東西屬於朝廷買下,百姓自己吃,儘量減少百姓的損失。

  有人著急趕路,怕到地方來不及安置就下雪了,那可是會死人的。

  負責組織的人在勸,到地方一切好辦,眼下怕沒到地方人就死在路上。

  「此番遷徙,想是耗費許多錢吧!」

  吶哈出帶著重要的一些人跟隊伍來到互市的地方,他以前總想親自到這邊看看,偏偏不敢,怕被認出來。

  如今能夠看到當地的建設情況,比聽到的更具體。

  他考慮組織一次大遷徙需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最後全是錢的問題。

  老五朱橚手上拿個鏟子:「初步估算,用在一個人身上的錢有三貫,包括蓋房子、工具、種子、煤炭、布匹、醫藥。

  等現在咱們的人過去,費用還得增加,朝廷要花二百萬貫,按照正常情況,至少五年才能回本。

  你們過去先免五年的田賦與勞役,這五年從你們身上賺到的錢少。

  五年後就好了,交田賦,每年拿出來一個月聽朝廷安排乾活,不額外工錢。

  現在種黃瓜,等下雪後能吃,你們一走,還不好賣呢!」

  「去年冬天的時候吃過大棚黃瓜,就是不怎麼新鮮,離得遠,路不好走,多虧有爬犁。

  朝廷能拿出那麼多的錢?二百萬貫可不是小數目,大家還以為靠自己過去呢!

  沒想到朝廷會給那麼多的東西,還有人幫著燒磚蓋房子,咱們在這邊都沒有多少磚瓦房。

  現在地里的黃瓜、茄子,再有一個月就罷園了吧!

  五年不收田賦,如何能賺錢?糧食歸咱們自己。」

  吶哈出所在的地方是蔬菜大棚,他跟著松鬆土,這裡一部分地方在集中育苗,不是刨坑直接下種。

  大棚要求成活率,萬一不出苗,發現後再補種,要耽誤七八天的工夫。

  他在為大明朝廷擔心,怕朝廷沒有錢了自己的日子不好過。

  按照他的認知,二百萬貫,即二百萬兩銀子不是個小數目,以前的北元可拿不出來,跟一年的總體收入沒關係,在於有多少結餘。

  結餘不到二百萬貫,上哪裡去拿?只能讓百姓自己想辦法遷徙,比如免田賦,再給點種子,其他的不管了。

  更不用說路上讓人修路,旁邊搭棚子煮綠豆水,屬於用錢在支撐,大明真的有足夠的錢?

  同時他想不通,不讓服勞役,也不收租子,咋還能回本?誰給朝廷錢?

  「還有一個半月,霜降之前陸續罷園,霜降一到,地就空了,什麼都不長了。

  錢的事情你不用擔心,父皇有錢,有下丘村在,一切都安排妥當。

  現在就是錢多,正在努力花,等年底的時候要把今年賺的錢全花掉。

  至於五年怎麼回本,你得想啊!百姓種了糧食,除了吃的一部分,其他的必須賣,才能換到錢買東西。

  百姓賣糧不收錢,百姓買東西要交稅,貨物的價錢包含了稅。

  朝廷會安排大家收集和加工東西,由百貨商店收購,百貨商店運到別處賣有利潤。

  只要有人口在做事情,對於社會來說,就有剩餘價值出現。

  朝廷不會叫百姓閒著,百姓每一次買賣,朝廷便賺一份錢,賺多賺少看怎樣運作。

  而百姓在買賣過程中,財富也在逐漸積累,到時候會生活安定,有恆產者有恆心嘛!

  錢要像水一樣流動起來,死水會發臭,活水長流不息,社會的整體財富越來越多……」

  老五的聲音很大,周圍還有齊齊力等人在聽,教他們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同時叫他們安心,不要怕,不搶你們的東西。

  「以前日子是怎麼過的?聽著挺簡單的。」

  吶哈出這邊一個一品大員聽明白了,吳王殿下講的事情淺顯易懂。

  他在回憶元朝時候的情形,差在哪呢?當時也是收稅、收租子、讓免費幹活。

  同時對外也有買賣,跟夷人做買賣,與高麗同樣互市,錢哪去了?

  「是同一塊地的產出不一樣,是人能夠做的事情不同,說白了屬於政權的能力。

  元朝按照前面的宋朝那種操作,略微有調整,大體上還是那般。

  咱大明有人告訴應該怎麼做,全安排好了,與前面的朝代差別很大。

  關鍵在於生產技術與對外貿易方針,前面朝代與夷人交換的東西都是奢侈品,對百姓來說沒什麼幫助。

  如今看大明百姓需要什麼,會讓夷人按照這個來提供商品。

  珠寶等東西父皇不喜歡,下丘村說沒用,換糧食、藥材和新物種才是最好的。

  石油也要,咱們拿來加工東西,等著橡膠回來,就有其他的東西像蒸汽機一樣使喚了……」

  這次回答的是朱樉,他在期待河北的地方人口增加,那樣從西安府順黃河賣東西到這邊就有消費,否則沒人買東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