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耶,越說扯出來的事情越大了。
「你在教咱做事嗎?」
朱元璋問道。
朱允熥冷笑一聲,「從法統上來說,朕是嫡出!既然你決定將皇位留在嫡長子這一脈,朕不死,有他朱允炆什麼事?庶子不能學帝王之術。
你要立他為儲君,就要教他帝王之術,你有空教他,就沒有空教我這個嫡子?寵庶滅嫡,就這一條罪,就是你在史書上抹不去的一個大罪!」
「咱……」
朱元璋被朱允熥氣得胸口疼。
朱允熥繼續說,「還有,洪武七年,孫貴妃死後,你要我爹這個大明儲君服喪!你他媽要臉嗎?
我爹是嫡子,還是嫡長子,更是大明儲君,未來的皇帝,除了給你和皇奶奶服喪,其他人配嗎?
給妾服喪,那你把皇奶奶這個中宮皇后當時放在哪裡!皇奶奶的沉默不是沒有情緒,只是覺得沒有再說的意義!
貴妃算什麼,中宮一日尚在,她就是成了皇貴妃,那也是妾!讓我爹這個皇嫡長子,還是太子去服喪。
你他媽腦子進豬屎了!你寵妾滅妻!你敢說沒有嗎!我爹在這呢,你說!就這一條,是當爹能幹出來的嗎?
你是怎麼好意思把我爹抬出來的?讓嫡出長子給妾服喪,你配當爹嗎?有這麼侮辱自己的兒子嗎?」
朱允熥此刻也不管什麼皇家體面了。
「放肆!」朱元璋呵斥道。
當時這件事情朱標也是反對的,沒想到朱允熥竟然敢提起這事兒。
「回到剛剛到話題,我母后怎麼死的,真就沒有你的默許嗎?真就不是你猜忌功臣的開始嗎?
如果你真認這些功臣,那我母妃死後,從淮西當中再擇一人為繼妃,天下誰會說一句你幹得不對?
妾扶正,你也真敢幹!自洪武十一年母后死後,到洪武二十五年間,你算算殺了多少淮西功臣?
洪武三大案,兩個都是血洗淮西!主犯從犯殺就殺了,可你株連了多少無辜,要我給你數嗎?」
朱允熥把朱元璋和淮西最後一層遮羞布揭開。
目前藍玉案還沒發生,只有洪武三大案。
「咱……」
朱元璋被朱允熥懟得句句說不出來。
朱允熥冷笑道,「怎麼,你還想說你是為了咱朱家的江山?朕告訴你,不管是什麼理由,都不是你過河拆橋,以致功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理由!做了就是做了,不要為自己來找理由掩飾!又當又立,敢做不敢當嗎?」
「你……」朱元璋剛想還嘴。
朱允熥嘴巴不停繼續罵,「還有!韓國公李善長的死!你記不記得韓國公輔佐你的時候,你怎麼說的?」
「呃……」
朱元璋回憶了一下,有些忘了。
「那朕來提醒你,你說,咱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咱,他的功勞,咱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朱允熥幫朱元璋回憶了一下。
朱元璋點點頭,「咱說過。」
「那他怎麼死的!韓國公連同其妻女弟侄等三族一併處死!朕不否認他該死,但是,這其中有多少罪,朱家沒幹過!
二叔三叔現在就在這裡,欺男霸女,強占良田,虐殺良女,殘暴不仁,你訓斥一下就過了,這就是你說的你為了百姓?
你他媽嘴上說著天子當與百姓共天下,結果呢,你用事實告訴了天下人,什麼叫罪不及皇家!
為人丈夫,你不忠,為人父親,你不仁,為人兄弟,你不義,為人君王,你不德,樁樁件件,哪樣不對!」
朱允熥指向跪在地上的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
這兩人嚇得一激靈。
臥槽,這是要找後帳了?
「你放肆!」
朱元璋抬手就要打,結果被偷瞄看朱允熥臉色的朱樉發現了,朱樉趕忙噌的一下站起來,拽住了朱元璋的手。
朱允熥冷笑一聲,「你要打朕?你不讓朕繼續說?朕偏要說,朕還要說你好大喜功,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字全部安在你身上!這事兒你認不認?」
「陛下,陛下,不能說了啊。」秦王朱樉一邊拉著朱元璋,一邊勸著朱允熥。
朱允熥卻道,「朕偏要說,元末亂世,是小明王、陳友諒、張士誠他們這些人主要抗元,你領導的起義軍在後面猥瑣發育。
北元和他們鷸蚌相爭,殘了大半,然後你帶人來漁翁得利,最後清算陳友諒他們這些已經和北元兩敗俱傷的抗元功臣。
他們都死了,所以這驅逐韃虜之功就安在你身上了是吧?得了他們的兵力,最後你才光復北方,恢復中華。
但你憑什麼敢把這八個字全安你身上?你祭天登基的時候怎麼說的,說你驅逐百年之患,堪定南北梟雄。
你他媽臉皮多厚啊,功都是你的是吧?沒有你躲在後面當老六,陳友諒他們這些人就不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了?」
朱元璋既然想踹窩子了,那朱允熥也他媽不過了!
「你……」
朱元璋覺得朱允熥這是句句戳人肺管子啊。
朱允熥不予理會,「你有功不假,再造乾坤四個字,你一個人擔不起!你只是參與其中,最後撿他人勝利之果實!
你別以為那些臣子吹你是什麼千古一帝,萬古一帝什麼的你就真是了,你就是被這些話迷了眼!
你薄情寡義、自以為是、縱容不法、又當又立、自私自利、小氣摳門、過河拆橋、寵妾滅妻,寵庶滅嫡、誅戮功臣。
別的朕不論,就說這十條罪!朕哪一條說錯了!今天是你他媽不想要臉了,不是朕不給你臉!史書之上,功不抵過!」
燃起來了,燃起來了。
大明第一史官苟日德在一旁奮筆疾書,筆都要寫冒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