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桃花仙的大賣,自然又是一大船艙的寶鈔流入朝鮮,供無數人瓜分。
相對應的,無數實體資源由朝鮮轉向了大明,期間亦消耗了大量人力,滋生出了許多小康之家乃至富貴之家。
得了錢,朱二牛老高興了,興沖沖直奔王宮,與李成桂商量下一步投資。
李成桂自是滿口答應,讓朱二牛先回府休息,自己這邊會儘快將有錢的貴族和官員、富商招來詢問意見,到時候再交付一張願意出錢的人員名單。
等朱二牛走後,李成桂再也壓抑不住心中喜悅,高興的連連哈哈大笑,在宮殿之中走來走去,兩隻手都快搓出火花來了。
「盤活了,終於初步盤活我國經濟了!」
「接下來就是擴大這一成果,早日讓其遍布全國,像大明那樣把更多人帶的富裕起來。」
高興之餘,李成桂也沒忘了讓人去通知貴族官員過來。
吩咐完,李成桂獨自一人來到了位於後宮之中的寶庫。
在這裡,放著他私人所有的各種金銀玉器、珠寶等。
最惹眼的則是位於寶庫中間那一堆寶鈔和兩大箱金銀銅幣。
這都是他這幾個月積攢的。
因朱二牛的投資盤活了不少人跟行業的經濟,許多人因此受益,日子好過了。
作為國王,李成桂自然就收稅收到手軟。
短短時日內,國庫充盈了不少不說,就連他自己也以各種名義挪了一部分到私人寶庫里。
他手底下的私人商隊也增加了幾支,專門為他掙錢,買賣之間,日進斗金!
他現在甚至都快忘了當初想跟大明攻守易行的野心,越發享受縱橫商場的快感。
實在是這一堆堆錢太消磨人的鬥志,太吸引人的視線。
不知從何時起,一天不來這裡聞聞寶鈔的香味,他就渾身不得勁兒。
數日後,朝鮮境內但凡能來的貴族和官員都齊聚在了李成桂的王宮大殿之中。
和以往不同,這次李成桂提前讓人擺上了許許多多的吃喝之物,其中不乏在大明賣得特別好的商品。
如西域的葡萄酒、呂宋的大青蟹、湖廣的甜水大白菜、京城特產擔擔麵、朱家臭豆腐鋪子同款麻辣醬等。
若是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場宴會,那就是——豪橫。
這些東西可太貴了!
畢竟它們原就不便宜,又從大明一路運過來,光是運費就能讓一部分人望而卻步,屬於純進口。
貴族官員們一瞧便知道,大王手裡有錢啊!
於是他們越發想巴結大王,然後好跟朱二牛一起做生意。
錢錢錢,我們也想多多的有啊!
李成桂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中,心中偷笑且鄙夷,卻對做生意的事兒隻字不提,反而一個勁兒勸他們多吃多喝,問話也只是問的地方政務、軍務,或是愛卿家中老幼是否安康等,就跟一個下鄉視察的做面子工程的縣令似得。
貴族官員們也不傻,心知他這是記恨最開始國庫告急時、大家不肯投資和多交稅,於是只能順著他的話往下說,極盡巴結與諂媚,只盼他能早日消氣,帶著大家一起玩兒。
如此拿捏了好一陣,吃飽喝足,心情大為舒暢,李成桂這才正式開講。
「諸位愛卿,本王讓你們來時已經讓人先跟你們說明了原因,你們既然過來,想來也是對本王要說的事兒很感興趣吧?
眾所周知,大明皇叔只是略微做了些投資,立刻帶動數百人直接就業以及上萬名住在白頭山下的農民贏利,更直接或間接讓最起碼數萬人階段性跟著受益了,產生的層級財富收益多達數十億圓,這是多大的功德啊。
如今我朝鮮的財富比過去多了不少,就連國庫也充盈了許多,在做投資發展國家方面,我們豈能比皇叔這個外國人還懈怠?
所以本王已經跟皇叔說好了,由他牽頭投資、出技術,我們一起湊錢合夥,將桃花仙酒廠模式逐步推廣下去,研發推廣出更多有價值的商品,爭取早日惠及全民,把我們朝鮮變成一個富裕的全新國家。」
見自家大王終於鬆口了,滿殿文武生怕他反悔,嘰嘰喳喳就表起態來。
「大王你可算是開口了,老臣就等你這句話了,多的錢沒有,一百萬圓老臣還是有的,請務必帶我一個。」
「也請帶我一個吧大王。對了,家母請我代她向您問好,家母還說好多年沒看到您了,如果您允許,他想入宮看看您這位堂哥。」
「大王,臣的家中也略有薄資,願為我國臣民盡一份力,帶著他們共同致富,請務必讓我也跟皇叔合作開一個廠子吧,臣的封地里也多得是荒地,我也願意送一塊給他開廠子,甚至出一半的錢來修路。」
「……。」
「好,既然大家這麼踴躍,那就由財政大臣統計人員名單和各自能拿出來的金額吧,明天本王再跟皇叔細細磋商,確定其它廠的興建地址,爭取早日把廠子建造起來。」李成桂撫須笑道。
眾人齊聲高呼『大王英明』。
李成桂笑了笑,忽然又道:「還有一件事本王也想跟你們商量下。」
「大王請說。」
李成桂道:「可以預見的是,最多一二年,整個國家許多地方的百姓都會收入陡增,那麼各種稅是不是也應該提高一些?
朝廷難啦,很多事情想做都沒錢,尤其是修橋鋪路、徵兵買馬等等。
你們呢,也別叫屈,雖然你們的部分收益可能會少一些,但廠子開起來了,你們賺的只會更多。
而且這些事情若是辦好了,對於招商引資和保家護國是很有好處的,最終受益的也還是你們和百姓。」
方才還各種叫好的貴族和官員立刻變了臉色,尤其是部分有封地有實權的貴族,就跟被割肉一樣的心疼。
但礙於朱二牛那邊還得李成桂居中聯絡、擔保,此時拒絕他不一定有效不說,惹惱了他,他從中作梗,可就賺不了錢了。
因小失大啊!
彼此對視一眼後,眾貴族和官員最終還是一齊應下了這條王令。