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謂世事之多變

  衛指揮使不敢再說話了,提筆很快寫了一份給朝廷的公文,講述金州衛這邊的情況,請求朝廷早日定下政策,雖然遣詞造句略有不同,但幾乎都是按照朱七牛先前的意思寫的。

  從他手裡接過公文看了看,朱七牛把手伸進挎包里掏了掏,掏出一隻毛筆和一個墨水瓶,蘸了蘸筆,直接在公文上批了好幾行字。

  ——朝鮮國主好大喜功,愛錢如命,竟舉國之力發展經濟,顧頭不顧尾,致使朝鮮國內民無良田,人人爭利,道德敗壞,風俗大變,亦使大明境內屢次通脹通縮,嚴重干擾大明各地發展休息,更使得大明幣鈔製造不及,外流過多,無法準確預估經濟形勢,現勒令其放緩改革,力保民生。

  ——另,因財部將全盤清點市面幣鈔數量,以防通脹、通縮,為害無窮,現暫停與朝鮮之大型交易及金銀銅錢自由兌換,兩國商民速速各歸本國,不得隨意走動,勒令終止之日前,亦不得再行交易,違者重處。

  ——鑑於朝鮮田地荒蕪,無人耕種,致使顆粒無收,存糧有限,為避免子民餓死,故糧食及相關交易不在此列,仍可自由買賣。

  寫完之後,朱七牛從挎包里又掏出了那個多面印璽,『啪啪啪』就是一通各部門蓋章,直接讓其當場生效,看的金州衛指揮使一愣一愣的。

  將公文遞還給衛指揮使,朱七牛吩咐道:「儘快印刷出來,然後找時機張貼到各地去吧,其它地方的官府衛所也由你派人通知,越快越好。」

  衛指揮使接過公文看了看,頓感一陣頭疼:「王爺,此公文一出,朝鮮那邊有錢的沒錢的怕是都要瘋了,他們的整個經濟乃至整個國家也要跟著停擺了,而咱們這邊嘛……損傷怕也不小,這是要硬脫鉤啊!」

  「硬脫鉤?這個詞用得好,你說對了,我們就是要硬脫鉤。」

  「這是何必呢王爺?這種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李成桂肯定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我才非要這麼做啊。」

  「王爺你這是圖什麼啊?朝鮮地小民少,真的值得嗎?」

  朱七牛含笑不語。

  「難道是……可是為何不直接付諸武力呢?或者調查清楚他們存糧的地方,放把火都給燒了,再下令不賣糧食給他們,則只需要三五天,他們怕是就要投降了。

  不瞞王爺說,下官手下有一批十分擅長山地潛藏、埋伏、作戰的精銳士兵,若讓他們去放火燒糧食,下官保證辦的漂漂亮亮的。」

  朱七牛道:「這樣做也太毒了,關鍵是朝鮮的百姓將來就是我大明的百姓,多死一個我都心疼。」

  「可是……。」

  「等我的計劃完成,朝廷接收朝鮮,該做的生意還是會做,你就別心疼了。」

  「好吧。」

  瞥了眼面相方正的金州衛指揮使,早就對其有所了解的朱七牛起了愛才之心。

  懂得經濟之道,考慮得當且全面,愛國愛民,反應很快,還能練兵,可謂是能文能武啊!

  於是轉年朱七牛就找了個機會、保舉這位指揮使到五軍都督府任職了,由正三品衛指揮使晉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

  ……

  朱七牛這邊一下達最後決戰的指令,整個遼東乃至沿海各大城市、內陸城市、甚至是遙遠的蒙古西邊區域和呂宋承宣布政使司的整個經商環境立刻有所變化。

  凡是與朝鮮通商的項目,全部停了。

  凡是與朝鮮通商的商人,全部駐足或回航了。

  凡是與朝鮮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官衙,全都燈火通明緊急辦公。

  凡是……。

  凡是……。

  太多太多的凡是了。

  其所造成的直接結果、以大明這邊來說,是無數的商人破產,無數的工人下崗,無數的貨物積壓,無數的……。

  太多太多的無數了。

  百姓卻也無需太過擔心。

  畢竟朝鮮也就千把萬人,就算需求刻意經過刺激,消費能力很大,也大不到哪兒去。

  而大明自從朱七牛第一次搞出生育獎勵算起,都已經過去十幾年了,第一批因為官府鼓勵而生育下來的孩子都有孩子了,大明人口也早就過億了。

  這麼多人,消化掉那麼點東西,灑灑水啦。

  朱七牛這邊剛發布命令,後腳朱雄英就親自頒布了聖旨,替他打起了輔助。

  這道聖旨的意思很簡單,即由財部率領各州府財房統一暫時採購要銷往朝鮮的貨品,再打折賣給其他有需要的大明百姓,而要從朝鮮採購的原材料或貨品,也由官府牽頭、從大明其它疆域尋找賣主。

  此為出口轉內銷。

  又因為了區分這類商品,各地官府不約而同的讓他們掛上了臨時的白色旗幟,故民間百姓又管其叫做白色商品下鄉。

  如此一來,大明內部有買有賣,完全問題不大。

  反倒還讓大明不少百姓得了實惠呢。

  簡而言之,官府在這裡面起到了一個南北銜接的作用,讓生意的流通環節得以順暢。

  而當大家習慣了這種模式後,官府直接悄悄退場,把舞台留給百姓自己。

  最終的結果嘛,雖然是硬脫鉤,但有驚無險。

  雖然有些人破產了,但很快又在官府的照顧下起死回生了。

  雖然有人失業了,但很快又上崗了,錢照樣不少掙,有的地方官府本身比較有錢的,甚至還額外給發了補貼,相當於是帶薪休假。

  百姓對當今皇帝立時那叫一個感激,直接把他的聲望抬得漲了不老少,大有跟先帝並駕齊驅之勢。

  宮裡的老太上皇得知消息,那叫一個替孫兒高興,湊熱鬧般的自掏腰包二十億,以皇帝的名義補貼給了河南、河北、山東一帶的家裡條件較差的百姓,又給皇帝掙了一波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